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欣赏中的二次创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s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是什么评论家没有说,但只要读者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是艺术,艺术可留下空白,留下空间,留下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提示或暗示的东西。而这部分却耐人寻味,耐人思索,深刻有哲理。)一部作品问世,对作品的解读便留给了读者,也就是读者的二次创作。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或想象对文本进行一番新的补充、加工和改造,其实质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常说的补白,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
  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小说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就应该深谙“二次创作”的艺术,指导学生“用心于着墨处”,在空白处咀嚼再三,用自己的想象去拓展思维的空间,用合理的形式构建文本的完整意义,丰富地再现作家创造的形象及精神内核,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获得审美感悟的愉悦。
  
  一、对“含蓄处”进行二次创作
  
  (1)伸延标题
  小说的标题,往往是能用最少的文字“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如鲁迅小说《祝福》作者为何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呢?这就得启发学生从全文内容看。什么地方写到祝福?作者紧扣住什么来展开情节的。“祝福”这个标题起什么作用?标题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学生便能自觉地开展二次阅读,去获取知识,从而进行二次创作,老师再总结,纠正偏差,肯定成绩,必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鲁迅的《药》,标题“药”指什么?(指人血馒头)血是谁的?(是被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病用。)这是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来展开情节的?明线暗线是如何融合的’有何深刻含义?教学时既要适当的启发,又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捉摸、联想,进行二次创作,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产生美感。
  (2)巧续结尾
  《孔乙己》一文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给我们留下了人物结局的空白。我先让学生共同探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再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进一步体会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的情景以及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然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讨论以至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我布置题为《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练习,只要求想象合理,不强求一律,这样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写出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文章。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在人们的笑声中。孔乙己用那只沾满泥土的手艰难地爬出了酒店,刚才喝了一碗酒。现在他的心里舒畅多了,身上也暖和多了。一路上孔乙己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他想:“他们这些短衣帮也配笑我这个读书人吗?我被丁举人打毫无怨言,因为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读书人,只有读书人才配欺负我呀!”爬了很长一段路后,他觉得累了,刚才喝的那碗酒现在已不起作用,那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了一样疼,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他找了一个破庙歇脚,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那件破棉袄一点也不遮风,他的脸已经冻得发紫,浑身颤抖着。不知不觉他竟睡着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考上了举人,自己穿着长衫喝着美酒,吃着好菜,他笑了,他带着微笑,永远地去了……
  (3)补白对话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含蓄简省之处进行大胆联想、想象、补充,从而发掘出文本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这样对文本“空白”的二次创造,无疑是对学生阅读创新素质的很好培养。
  如教鲁迅小说《祝福》,文中鲁四老爷有两处对话都仅有半截:“可恶!然而……”、“然而……”。就此。我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补出文中省略的部分。当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对前一处对话,经过争论,学生对“可恶”里的潜台词和“然而”之后的“空白”大都取得一致意见:鲁四老爷之所以恼怒地说“可恶”,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像卫老婆子这样一类“愚民”的冒犯而无法忍受;而“然而”这一语气的转换又自然地揭示出人物的封建卫道士性格,因为捆走祥林嫂的是她的婆婆,自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对后一处对话中“然而”后的“空白”,学生的争论则激烈得多。“补白”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后半句是“你不要再找当过寡妇的来”,有的认为是“你还能找得到这么当使的人么”。也有的认为空白部分是“你不要把人荐来又把人捆走”等等。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先生描写人物对话的简练、含蓄和精妙。诸如此类的艺术“空白”以及相应的“补白”训练。《故乡》中闰土断断续续说了几句,便“只有摇头……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暗示对以上几处“空白”进行填补,进而会更深入地领会文本意蕴。
  
  二、对“着墨处”进行二次创作
  
  (1)关注时空。
  在小说家眼里,他要面对两个时空,一个是真实世界的时空,一个是小说家创造的艺术时空。艺术时空包孕过去和未来的瞬间,可以蕴含丰富的生活定义、深刻的历史和人生哲理。空间内涵越深刻,越可以丰富小说的内涵。有时小说发生的时空背景,在随着情节推进过程中渐渐成为故事情节的核心。如澳大利亚作者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作者把空间定为只能容得下两位病人的窄小的“病房”,“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可以看到外界”。知道了故事发生的空间,有必要让学生猜想这“空间”里将会发生的故事:两人在病房中相处融洽吗?病能治愈吗?窗外的美景会激发病人生存的希望吗?等等,激起阅读的兴趣,引发对时空的思考。
  空间在推进情节发展中由背景转为一个道具。作为空间之一的“窗”,作者花了1/3的篇幅描绘了窗外的一幅幅美
其他文献
从根本上说,高一语文新的的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高一语文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简单的高一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全是一本高一语文教材的课程体系、全国全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培养方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及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规律,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
一、目前存在的评讲试卷的普遍现状    (一)自己事先不做答案,评讲时试卷是空白,边看边讲。  (二)事先抄抄答案,自己不亲手做。  (三)有的老师讲评前不批改,不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对试卷评讲的思考    这几年,我结合自身实践,重视试卷评讲,明显感觉学生对这种评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一)试卷讲评也要认真备课  在备课检查时,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把考试卷贴在备课本上,作为课时,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住笔头不放松”的现象,甚至是“谈写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懂得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我总结了一下过去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学生话语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说是生产和发展的总纽。”可以这样说,能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能否实现新课标核心理念的关键。何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笔者以为所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它包括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还是一样灿烂可爱。”这是第一篇评介《围城》的文字。1947年5月,《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文艺复兴》刊载了《围城》的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如何在教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渠道,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教法变“灌输”为“引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