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但培养出来具有高水平专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还为数不多。与国外高职毕业生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应用性等能力都还很欠缺。借鉴印度和美国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关 键 词]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8-02
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走上大众化道路,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从2002年开始,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减少了。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高校IT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层次结构上,都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尤其是低端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市场经济对IT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层次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知识专业化的特点。但从重点院校到普通本科,再到各类高职高专,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基本相似,培养目标也相差不大。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IT教育,定位不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特色。
(三)学生素质偏低,自学、创新能力不足
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传授轻创造能力培养、重文凭轻素质、重学历轻高层次内容研究的现象,致使现有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不强。
二、国外软件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一)印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印度 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1.NIIT拥有自己的课程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包含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业界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和学校的教师。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它在软件领域的实力,保证了教材内容能够紧跟业内最新变化实时更新,使学员能够接触最新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及时适应当前的软件开发大环境。
2.课程设置的标准化,“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国外的某个培训中心,不管是哪位教师,要求学生学到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而且,NIIT的课程设置,每一学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学员学完本学期内容则可独立完成该学期的项目开发,并且学期之间具有连贯性。
3.质量控制。学期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成效的评估,NIIT的学期考核中包括了ISAS、PROJECT、课程考试三个部分,分别占总评成绩的10%、30%和60%。
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在规定时间对老师提出的论题查找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加以整理形成演讲稿。PROJECT是一个学期几门课程的综合应用,通常在学期中提出。每个学期中的每门课的独立实践,都是该PROJECT项目的一个子问题,当学期末教学内容结束时,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独立实践进行“组装”,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增加一些新的子模块。学生在组装、添加子模块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美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1.提供多样性的专业方向。包括对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方向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和空间。例如,很多社区学院每学期开设的各类计算机课程多达20种以上,供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课。
2.在美国课堂教学除了讲授以外,常常采用案例分析法,其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受到当地企业的协助和支持,美国高职计算机部分兼职教师来自于这些企业,这使得学生可能承担这些企业实际的开发项目,这样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软件人才结构大体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类是高层次软件人才,即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管理的“软件金领”;第二类是中层次软件人才,即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等“软件白领”;第三类是低层次软件人才,即能够熟练编程的“软件蓝领”,这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应该以第三类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为主,针对程度较好的小部分学生,可以培养成软件白领。
(二)满足社会需求
1.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情況。根据专业情况,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对待学生计算机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系统使用、维护与软件应用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网站设计与开发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计算机销售人员等。根据企业需要对岗位能力进行细化分析,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全面参与到计算机的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制定(包括技术和实战项目等)、实训教学、考核标准的制定、校外实习等。老师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实际项目,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工作室、“准员工式2+1”等方式,确保学生在学校中能学到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技能等,在企业能了解实际的项目开发流程和职业技能。
(三)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要素。创新型课程体系不仅要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保证知识的循序渐进,还要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来启迪思维激发潜能。
1.课程设置要多层次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如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数据库等计算机各个方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专业课程包括JSP、PHP、Android开发、游戏开发等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前沿学科方向、最新技术、最新软件等。
2.针对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包含不同的课程群。课程群是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及各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可开发网站前端课程群、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群、移动开发课程群、游戏开发课程群、网络与通信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等等,还可开设企业模块课等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课程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对内部做出灵活调整,适当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使课程群的设计更切合社会需要。
对于每个课程群,都有多个企业实际项目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教中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设置标准化
建设自己的课程研发团队,对每个学期、每个课程群,再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都要制订明确的目标、项目、内容和教学步骤,保证不管是哪个老师上课,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另外,学期之间、课程群内的项目还应具有连贯性。
课程研发团队中应该包含业界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以保证开发的课程内容能够跟上IT业的最新变化与需求,让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工具和开发模式等。
(五)质量控制
课程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本学期所学知识,根据课堂项目,自主组装完成一个具备多个子模块的综合性大项目,并且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的想法添加新的模块和功能,并引入ISO认证,确保学生代码的质量。制订具体、有效的标准参照性评价,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制订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频繁的反馈,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与项目完成情况等,让教师能及時发现问题,并加以补救。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分析能力、团队协作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可以学习印度NIIT,由老师提出论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加以整理形成演讲稿。
总之,高职计算机专业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使其满足企业需求,就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标准化,并参考企业考核结合过程性考核,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巨龙,陆慧娟,姚伏天,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6-7.
[2]陆群.印度NIIT培养模式对提高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能力的启示[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5).
