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那么,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必须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笔者认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的课前预习,进行自我设疑。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在课堂中互动,展开问题讨论。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唯有这样日积月累,“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再次,要课后复习,达到巩固的效果。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最后,要拓展学生思维,能够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总之,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中小学校)
首先,充分的课前预习,进行自我设疑。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在课堂中互动,展开问题讨论。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唯有这样日积月累,“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再次,要课后复习,达到巩固的效果。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最后,要拓展学生思维,能够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总之,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