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古诗词汉乐府诗词的主要特点,接着通过对汉乐府诗的美学特点的探究以及发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歌唱艺术,是歌唱者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表达情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歌唱的灵魂。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美学蕴含;汉乐府诗;《长相知》
第一章、汉乐府诗的发展及美学特点
乐府诗的曲调及其歌唱艺术对于汉代末期的诗人来说早已非常了解,由于对音乐的精通,汉代末期的诗人为乐府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影响着后期文人乐府诗的发展。它是上接风骚,下开唐宋的我国光荣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在我过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其最技术特色就是叙事性,这一特色有他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具有独特的以悲为乐的审美特点“以悲为美,以悲为乐”这种美学思想是这一时代的明显特征。音乐不仅仅能产生欢乐之音,悲伤之乐也能触及心灵。
王运熙的《清乐考略》中写到“丝竹在发音上具有哀怨的特色”,汉代歌诗其乐调以清商调为主,伴奏乐器以秦為主,琴声主悲,音乐“悲”的基调已经确立。欣赏悲音悲乐,已成为汉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和习惯,成为一种主流的审美。
第二章、古诗词歌曲《长相知》的美学分析
音乐表演美学包含美学,音乐学,表演学,音乐美学,表演美学,音乐表演学。《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歌诗《上邪》创作的一首经典古诗词歌曲。此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律,同时也是现在声乐教材中必唱曲目。由于这首歌曲有浓郁的古典意境也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很完整的表现出歌者文化底蕴和歌唱技巧,因此许多歌唱家都把这首歌作为自己音乐会的必唱曲目。
《长相知》这首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综合了中国古老昆曲和西洋美声这两种演唱方法。在咬字行腔和呼吸上要声音控制、节奏的快慢和咬字发音。结合西洋美声唱法与戏曲的“板眼”时,要注意高位置的共鸣以及强调一起一落的韵律时共鸣腔体不宜过大。
要想唱出悠长的古典韵味,这就需要多次反复练习,做到“出字”、“引长”、“收声”、“归韵”“和谐适度”的真切情谊。要保持住“上”字的韵“ang”,声音随旋律的起伏而有速度、力度和强度的变化。虽然平直,但要根据音乐走向而有流动感。
在第二个乐句中,它的节奏有所变缓,句型开始变长。旋律线条也开始下行,中低音的运用较多。演唱者必须了解并理解了这样的感情,才能在心灵深处感受女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表现出最贴切的声音。并且注意“知”和“衰”两字句尾倚音的演唱要加强。而这些装饰音也恰恰是表现其古风古韵的重点。要注意到,倚音在演唱时越短促越好,是不能占用主音太多的时间的。那么倚音所占的时间,是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例如,在第一乐句中第一句呼喊的“上邪”。正是这些小倚音,是全曲的古韵充分表现出来了。在演唱本曲时,将尾音的频率减慢,颤波浪式的音,会使全曲的旋律线条更加柔缓,古韵更加浓厚。
在进入第三乐句,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逐渐激起,音乐起伏也开始变大,女主人公的感情在这句的得以抒发,因此,演唱时要感受着女主人公的感情,把她誓守真爱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爱情的理想用坚定的语气完美表达。在附点和切分音型出现的地方,要留意曲调中的空拍和气口,合理的运用声情并茂与一咏三叹的技巧。在练习中,可以去掉音乐曲调,反复朗诵,多加揣摩,感受诗韵中的情感。运用戏曲元素中的声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把握诗句中所凝聚的真谛,把曲中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歌曲的尾声“长相知”是作曲家通过对诗词含义的理解后,为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对永远相爱的渴求,重复叠加歌词而积蓄的力量。因此,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体现这一点。把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爱意向外延伸,给人以无限回味之感。
第三章、汉乐府风俗文化的现代审美价值
美是不仅仅可以令人怡情悦目,而且更能丰富人的感情;美还能美化人的仪表,净化人的心灵。因此生活离不开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以美的标准塑造自身、改造社会。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质是一致的。我们的社会离不开美。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美育。那么所谓的美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人进行美的教育。
提到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及探析,我们一定要去了解那个时期古诗词的来源,从而到作曲家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全方位的了解中国古诗词歌曲作品。
从汉乐府诗词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其中经典代表作对于现代声乐的演唱乐曲《长相知》的美学价值、演唱方法的探究,同时也表达了对演唱词曲的心得体会。音乐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蕴含着真实感情的音乐,才会真正触动人心。因此,对音乐之美及其表现方式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应成为演唱者不可动摇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傅学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 徐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3]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4]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5.
