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认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课标精神,再联系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一、从识字教学入手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样,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
  老师在上课时,应充分利用象形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如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可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尽屈辱”。这样能使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二、知识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片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领悟文意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新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卧薪尝胆”一词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我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十几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枚航天火箭飞上了太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这样,使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四、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指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会有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关键词:
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
摘 要: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经常是“脱节”的,影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怎样才能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处理相关“反馈信息”,以确保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信息反馈 有效运用    英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交际工具。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纯语言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现象。所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发展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针对汉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心”作一个简单的隐喻分析,来说明隐喻在我们的生活的语言使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 “心” 实体隐喻 容器隐喻 空间隐喻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发展之前,语言学家们都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GM-CSF对机体炎症,肿瘤以及其他一些疾病都有较好的抑制或辅助治疗作用,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免疫增
抗虫棉天地宽1992年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北方棉区连年爆发,防治难度越来越大,防治成本由原来每亩10~20元猛增到80~120元,人畜农药中毒事故增多,植棉效益降低,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靠传统的化学防治方
近年来,新课改的要求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加强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现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
摘 要: 从法的起源过程看,人类最早的法律规范脱胎于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从法产生的规律上看,法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过程,最初的法律规范大都由习惯演变而来,大都源自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道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变化,有的促进了法律内容的调整,有的促成了新法的产生。考察东、西方法的发展,法律发展模式也受伦理道德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 法 道德 基础作用    一、从法的起源看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
伴随着我校实施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历程,分享着“新基础教育”的成型性研究的辉煌成果,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改革也逐渐走向深入。英语课堂的开放性、结构性、递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