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要提高课堂效率,教给学生“鱼”与“渔”,让学生不仅能挖到金子,而且能学到挖金子的方法,以达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费时费力的方法,解决目前教学领域中有效的教学学时与不断增长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散文阅读这一部分,不仅要教会学生常规的散文阅读与欣赏方法,而且要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即要让散文的文眼闪光。
文眼是文章的眼睛。在一篇散文中,作者会借助一系列的手法表情达意,有时借助意象,有时借助物体,有时借助场景。往往在文中关键之处,作者会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统摄全文、揭示主旨或升华中心,起到支配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这称之为文眼。一篇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闪光之处,扣住这处闪光,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整篇文章闪亮,让学生的思维顿时通透,省时省力,删繁就简,举一反三,启迪学生思维之灵性,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让文眼闪光,就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闪光。
一、文眼导读的必要性
1.文眼是一篇散文的精神之根。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因此散文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都有些让学生“捉”“摸”不透。学生在阅读陌生散文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知道写了些什么,却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却不知道作者真正表达了什么。而这也往往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走进作者心灵,抓住散文精神之根,拎出主线与情感,抓住大动脉,那么支脉走向也就一清二楚了。分散之“形”围绕精神而“聚”。
2.学生现状与教学现状。
从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埋头于做题之中。阅读的缺失、学习的消极被动模糊了学生的语感,阻滞了学生的想象力,降低了学生的生活感悟力。成天埋头于书海的他们,甚至认为语文只要背背诗歌古文就可以去应付考试了,越来越轻视阅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便缺乏兴趣,恶性循环,更不利于他们语文基本素能的提高,道德素质的良好养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二、让文眼闪光
叶圣陶先生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
散文的文眼是“神光所聚”之处。一般说来,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我们不能单单从散文的结构中去分析文眼所在。但也并不是无路可走、无法可循。文眼的找寻还是有规律可言的,这和散文文本内容相关。“文中藏眼”,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内容,语言文字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作者。
1.情之所在,奠定基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当诗人作者满含情感,把真挚深切的情感寄托于外界时,外物也就成了意象,含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上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江南的冬景》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点。《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鉴赏体验江南秀美冬景,谛听天籁,感触其美;品味语言,交流探究,涵咏文本“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对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犯了难,很少有准确概括的。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呢?
通过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冬景并没有好印象,寒冷,萧瑟,无聊,冷寂。这就限制了学生扩大思维范围。于是我重新提示,从诗人情感入手。学生在预习时很明显地感受到,郁达夫表达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我之色彩”也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三节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夏夜相比较,写道:“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而“明朗”一词正是理解文章情感的关键词,它涵盖了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因而是本文的“文眼”。从这一点入手,江南的各类冬景都应符合这个大方向,再结合文中景物特点提示可知,江南的冬景是富有生机的,逍遥宜人的,如诗如画,美不可言。
2.眼在题中,领会主旨。
有时候,文眼就在题目中,因为文章的题目可以概括文本内容,展示作者情感。不要忘记,文眼可以告诉读者文章的情感基调,而题目也是展露作者内心的窗口。
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行文时空交错,使用多种技巧手法,是一篇精彩的诗质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联系课文不难发现,文中反复出现雨及听雨的感受,为什么作者在描写完雨后会出现诸多联想,如诗人蒋捷的亡宋之痛,如《诗经》,如听雨的不同地点,其实这都和作者本人经历相关相似。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隐隐透露了自己的情感。文中反复写雨,这雨又是“料料峭峭”“天潮潮地湿湿”“潇潇”的冷雨,可见“冷”字不仅是对天气的直观感受,更是一个游子对故国强烈思念之情的流露,凄冷的心境贯穿了全文。从此可知,“冷”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一点,学生在碰到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时,结合作者经历及背景,即可大概揣摩出句子含义,有利于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理解。
3.藏于结构,含而不露。
这也是散文中最难寻找的文眼,但我们也要让它放出光来。只要合理分析,运用巧妙方法,再难理解的文本也不能遮蔽我们的眼睛。
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相对于文本内容较容易,结构较复杂的文本,找出文眼对梳理文章结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乡关何处”板块二中的《前方》一文是一篇摄影散文。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这一过程几经反复,很是复杂,学生很难把握。然而细细看来,却也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开头对摄影图片进行描写后,马上就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联想,“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也是本文的文眼。围绕这点,下文的层次清晰地展开: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人类离家远行的三点原因;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文章由摄影作品入手,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立意。
可见,难以理解结构的文本之处,往往是教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应该根据这个现象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文眼就会在此时被捕捉到。