[5] 余冠英.乐府诗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8]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D]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 夏燕.古曲《长相知》的音乐表演美学探析[J] 黄河之声.2013. 115-116
作者简介:王若琪(1993,6—),女,籍贯:陕西省渭南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声乐演唱方向。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美学蕴含;汉乐府诗;《长相知》
第一章、汉乐府诗的发展及美学特点
乐府诗的曲调及其歌唱艺术对于汉代末期的诗人来说早已非常了解,由于对音乐的精通,汉代末期的诗人为乐府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影响着后期文人乐府诗的发展。它是上接风骚,下开唐宋的我国光荣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在我过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其最技术特色就是叙事性,这一特色有他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具有独特的以悲为乐的审美特点“以悲为美,以悲为乐”这种美学思想是这一时代的明显特征。音乐不仅仅能产生欢乐之音,悲伤之乐也能触及心灵。
王运熙的《清乐考略》中写到“丝竹在发音上具有哀怨的特色”,汉代歌诗其乐调以清商调为主,伴奏乐器以秦為主,琴声主悲,音乐“悲”的基调已经确立。欣赏悲音悲乐,已成为汉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和习惯,成为一种主流的审美。
第二章、古诗词歌曲《长相知》的美学分析
音乐表演美学包含美学,音乐学,表演学,音乐美学,表演美学,音乐表演学。《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歌诗《上邪》创作的一首经典古诗词歌曲。此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律,同时也是现在声乐教材中必唱曲目。由于这首歌曲有浓郁的古典意境也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很完整的表现出歌者文化底蕴和歌唱技巧,因此许多歌唱家都把这首歌作为自己音乐会的必唱曲目。
《长相知》这首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综合了中国古老昆曲和西洋美声这两种演唱方法。在咬字行腔和呼吸上要声音控制、节奏的快慢和咬字发音。结合西洋美声唱法与戏曲的“板眼”时,要注意高位置的共鸣以及强调一起一落的韵律时共鸣腔体不宜过大。
要想唱出悠长的古典韵味,这就需要多次反复练习,做到“出字”、“引长”、“收声”、“归韵”“和谐适度”的真切情谊。要保持住“上”字的韵“ang”,声音随旋律的起伏而有速度、力度和强度的变化。虽然平直,但要根据音乐走向而有流动感。
在第二个乐句中,它的节奏有所变缓,句型开始变长。旋律线条也开始下行,中低音的运用较多。演唱者必须了解并理解了这样的感情,才能在心灵深处感受女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表现出最贴切的声音。并且注意“知”和“衰”两字句尾倚音的演唱要加强。而这些装饰音也恰恰是表现其古风古韵的重点。要注意到,倚音在演唱时越短促越好,是不能占用主音太多的时间的。那么倚音所占的时间,是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例如,在第一乐句中第一句呼喊的“上邪”。正是这些小倚音,是全曲的古韵充分表现出来了。在演唱本曲时,将尾音的频率减慢,颤波浪式的音,会使全曲的旋律线条更加柔缓,古韵更加浓厚。
在进入第三乐句,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逐渐激起,音乐起伏也开始变大,女主人公的感情在这句的得以抒发,因此,演唱时要感受着女主人公的感情,把她誓守真爱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爱情的理想用坚定的语气完美表达。在附点和切分音型出现的地方,要留意曲调中的空拍和气口,合理的运用声情并茂与一咏三叹的技巧。在练习中,可以去掉音乐曲调,反复朗诵,多加揣摩,感受诗韵中的情感。运用戏曲元素中的声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把握诗句中所凝聚的真谛,把曲中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歌曲的尾声“长相知”是作曲家通过对诗词含义的理解后,为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对永远相爱的渴求,重复叠加歌词而积蓄的力量。因此,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体现这一点。把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爱意向外延伸,给人以无限回味之感。
第三章、汉乐府风俗文化的现代审美价值
美是不仅仅可以令人怡情悦目,而且更能丰富人的感情;美还能美化人的仪表,净化人的心灵。因此生活离不开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以美的标准塑造自身、改造社会。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质是一致的。我们的社会离不开美。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美育。那么所谓的美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人进行美的教育。
提到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及探析,我们一定要去了解那个时期古诗词的来源,从而到作曲家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全方位的了解中国古诗词歌曲作品。
从汉乐府诗词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其中经典代表作对于现代声乐的演唱乐曲《长相知》的美学价值、演唱方法的探究,同时也表达了对演唱词曲的心得体会。音乐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蕴含着真实感情的音乐,才会真正触动人心。因此,对音乐之美及其表现方式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应成为演唱者不可动摇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傅学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 徐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3]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4]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5.
[5] 余冠英.乐府诗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8]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D]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 夏燕.古曲《长相知》的音乐表演美学探析[J] 黄河之声.2013. 115-116
作者简介:王若琪(1993,6—),女,籍贯:陕西省渭南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声乐演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