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写作水平
很多老师一谈到习作就头疼,学生习作水平较差,无话可写,表达能力差,甚至一道口语交际就无话可说。那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写作水平又和什么有关系呢?很明显,就是和我们平时的阅读量有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课文160篇(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一个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花那么多时间去阅读,会不会把成绩落下呢?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的疑惑。学生都是从低年级过来的,一二年级分数普遍偏高,大都在九十多分,原因是年级低考察的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可是到三年级就出现了分水岭,语文成绩一下子降到了八十多分,老师们都非常清楚试卷内容分为识字、写字、课内外阅读和习作,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越来越少,检测学生能力的题目所占分值越来越多,这恰恰检测的就是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这些知识都是课本中所没有的,是很灵活的,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总是考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且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读书多的学生后劲特别足,成绩会越来越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好各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读国学经典、增强语言文化底蕴
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讀习惯,仅仅依靠我们的学生自己是很难奏效的,我们老师也必须改变观念,以身示范,正确引导,还要有计划科学的安排。老师们与其买或借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或撕心裂肺的去强制要求学生阅读老师选取的书籍倒不如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去阅读,想看什么看什么,不要去强制规定学生要看我们老师认为有用的书籍,只要他们在看就能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营养,展开想象。
前几天看过一则文章说的是笔者被朋友问道:你的小孩,你想让他学什么特长?他毫不犹豫地说:国学。为什么呢?教育改革后,将最大限度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得语文者得天下”,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而语文学习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明晃晃的分数,国学教育还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从小学国学?年初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再一次把董卿推到了风口浪尖。看着舞台上她的举止笑谈,我们才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众人称赞时,她坦言这与小时候的积累有关: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是国学经典,几乎每天背一首诗。”深厚的童子功修炼,早就将那些字词融进了骨肉里,长大后,想忘都忘不了。孩子从小接触国学,以圣贤为师、与诗人为友、与哲人作伴,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无论是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还是修养内涵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然读国学也是需要兴趣的,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有兴趣来读书,就要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老师要适当满足孩子对读物的兴趣取向,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愿望。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后,就很想读些“让人轻松”“有欣赏价值”“能开阔视野”的书,或者是支持读那些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读物。当孩子有了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时,促使孩子养成天天自动读书的习惯才有了基本条件。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孩子们抵触的读后感变得“好玩”起来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提升。我在每天的阅读课后是这样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的: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我所规定的三种读书笔记的书写方式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
方法一:运用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方法二:对比故事内容进行比较阅读。方法三:设计名片。
当然以上所有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要以不影响孩子的阅读积极性为原则。否则,任何方法,都是伤害。
四、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平时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一是要学会选择“好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我们要学会选择好书,要多读一些名著。
二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对文字的热爱,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爱读书的,之所以有的不想读书,是因为没有好的读书方法,也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鉴于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三是要坚持每天读一点,持之以恒。学校安排的课外阅读活动,就是提倡大家每天读一点。
四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能解惑”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理解力,那么就需要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从书中寻找答案。书籍就是不能说话的老师,我们要努力从它身上获取知识。
五是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小学生在读书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学会主动向大人询问,尤其要学会向工具书询问。
六是是遇到好书要反复读,读上好几遍,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要改变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山区学校主要还是靠我们教师。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前进的步伐,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敢于创新,探寻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科学、灵活、有效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教师们还要大量阅读,持之以恒地用书籍来充实自我,“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驾轻就熟,才会以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只要每天坚持阅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阅读就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很多老师一谈到习作就头疼,学生习作水平较差,无话可写,表达能力差,甚至一道口语交际就无话可说。那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写作水平又和什么有关系呢?很明显,就是和我们平时的阅读量有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课文160篇(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一个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花那么多时间去阅读,会不会把成绩落下呢?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的疑惑。学生都是从低年级过来的,一二年级分数普遍偏高,大都在九十多分,原因是年级低考察的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可是到三年级就出现了分水岭,语文成绩一下子降到了八十多分,老师们都非常清楚试卷内容分为识字、写字、课内外阅读和习作,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越来越少,检测学生能力的题目所占分值越来越多,这恰恰检测的就是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这些知识都是课本中所没有的,是很灵活的,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总是考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且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读书多的学生后劲特别足,成绩会越来越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好各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读国学经典、增强语言文化底蕴
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讀习惯,仅仅依靠我们的学生自己是很难奏效的,我们老师也必须改变观念,以身示范,正确引导,还要有计划科学的安排。老师们与其买或借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或撕心裂肺的去强制要求学生阅读老师选取的书籍倒不如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去阅读,想看什么看什么,不要去强制规定学生要看我们老师认为有用的书籍,只要他们在看就能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营养,展开想象。
前几天看过一则文章说的是笔者被朋友问道:你的小孩,你想让他学什么特长?他毫不犹豫地说:国学。为什么呢?教育改革后,将最大限度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得语文者得天下”,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而语文学习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明晃晃的分数,国学教育还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从小学国学?年初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再一次把董卿推到了风口浪尖。看着舞台上她的举止笑谈,我们才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众人称赞时,她坦言这与小时候的积累有关: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是国学经典,几乎每天背一首诗。”深厚的童子功修炼,早就将那些字词融进了骨肉里,长大后,想忘都忘不了。孩子从小接触国学,以圣贤为师、与诗人为友、与哲人作伴,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无论是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还是修养内涵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然读国学也是需要兴趣的,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有兴趣来读书,就要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老师要适当满足孩子对读物的兴趣取向,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愿望。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后,就很想读些“让人轻松”“有欣赏价值”“能开阔视野”的书,或者是支持读那些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读物。当孩子有了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时,促使孩子养成天天自动读书的习惯才有了基本条件。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孩子们抵触的读后感变得“好玩”起来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提升。我在每天的阅读课后是这样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的: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我所规定的三种读书笔记的书写方式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
方法一:运用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方法二:对比故事内容进行比较阅读。方法三:设计名片。
当然以上所有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要以不影响孩子的阅读积极性为原则。否则,任何方法,都是伤害。
四、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平时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一是要学会选择“好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我们要学会选择好书,要多读一些名著。
二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对文字的热爱,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爱读书的,之所以有的不想读书,是因为没有好的读书方法,也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鉴于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三是要坚持每天读一点,持之以恒。学校安排的课外阅读活动,就是提倡大家每天读一点。
四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能解惑”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理解力,那么就需要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从书中寻找答案。书籍就是不能说话的老师,我们要努力从它身上获取知识。
五是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小学生在读书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学会主动向大人询问,尤其要学会向工具书询问。
六是是遇到好书要反复读,读上好几遍,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要改变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山区学校主要还是靠我们教师。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前进的步伐,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敢于创新,探寻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科学、灵活、有效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教师们还要大量阅读,持之以恒地用书籍来充实自我,“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驾轻就熟,才会以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只要每天坚持阅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阅读就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