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仍有存在,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认识到教学课时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重视每一课时的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从而改变语文阅读课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现象,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时目标设定要准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1.落实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细化课时目标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只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
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
三、精心设计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教师应像指导课堂学习那样引导学生预习。中年级开始布置预习,因为刚刚接触,这一环节应放在课内,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等。随着预习习惯的养成,到了高年级,这一环节便放在课外,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中年级预习任务外,还应涉及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写读书感受等。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
四、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1.有效地提问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
2.有效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3.有效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會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
4.有效地感悟
学生的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课堂上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
5.有效地迁移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达成度,是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一定会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时目标设定要准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1.落实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细化课时目标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只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
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
三、精心设计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教师应像指导课堂学习那样引导学生预习。中年级开始布置预习,因为刚刚接触,这一环节应放在课内,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等。随着预习习惯的养成,到了高年级,这一环节便放在课外,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中年级预习任务外,还应涉及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写读书感受等。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
四、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1.有效地提问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
2.有效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3.有效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會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
4.有效地感悟
学生的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课堂上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
5.有效地迁移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达成度,是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一定会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