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应先以语言文字为主,教学中应该重视备课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语文味;要注重字词教学,拓展字词的内涵与外延;淡化教师的“教”,侧重学生的“学”。
关键词:语文课;字词教学;侧重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134-01
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多不喜欢学语文。原因大多是语文教师将语文当思想品德来上。教师费尽心思挖掘什么思想内涵,紧抓住文章主题刨根问底,学生说不出老师已经准备好的答案就不善罢甘休。
语文课应先以语言文字为主,其他为辅,就《可贵的沉默》来说,通常老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关爱的这种主旨上,其实是偏离了教学规律。不能每一篇有思想内涵的课文,我们都要去挖掘,那是思想品德课的工作。教材里面所有课文情感性都是非常浓厚,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读,结果只是实现学生对课文情感理解与感悟,却没有达到语文工具理性价值,其实是走了味的思想品德课。
要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
1.首先是重视备课环节
作为教者,在备课中,应首先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的最为明显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而进行的语言训练。所谓读写结合而进行的语言训练,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的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的语言训练,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
比如,认真研读《可贵的沉默》课文,并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参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构思如以下:
第一,按照教材要求,让学生体会到神态、动作的作用,并在课堂中运用。
第二,拓展描述幸福的滋味,强化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升华文章的主题。
第三,组织语言训练,积累课文的字词,并设计练习运用。
第四,努力探索最有效的字词教学,让学生学习词语有兴趣,并切实掌握各种词语。
2.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也着眼于朗读,其活动的最高层次为情感性演读活动。不仅读好课题,“读”出语文味,引入语文味境界。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朗读是赋予无声的语言文学艺术以更鲜活灵魂的一种再创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其成效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思維的训练、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教育,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修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和联想,呼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重视朗读课型的设计,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的特色,还语文课的本质。
3.注重字词教学,拓展字词的内涵与外延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是“鹤立鸡群”般倍受瞩目。而升至三年级上册这个低年级与中年级的分水岭,阅读教学逐渐向字、段、篇挺进,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或者完全消失,根本不重视。每天一味让学生大量地抄写。结果使得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有困难,出现大量的错别字现象。
众所周知,汉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它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它的最基本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或田园花草、百兽鱼虫,或高山流水、人物百态,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字理析解汉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
比如,教学“页”“贝”,出示其象形字,让学生从直观上明白了“页”“贝”的区别,也为祖国文字这么有内涵感到惊奇、骄傲。也激发他们去探索的求知欲。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至今还有许多的汉字可以望文而生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析形索义,解形识字,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
4.淡化教师的“教”,侧重学生的“学”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一文中更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训练”才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可以说,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能力的提高,离开了扎实的训练将收效甚微。
以《可贵的沉默》为例,将课堂的训练意识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瞬间。
第一,让学生掌握本课写场景的方法:点面结合,描写人物。
第二,训练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训练,进一步强化场景描写方法的感知。
出示文中第2幅图,用学到的描写场景方法,口述图片内容。要求注意条理性。
第三,进行拓展思维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出示情感语言拓展题目:能用一句话来快乐描述描述幸福的滋味是什么?
第四,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课外延伸。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教者不断去适应,能有科学的艺术使语文课上得具有语文味,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有效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字词教学;侧重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134-01
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多不喜欢学语文。原因大多是语文教师将语文当思想品德来上。教师费尽心思挖掘什么思想内涵,紧抓住文章主题刨根问底,学生说不出老师已经准备好的答案就不善罢甘休。
语文课应先以语言文字为主,其他为辅,就《可贵的沉默》来说,通常老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关爱的这种主旨上,其实是偏离了教学规律。不能每一篇有思想内涵的课文,我们都要去挖掘,那是思想品德课的工作。教材里面所有课文情感性都是非常浓厚,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读,结果只是实现学生对课文情感理解与感悟,却没有达到语文工具理性价值,其实是走了味的思想品德课。
要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
1.首先是重视备课环节
作为教者,在备课中,应首先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的最为明显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而进行的语言训练。所谓读写结合而进行的语言训练,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的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的语言训练,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
比如,认真研读《可贵的沉默》课文,并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参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构思如以下:
第一,按照教材要求,让学生体会到神态、动作的作用,并在课堂中运用。
第二,拓展描述幸福的滋味,强化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升华文章的主题。
第三,组织语言训练,积累课文的字词,并设计练习运用。
第四,努力探索最有效的字词教学,让学生学习词语有兴趣,并切实掌握各种词语。
2.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也着眼于朗读,其活动的最高层次为情感性演读活动。不仅读好课题,“读”出语文味,引入语文味境界。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朗读是赋予无声的语言文学艺术以更鲜活灵魂的一种再创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其成效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思維的训练、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教育,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修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和联想,呼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重视朗读课型的设计,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的特色,还语文课的本质。
3.注重字词教学,拓展字词的内涵与外延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是“鹤立鸡群”般倍受瞩目。而升至三年级上册这个低年级与中年级的分水岭,阅读教学逐渐向字、段、篇挺进,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或者完全消失,根本不重视。每天一味让学生大量地抄写。结果使得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有困难,出现大量的错别字现象。
众所周知,汉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它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它的最基本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或田园花草、百兽鱼虫,或高山流水、人物百态,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字理析解汉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
比如,教学“页”“贝”,出示其象形字,让学生从直观上明白了“页”“贝”的区别,也为祖国文字这么有内涵感到惊奇、骄傲。也激发他们去探索的求知欲。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至今还有许多的汉字可以望文而生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析形索义,解形识字,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
4.淡化教师的“教”,侧重学生的“学”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一文中更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训练”才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可以说,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能力的提高,离开了扎实的训练将收效甚微。
以《可贵的沉默》为例,将课堂的训练意识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瞬间。
第一,让学生掌握本课写场景的方法:点面结合,描写人物。
第二,训练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训练,进一步强化场景描写方法的感知。
出示文中第2幅图,用学到的描写场景方法,口述图片内容。要求注意条理性。
第三,进行拓展思维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出示情感语言拓展题目:能用一句话来快乐描述描述幸福的滋味是什么?
第四,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课外延伸。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教者不断去适应,能有科学的艺术使语文课上得具有语文味,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有效地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