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围绕着一个写作的中心议题,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组织材料,选择形式,开展写作的活动。高考话题作文写作,更是在限定的时间里,测试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活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写作活动。它场合严肃,时间紧张,目的功利,往往会遏制考生情感和思维的扩张。因此,在话题作文的命题中,在题目前边往往需要设置一段有效的引语,为考生提示思考的方向,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情感。因此,好的引语需要讲究真趣、情趣和理趣。
一、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真趣
所谓真趣就是这个引语本身就是真的,是命题者从一些名家名文或者材料中摘录过来的,有可靠的出处,不是自己临时编造甚至胡诌的。这个引语必须带有命题者真诚的态度。
《庄子·渔父》有云:“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一个引语必须具有“动人”的功能,而动人的前提就是如上述“客”所说的“精诚之至”。
如2005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命题者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考。这段文字包含了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真切体会,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拿来做引语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又如2005年上海高考题: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命题者高度概括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真切地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考生面前,让考生能够对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开展评论。不仅如此,命题者还把自己的态度诚诚恳恳地奉献给考生,营造了浓郁的真趣,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写作。
然而,有些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一心只为了命题,设计引语时忽略了“真”这个基本原则,使考生对话题作文的写作产生隔膜和厌恶之感,临场的写作情感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激发。
如2005年高考题全国卷三: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这个引语所引出的话题是“铭记与忘记”,命题者却去寻找一个甲和乙的打斗故事。且不说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很不明白,单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就不典型。情不真,则心不灵,这其实是一个引不出话题的伪引语。
又如2005年全国卷二: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的话来讲位置和价值的关系,本身就与生活相隔万里,而且冷冰冰的话语背后,透示的绝不是“动人的精诚”。
高考试题中类似的引语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总之,话题引语的“真”必须是材料真、感情真。惟其如此,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放手写作。
二、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情趣
引语的情趣就是引语里所包含的人物的激情和命题者的激情。只有材料激情四射,命题者的情感炽热,引语才能营造出高涨的气氛,使考生能快速地进入写作情境。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就是说写作前的情感酝酿是有效激发写作的催化剂。命题者因为考虑到试卷的长度,或者阅读的量度,往往把作文的引语设置得很短,如果短到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以为还不如长一些以充分渲染烘托。2005年台湾的作文题,命题者通过故事铺叙的办法,运用很长的篇幅,向考生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激发考生的感情,真可谓长而得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手法,如设置一些疑问,直击考生的内心,激发写作的欲望。如台湾2006年的作文题目的引语:
人总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你是否想飞?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试以“想飞”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这则引语,用“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来界定飞的内涵,激发飞的欲望,用“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来批判那些扼杀飞翔念头的人,用第二人称“你”展开命题者和考生之间的亲切对话,再用连续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
没有情趣的引语,往往给人冷冰冰的感受。一看就激发不起写作的激情。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是个涉及生命本质的话题,是可以引起十七八岁少年的澎湃激情的,但是因为命题者对引语所作的平板的叙述和技术化处理,使得材料没有一丝情感,更没有启发性,而且命题者也是以“冷面孔”出现,这大大遏制了考生的写作欲望。
三、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理趣
引语的理趣指的是通过引语的设计,揭示写作的角度或途径,引发考生说理的兴趣。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者对“读”的内涵——“读是什么”,做了列举式的解释,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读的精神实质。
尤其是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话题,命题者更应该多方启发,层层引导,不能引之过简。
如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只用了“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一句话,这就显得轻描淡写,没有具体地启发考生,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趣。
还有些话题作文,话题仅为一个词语,又用词典的解释来引导,情趣和理趣自然全无。如2006年天津卷“愿景”,2006年湖南卷“意气”。
因此,笔者希望命题者高度重视话题作文引语的功效,作文引语设计做到既有真趣,又有情趣和理趣。
一、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真趣
所谓真趣就是这个引语本身就是真的,是命题者从一些名家名文或者材料中摘录过来的,有可靠的出处,不是自己临时编造甚至胡诌的。这个引语必须带有命题者真诚的态度。
《庄子·渔父》有云:“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一个引语必须具有“动人”的功能,而动人的前提就是如上述“客”所说的“精诚之至”。
如2005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命题者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考。这段文字包含了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真切体会,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拿来做引语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又如2005年上海高考题: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命题者高度概括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真切地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考生面前,让考生能够对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开展评论。不仅如此,命题者还把自己的态度诚诚恳恳地奉献给考生,营造了浓郁的真趣,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写作。
然而,有些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一心只为了命题,设计引语时忽略了“真”这个基本原则,使考生对话题作文的写作产生隔膜和厌恶之感,临场的写作情感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激发。
如2005年高考题全国卷三: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这个引语所引出的话题是“铭记与忘记”,命题者却去寻找一个甲和乙的打斗故事。且不说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很不明白,单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就不典型。情不真,则心不灵,这其实是一个引不出话题的伪引语。
又如2005年全国卷二: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的话来讲位置和价值的关系,本身就与生活相隔万里,而且冷冰冰的话语背后,透示的绝不是“动人的精诚”。
高考试题中类似的引语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总之,话题引语的“真”必须是材料真、感情真。惟其如此,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放手写作。
二、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情趣
引语的情趣就是引语里所包含的人物的激情和命题者的激情。只有材料激情四射,命题者的情感炽热,引语才能营造出高涨的气氛,使考生能快速地进入写作情境。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就是说写作前的情感酝酿是有效激发写作的催化剂。命题者因为考虑到试卷的长度,或者阅读的量度,往往把作文的引语设置得很短,如果短到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以为还不如长一些以充分渲染烘托。2005年台湾的作文题,命题者通过故事铺叙的办法,运用很长的篇幅,向考生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激发考生的感情,真可谓长而得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手法,如设置一些疑问,直击考生的内心,激发写作的欲望。如台湾2006年的作文题目的引语:
人总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你是否想飞?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试以“想飞”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这则引语,用“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来界定飞的内涵,激发飞的欲望,用“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来批判那些扼杀飞翔念头的人,用第二人称“你”展开命题者和考生之间的亲切对话,再用连续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
没有情趣的引语,往往给人冷冰冰的感受。一看就激发不起写作的激情。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是个涉及生命本质的话题,是可以引起十七八岁少年的澎湃激情的,但是因为命题者对引语所作的平板的叙述和技术化处理,使得材料没有一丝情感,更没有启发性,而且命题者也是以“冷面孔”出现,这大大遏制了考生的写作欲望。
三、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理趣
引语的理趣指的是通过引语的设计,揭示写作的角度或途径,引发考生说理的兴趣。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者对“读”的内涵——“读是什么”,做了列举式的解释,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读的精神实质。
尤其是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话题,命题者更应该多方启发,层层引导,不能引之过简。
如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只用了“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一句话,这就显得轻描淡写,没有具体地启发考生,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趣。
还有些话题作文,话题仅为一个词语,又用词典的解释来引导,情趣和理趣自然全无。如2006年天津卷“愿景”,2006年湖南卷“意气”。
因此,笔者希望命题者高度重视话题作文引语的功效,作文引语设计做到既有真趣,又有情趣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