[3]李洛,古凌岚,罗佳,等.印度NIIT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9-53.
[关 键 词]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8-02
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走上大众化道路,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从2002年开始,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减少了。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高校IT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层次结构上,都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尤其是低端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市场经济对IT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层次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知识专业化的特点。但从重点院校到普通本科,再到各类高职高专,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基本相似,培养目标也相差不大。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IT教育,定位不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特色。
(三)学生素质偏低,自学、创新能力不足
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传授轻创造能力培养、重文凭轻素质、重学历轻高层次内容研究的现象,致使现有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不强。
二、国外软件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一)印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印度 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1.NIIT拥有自己的课程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包含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业界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和学校的教师。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它在软件领域的实力,保证了教材内容能够紧跟业内最新变化实时更新,使学员能够接触最新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及时适应当前的软件开发大环境。
2.课程设置的标准化,“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国外的某个培训中心,不管是哪位教师,要求学生学到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而且,NIIT的课程设置,每一学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学员学完本学期内容则可独立完成该学期的项目开发,并且学期之间具有连贯性。
3.质量控制。学期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成效的评估,NIIT的学期考核中包括了ISAS、PROJECT、课程考试三个部分,分别占总评成绩的10%、30%和60%。
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在规定时间对老师提出的论题查找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加以整理形成演讲稿。PROJECT是一个学期几门课程的综合应用,通常在学期中提出。每个学期中的每门课的独立实践,都是该PROJECT项目的一个子问题,当学期末教学内容结束时,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独立实践进行“组装”,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增加一些新的子模块。学生在组装、添加子模块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美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1.提供多样性的专业方向。包括对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方向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和空间。例如,很多社区学院每学期开设的各类计算机课程多达20种以上,供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课。
2.在美国课堂教学除了讲授以外,常常采用案例分析法,其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受到当地企业的协助和支持,美国高职计算机部分兼职教师来自于这些企业,这使得学生可能承担这些企业实际的开发项目,这样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软件人才结构大体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类是高层次软件人才,即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管理的“软件金领”;第二类是中层次软件人才,即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等“软件白领”;第三类是低层次软件人才,即能够熟练编程的“软件蓝领”,这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应该以第三类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为主,针对程度较好的小部分学生,可以培养成软件白领。
(二)满足社会需求
1.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情況。根据专业情况,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对待学生计算机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系统使用、维护与软件应用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网站设计与开发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计算机销售人员等。根据企业需要对岗位能力进行细化分析,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全面参与到计算机的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制定(包括技术和实战项目等)、实训教学、考核标准的制定、校外实习等。老师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实际项目,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工作室、“准员工式2+1”等方式,确保学生在学校中能学到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技能等,在企业能了解实际的项目开发流程和职业技能。
(三)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要素。创新型课程体系不仅要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保证知识的循序渐进,还要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来启迪思维激发潜能。
1.课程设置要多层次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如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数据库等计算机各个方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专业课程包括JSP、PHP、Android开发、游戏开发等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前沿学科方向、最新技术、最新软件等。
2.针对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包含不同的课程群。课程群是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及各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可开发网站前端课程群、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群、移动开发课程群、游戏开发课程群、网络与通信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等等,还可开设企业模块课等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课程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对内部做出灵活调整,适当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使课程群的设计更切合社会需要。
对于每个课程群,都有多个企业实际项目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教中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设置标准化
建设自己的课程研发团队,对每个学期、每个课程群,再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都要制订明确的目标、项目、内容和教学步骤,保证不管是哪个老师上课,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另外,学期之间、课程群内的项目还应具有连贯性。
课程研发团队中应该包含业界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以保证开发的课程内容能够跟上IT业的最新变化与需求,让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工具和开发模式等。
(五)质量控制
课程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本学期所学知识,根据课堂项目,自主组装完成一个具备多个子模块的综合性大项目,并且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的想法添加新的模块和功能,并引入ISO认证,确保学生代码的质量。制订具体、有效的标准参照性评价,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制订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频繁的反馈,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与项目完成情况等,让教师能及時发现问题,并加以补救。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分析能力、团队协作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可以学习印度NIIT,由老师提出论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加以整理形成演讲稿。
总之,高职计算机专业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使其满足企业需求,就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标准化,并参考企业考核结合过程性考核,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巨龙,陆慧娟,姚伏天,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6-7.
[2]陆群.印度NIIT培养模式对提高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能力的启示[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5).
[3]李洛,古凌岚,罗佳,等.印度NIIT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