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住笔头不放松”的现象,甚至是“谈写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懂得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我总结了一下过去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使得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懂得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再创造。
2、学科结合,进行素材再造
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辅导课。而且要随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结合,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写作。如在上劳技课《冷拼盘》或《缝布包》时,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操作要领学生独立操作完以后,教师又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感受特别深,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写起来特别顺手。
作文指导课还可以突破常规,把美术引进作文教学。如学生参观游览某处的景物后,可让学生用简笔画或水彩画画出来。然后集体评一评,哪些同学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哪些将景物的形状,位置画错了或漏画了。这样学生的兴趣浓,个个都争相评议,“议一议”时,让学生看图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说,说出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并恰当地运用上比喻句。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获取的知识,比老师“灌”的印象要深得多。这样学生作文时大多能写得轻松、具体、形象,并能抓住特点来写。
学贵于恒,教贵善诱,教师应追求多种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有兴趣尝试作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还可以将作文指导教学与音乐结合,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此外,还可与体育、自然等学科结合。如做完了一个体育游戏就可让学生写一写;做完了“鸡蛋浮起来了”等实验之后同样可指导学生趁兴写一写。
二.观察社会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1、融入社会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联系社会生活进行练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要求学生走向社会,采访身边的人。这种活动可使他们获得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能把自己的收获倾泻出来。学生接触了社会,注意了观察,了解了社会,亲眼目睹了一幕幕,碰到了一桩桩事……这些都成了学生手中的“囊物”,为习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真正大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小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心传我情”的境界。
王晓红,教师,现居湖南衡阳。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使得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懂得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再创造。
2、学科结合,进行素材再造
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辅导课。而且要随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结合,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写作。如在上劳技课《冷拼盘》或《缝布包》时,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操作要领学生独立操作完以后,教师又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感受特别深,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写起来特别顺手。
作文指导课还可以突破常规,把美术引进作文教学。如学生参观游览某处的景物后,可让学生用简笔画或水彩画画出来。然后集体评一评,哪些同学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哪些将景物的形状,位置画错了或漏画了。这样学生的兴趣浓,个个都争相评议,“议一议”时,让学生看图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说,说出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并恰当地运用上比喻句。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获取的知识,比老师“灌”的印象要深得多。这样学生作文时大多能写得轻松、具体、形象,并能抓住特点来写。
学贵于恒,教贵善诱,教师应追求多种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有兴趣尝试作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还可以将作文指导教学与音乐结合,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此外,还可与体育、自然等学科结合。如做完了一个体育游戏就可让学生写一写;做完了“鸡蛋浮起来了”等实验之后同样可指导学生趁兴写一写。
二.观察社会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1、融入社会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联系社会生活进行练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要求学生走向社会,采访身边的人。这种活动可使他们获得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能把自己的收获倾泻出来。学生接触了社会,注意了观察,了解了社会,亲眼目睹了一幕幕,碰到了一桩桩事……这些都成了学生手中的“囊物”,为习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真正大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小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心传我情”的境界。
王晓红,教师,现居湖南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