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创新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j3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素材去写出深刻、生动的好文章来呢?
  现在学生的写作流于模式化、-套路化,这种情况在素材的处理上表现为惯用“公共信息”,比如“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在作文中的频繁出现,再比如2008年和2009年学生喜欢反复写大雪灾、大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公共信息值得我们关注,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仅仅只是关注了公共信息本身,仅仅是了解到社会上发生了哪些影响巨大的事件和社会对这些事件有怎样的反响,所以我们写出来的大多是一些“公共语言”,即大家习惯说的语言,这必然导致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这样的作文自然很难让读者眼前一亮,更难使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因为这些文章中的素材就像是投射在镜子里的静物,冷冰冰的,让人感觉不到热度,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素材进行“热处理”。
  对素材进行“热处理”,就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观照生活,用心去真切地体验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思考,然后写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东西。例如对汶川地震,我们不仅要关注地震中那些经典的镜头,那些让我们流泪的东西,更应该在看电视、看报纸的过程中去思考让我们流泪的原因,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亲身体验流泪的过程,只有内心真正有了触动,写出的文字才有灵性,文章才会有生气,才能做到与读者在精神上进行真正的交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才气。因此,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在文章中说自己的、具有个人色彩的语言,而不是人人都能说的“公共语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亲情,亲情也是写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亲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作文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又写这个啊?从小学就开始写了!”然后就开始“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了,亲情在学生笔下的最具体的体现就是爸爸或妈妈深夜里冒着大雨或顶着大雪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我”对亲情的认识就是不经意中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发现父母老了。父母关心子女,在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很多场景可以写,但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这些情景当作理所当然而心安理得的事情接受了,很少能静下心来、回过头去观照和思考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所以最亲近的人反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印象是如此的模糊。,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写作,首先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真正地体验生活。我们的生活空间的确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想可以变得更深刻一些,好文章就是以体验生活为基础,内心真实的一种流露。普通的素材,一经融入真情,就会富有生命力,即使表述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它也会有张力,能体现生活的质感。
  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以“公共汽车上让座”为话题作文,提醒大家好好地回想让座时的情景,然后再动笔作文。“公共汽车上让座”: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素材,但那次写作,出乎我们师生的意料,很成功。有的同学具体记叙了一次让座的经历,有的同学记叙了几次让座的经历;有的人观察别人让座,大家发现,每个人让座的情形和心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到老人上车了,立马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有的人看到老人上车了,他先转头看看后面,发现有座位时不让,没座位了就站起身来;有的人身子欠了欠,看到已經有人站起来了就马上又坐稳了……经过这次写作,大家体验到了像“让座”这样“烂俗”的素材也能加工成反映多彩生活的精彩文章,大家认识到,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看到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思考的习惯,就会对平常的生活有不平常的感触,就能写出不平常的文章来。
  高中生的阅历是有限的,积累的素材也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想却是可以走得无限远的,以我们的思想为火,以我们的真性情为作料,普通的食材同样能做出味道独特的佳肴来。
其他文献
欧律狄刻?譹?訛   ——致敬达菲  事实上,她在期待  他的回眸。像一只打水桶  欧律狄刻,满载水和焦渴的重负  得以失脱于一双有力的手。  力量已经毫无意义  她的决心得以呈现,  而她下降的速度  使他成为消散的那一个,早于多年后  被风暴般的女人们撕碎的  葡萄酒色傍晚。  她看到他的嘴巴大张,惊诧的“O”  像当年在阿尔戈号上胜利的歌唱;?譺?訛  仿佛狂风中的沙塔,他金黄的颗粒  无力
筛选整合信息,历来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确认相关信息所在的区域和承载信息的词句。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从解题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筛选整合信息试题的主要考点    笔者对近几年来的试题进行了简单归类,发现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主要有
创新是一个全世界都非常流行的词,它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各个领域几乎言必创新。语文教育亦是,《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求广大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来看看咱们的实际教学,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孩子学习不用脑子思考。”“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懒得想。”“这孩子答题没有思路,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提问法(问答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从而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避免教师“填鸭式”、“灌注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品质,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回答
语文学科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到来,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  “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笔者作为一名实践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做法,仅作抛砖引玉。  
从根本上说,高一语文新的的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高一语文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简单的高一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全是一本高一语文教材的课程体系、全国全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培养方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及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规律,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
一、目前存在的评讲试卷的普遍现状    (一)自己事先不做答案,评讲时试卷是空白,边看边讲。  (二)事先抄抄答案,自己不亲手做。  (三)有的老师讲评前不批改,不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对试卷评讲的思考    这几年,我结合自身实践,重视试卷评讲,明显感觉学生对这种评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一)试卷讲评也要认真备课  在备课检查时,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把考试卷贴在备课本上,作为课时,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住笔头不放松”的现象,甚至是“谈写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懂得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我总结了一下过去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学生话语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说是生产和发展的总纽。”可以这样说,能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能否实现新课标核心理念的关键。何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笔者以为所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它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