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话题作文引语的设计规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围绕着一个写作的中心议题,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组织材料,选择形式,开展写作的活动。高考话题作文写作,更是在限定的时间里,测试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活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写作活动。它场合严肃,时间紧张,目的功利,往往会遏制考生情感和思维的扩张。因此,在话题作文的命题中,在题目前边往往需要设置一段有效的引语,为考生提示思考的方向,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情感。因此,好的引语需要讲究真趣、情趣和理趣。
  
  一、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真趣
  
  所谓真趣就是这个引语本身就是真的,是命题者从一些名家名文或者材料中摘录过来的,有可靠的出处,不是自己临时编造甚至胡诌的。这个引语必须带有命题者真诚的态度。
  《庄子·渔父》有云:“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一个引语必须具有“动人”的功能,而动人的前提就是如上述“客”所说的“精诚之至”。
  如2005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命题者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考。这段文字包含了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真切体会,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拿来做引语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又如2005年上海高考题: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命题者高度概括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真切地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考生面前,让考生能够对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开展评论。不仅如此,命题者还把自己的态度诚诚恳恳地奉献给考生,营造了浓郁的真趣,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写作。
  然而,有些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一心只为了命题,设计引语时忽略了“真”这个基本原则,使考生对话题作文的写作产生隔膜和厌恶之感,临场的写作情感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激发。
  如2005年高考题全国卷三: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这个引语所引出的话题是“铭记与忘记”,命题者却去寻找一个甲和乙的打斗故事。且不说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很不明白,单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就不典型。情不真,则心不灵,这其实是一个引不出话题的伪引语。
  又如2005年全国卷二: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的话来讲位置和价值的关系,本身就与生活相隔万里,而且冷冰冰的话语背后,透示的绝不是“动人的精诚”。
  高考试题中类似的引语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总之,话题引语的“真”必须是材料真、感情真。惟其如此,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放手写作。
  
  二、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情趣
  
  引语的情趣就是引语里所包含的人物的激情和命题者的激情。只有材料激情四射,命题者的情感炽热,引语才能营造出高涨的气氛,使考生能快速地进入写作情境。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就是说写作前的情感酝酿是有效激发写作的催化剂。命题者因为考虑到试卷的长度,或者阅读的量度,往往把作文的引语设置得很短,如果短到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以为还不如长一些以充分渲染烘托。2005年台湾的作文题,命题者通过故事铺叙的办法,运用很长的篇幅,向考生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激发考生的感情,真可谓长而得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手法,如设置一些疑问,直击考生的内心,激发写作的欲望。如台湾2006年的作文题目的引语:
  人总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你是否想飞?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试以“想飞”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这则引语,用“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来界定飞的内涵,激发飞的欲望,用“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来批判那些扼杀飞翔念头的人,用第二人称“你”展开命题者和考生之间的亲切对话,再用连续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
  没有情趣的引语,往往给人冷冰冰的感受。一看就激发不起写作的激情。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是个涉及生命本质的话题,是可以引起十七八岁少年的澎湃激情的,但是因为命题者对引语所作的平板的叙述和技术化处理,使得材料没有一丝情感,更没有启发性,而且命题者也是以“冷面孔”出现,这大大遏制了考生的写作欲望。
  
  三、话题作文引语设计的理趣
  
  引语的理趣指的是通过引语的设计,揭示写作的角度或途径,引发考生说理的兴趣。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者对“读”的内涵——“读是什么”,做了列举式的解释,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读的精神实质。
  尤其是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话题,命题者更应该多方启发,层层引导,不能引之过简。
  如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只用了“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一句话,这就显得轻描淡写,没有具体地启发考生,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趣。
  还有些话题作文,话题仅为一个词语,又用词典的解释来引导,情趣和理趣自然全无。如2006年天津卷“愿景”,2006年湖南卷“意气”。
  因此,笔者希望命题者高度重视话题作文引语的功效,作文引语设计做到既有真趣,又有情趣和理趣。
其他文献
一、设计说明 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至本课已近尾声,课文收录的既有《诗经》里的名篇,也有唐诗宋词中的佳作,展现了古典诗词一的不同体裁与风格。教学时可适当介绍有关《诗经》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键词]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方法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是要有一个时期的过度期,因为小学时接触的数学全都是以数字为主,但到中学以后就是代数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即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一则注释为:“〔偻(lǚ)〕脊背弯曲,即伛偻病。”为了更好地理解注释及课文,笔者做了一番查检。  1.关于“偻lǚ”:  《辞源》释为:一、曲背,曲身表示恭敬;二、弯曲;三、疾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为:①屈;②驼背;③很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有两个“偻lǚ”,一个释为“〈书〉弯曲(指身体):伛(yǔ
我国逐渐实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新形势下畜牧兽医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职学生存在学农爱农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规划、对不同岗位喜好偏差
[摘要]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原理和方法去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法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能力    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唐代王维《观猎》一诗被选入多家教材,对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的“还归”,有的教材注释说:“还归,回到。”而且对“还”字的读音未作任何说明。(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显然,注者是把这里的“还归”当成了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认为“还”音“huán”,与“归”同义,都是“返回”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则注释当属误注,应予辨正
本文是素有“文学将军”之称的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14岁儿子的一封信。文笔深邃博约,信中谈到的事例以及精辟的语言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本文应以学生品味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由感性
苏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略读课文《甜甜的泥土》,笔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适宜正值青春初期的十四五岁的初二学生,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不宜入选语文教科书。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1988年版的《甜甜的泥土》。教学参考书上说: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
假如浏览近年的书报,我们恐怕会屡屡惊讶于“创新”的创新用法了:原先“创新”与名词共现时,多是直接修饰名词而构成定中短语,如“创新精神”“创新机制”;而现在“创新”居然可以支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构成述宾短语了,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有心人不禁要问:“创新”的带宾语用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不妨先从“创新机制”这个歧义短语谈起。“创新机制”可
“王道”本是一个古语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王道”一词已经很少使用了。不过时下“王道”一词借助网络平台又开始“大行其是”,并且是以全新的意味亮相。请看:  (1)独门武器酿造足坛腥风血雨四大王道组合惊世冠军联赛。(新浪体育2005年5月26日)  (2)一道难题竟令巨星走上PK台齐达内劳尔谁主皇马王道?(东方体育日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