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明确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1.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因此个性发展也是语文素质教育急需达到的目标。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促进其个性语言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进有个性”的目标。
2.实施目标教学,致力于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语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的方向转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就是贯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阵地,把课外阅读作为应用学习方法的训练场。
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展示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显著的特征是感知的直观性,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情趣的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不会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也是不能从根本上奏效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从琐碎的分析讲解和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做点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语文课堂应尽量提供和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实践的机会,在45分钟内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听说读写的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津津有味的分析每一篇课文,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则应根据每篇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面对优美的诗歌散文,教师就应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多一些充满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吟咏中细细品味,用心领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展开联想,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视通万里,思接万物”;而对于说明议论的文章,则应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为实现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时时留心,处处观察,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并教会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能只抱课本,只占领课堂,而应以课堂为阵地,以现行教材为基点,把学生读书的触角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3.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借助语文教学不失时宜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告诉学生只有经过一番磨难才可能成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真正领会做人的真谛,为将来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收稿日期:2011-04-20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1.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因此个性发展也是语文素质教育急需达到的目标。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促进其个性语言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进有个性”的目标。
2.实施目标教学,致力于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语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的方向转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就是贯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阵地,把课外阅读作为应用学习方法的训练场。
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展示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显著的特征是感知的直观性,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情趣的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不会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也是不能从根本上奏效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从琐碎的分析讲解和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做点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语文课堂应尽量提供和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实践的机会,在45分钟内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听说读写的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津津有味的分析每一篇课文,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则应根据每篇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面对优美的诗歌散文,教师就应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多一些充满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吟咏中细细品味,用心领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展开联想,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视通万里,思接万物”;而对于说明议论的文章,则应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为实现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时时留心,处处观察,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并教会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能只抱课本,只占领课堂,而应以课堂为阵地,以现行教材为基点,把学生读书的触角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3.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借助语文教学不失时宜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告诉学生只有经过一番磨难才可能成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真正领会做人的真谛,为将来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