当然,让文眼闪光的方法远不止以上三种,教师还要根据文本内容来确定文眼所在,因文求眼。文眼的闪光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是教学设计中确定重难点,确定教法的契机之一。根据文眼确定教学方法,根据班情学情设计合理恰当有效的课堂教学流程,突破重难点,能让教学内容更精炼,让课堂效果更好。语文的使用其实是一种模仿,更是一种习惯。学生养成阅读方法习惯,便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思维能力。
文眼是文章的眼睛。在一篇散文中,作者会借助一系列的手法表情达意,有时借助意象,有时借助物体,有时借助场景。往往在文中关键之处,作者会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统摄全文、揭示主旨或升华中心,起到支配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这称之为文眼。一篇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闪光之处,扣住这处闪光,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整篇文章闪亮,让学生的思维顿时通透,省时省力,删繁就简,举一反三,启迪学生思维之灵性,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让文眼闪光,就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闪光。
一、文眼导读的必要性
1.文眼是一篇散文的精神之根。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因此散文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都有些让学生“捉”“摸”不透。学生在阅读陌生散文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知道写了些什么,却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却不知道作者真正表达了什么。而这也往往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走进作者心灵,抓住散文精神之根,拎出主线与情感,抓住大动脉,那么支脉走向也就一清二楚了。分散之“形”围绕精神而“聚”。
2.学生现状与教学现状。
从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埋头于做题之中。阅读的缺失、学习的消极被动模糊了学生的语感,阻滞了学生的想象力,降低了学生的生活感悟力。成天埋头于书海的他们,甚至认为语文只要背背诗歌古文就可以去应付考试了,越来越轻视阅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便缺乏兴趣,恶性循环,更不利于他们语文基本素能的提高,道德素质的良好养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二、让文眼闪光
叶圣陶先生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
散文的文眼是“神光所聚”之处。一般说来,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我们不能单单从散文的结构中去分析文眼所在。但也并不是无路可走、无法可循。文眼的找寻还是有规律可言的,这和散文文本内容相关。“文中藏眼”,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内容,语言文字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作者。
1.情之所在,奠定基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当诗人作者满含情感,把真挚深切的情感寄托于外界时,外物也就成了意象,含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上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江南的冬景》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点。《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鉴赏体验江南秀美冬景,谛听天籁,感触其美;品味语言,交流探究,涵咏文本“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对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犯了难,很少有准确概括的。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呢?
通过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冬景并没有好印象,寒冷,萧瑟,无聊,冷寂。这就限制了学生扩大思维范围。于是我重新提示,从诗人情感入手。学生在预习时很明显地感受到,郁达夫表达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我之色彩”也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三节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夏夜相比较,写道:“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而“明朗”一词正是理解文章情感的关键词,它涵盖了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因而是本文的“文眼”。从这一点入手,江南的各类冬景都应符合这个大方向,再结合文中景物特点提示可知,江南的冬景是富有生机的,逍遥宜人的,如诗如画,美不可言。
2.眼在题中,领会主旨。
有时候,文眼就在题目中,因为文章的题目可以概括文本内容,展示作者情感。不要忘记,文眼可以告诉读者文章的情感基调,而题目也是展露作者内心的窗口。
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行文时空交错,使用多种技巧手法,是一篇精彩的诗质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联系课文不难发现,文中反复出现雨及听雨的感受,为什么作者在描写完雨后会出现诸多联想,如诗人蒋捷的亡宋之痛,如《诗经》,如听雨的不同地点,其实这都和作者本人经历相关相似。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隐隐透露了自己的情感。文中反复写雨,这雨又是“料料峭峭”“天潮潮地湿湿”“潇潇”的冷雨,可见“冷”字不仅是对天气的直观感受,更是一个游子对故国强烈思念之情的流露,凄冷的心境贯穿了全文。从此可知,“冷”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一点,学生在碰到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时,结合作者经历及背景,即可大概揣摩出句子含义,有利于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理解。
3.藏于结构,含而不露。
这也是散文中最难寻找的文眼,但我们也要让它放出光来。只要合理分析,运用巧妙方法,再难理解的文本也不能遮蔽我们的眼睛。
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相对于文本内容较容易,结构较复杂的文本,找出文眼对梳理文章结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乡关何处”板块二中的《前方》一文是一篇摄影散文。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这一过程几经反复,很是复杂,学生很难把握。然而细细看来,却也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开头对摄影图片进行描写后,马上就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联想,“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也是本文的文眼。围绕这点,下文的层次清晰地展开: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人类离家远行的三点原因;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文章由摄影作品入手,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立意。
可见,难以理解结构的文本之处,往往是教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应该根据这个现象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文眼就会在此时被捕捉到。
当然,让文眼闪光的方法远不止以上三种,教师还要根据文本内容来确定文眼所在,因文求眼。文眼的闪光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是教学设计中确定重难点,确定教法的契机之一。根据文眼确定教学方法,根据班情学情设计合理恰当有效的课堂教学流程,突破重难点,能让教学内容更精炼,让课堂效果更好。语文的使用其实是一种模仿,更是一种习惯。学生养成阅读方法习惯,便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