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接触陶行知“做中学”的理论后,我知道教学做都是为了一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有目的性、有任务性地做得又好又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做中学。这就是做什么事就学什么方法,学什么方法就要教什么方法。所以做中学的关键是在“做”,做中学也是做学教合一,我们要想获得全人类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做中学。
一、 运用生活信息,抓住学习契机。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必须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和作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有很多的教育契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在户外散步时,因为前天刚下过雨,沙池旁的小水池里水满了,小朋友边走边看,队伍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交头接耳,慢慢的声音越来越重,这使我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询问原因,原来是他们发现小水池内有蚂蚁爬上树叶这一现象发生了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好奇,在中班的时候我们也学习过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但是关于蚂蚁会不会游泳还未涉及,为满足幼儿和我对“蚂蚁会不会游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展开了一次教学活动。
孩子们本身对蚂蚁这些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蚂蚁爬上树叶浮在水面更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孩子能对这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探索“蚂蚁会不会游泳”是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观察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科学观察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组织动手活动,探究教学问题。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必须是做中学;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做中学。做中学,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可以说:“做”是教与学的核心,“做知识衡量教育时候真实的标准。
1..以“做”为基础,生成开放的教学活动
看着孩子们好奇和想要探究的样子,我便想和他们一起来了解蚂蚁的生长情况和其他知识。当天中午我便马上行动起来,在网上搜索起关于蚂蚁的资料。比如,:蚂蚁会不会游泳,蚂蚁会不会游到树叶上,蚂蚁是怎么样在水中求生等等。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活动:蚂蚁会不会游泳。也请小朋友们回忆我们中班接触过关于蚂蚁的一些知识,当我提到“有的小朋友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大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孩子认为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有的孩子认为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不过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蚂蚁是会游泳的。
幼儿的科学探究就應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抓住孩子们对“蚂蚁会不会游泳”的兴趣,并把它生成到一个新的科学教学活动。
2..以“做”为核心,提高孩子的学习方式。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孩子们带着疑问开始进行探索。我提问:“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孩子回答:“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哪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孩子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中看看蚂蚁会怎样。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的孩子交流着:你看,蚂蚁爬得多快啊?……我问孩子这样看,能知道蚂蚁会不会游泳吗?机灵的孩子马上就意会了:“对了,我们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孩子们轻轻地说:“我们应该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经验,利用新的经验去拓展知识,更主动的探究和发现。这样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再去学习、再发现,使知识学得更深入,发现得更透彻。
3..以“做”为主体,培养孩子的验证能力。
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孩子们认真地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个孩子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另一名孩子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于是,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看它们在水里游得多棒,我们赢了!”这时一名孩子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来。”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的孩子。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倒出来,我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孩子回答说:“我们看见小蚂蚁爬上了树叶,往水里放些树叶,这样小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我反问:“这个方法是很不错,但如果我们没树叶呢?”于是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又开始了……
教师的言行和对动物的重视影响着孩子们对动物的态度。经过这次的实验,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蚂蚁是不会游泳的知识,而且对蚂蚁已经形成了一种关爱的情感。这次观察并不是口头上的“爱护动物”,而是孩子们亲生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也使孩子深受感染。虽然这样牺牲了蚂蚁,但是却让孩子们学习到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如何爱护、珍惜动物。
三、应用生活实际,深入体验感受。
这是从日常生活中生成一个“蚂蚁会不会游泳”的探索活动。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对“蚂蚁会不会游泳”充满了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让幼儿在充分的观察和感知中学习,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孩子才最感兴趣,所获得的知识才最深刻。
一、 运用生活信息,抓住学习契机。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必须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和作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有很多的教育契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在户外散步时,因为前天刚下过雨,沙池旁的小水池里水满了,小朋友边走边看,队伍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交头接耳,慢慢的声音越来越重,这使我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询问原因,原来是他们发现小水池内有蚂蚁爬上树叶这一现象发生了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好奇,在中班的时候我们也学习过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但是关于蚂蚁会不会游泳还未涉及,为满足幼儿和我对“蚂蚁会不会游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展开了一次教学活动。
孩子们本身对蚂蚁这些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蚂蚁爬上树叶浮在水面更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孩子能对这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探索“蚂蚁会不会游泳”是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观察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科学观察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组织动手活动,探究教学问题。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必须是做中学;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做中学。做中学,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可以说:“做”是教与学的核心,“做知识衡量教育时候真实的标准。
1..以“做”为基础,生成开放的教学活动
看着孩子们好奇和想要探究的样子,我便想和他们一起来了解蚂蚁的生长情况和其他知识。当天中午我便马上行动起来,在网上搜索起关于蚂蚁的资料。比如,:蚂蚁会不会游泳,蚂蚁会不会游到树叶上,蚂蚁是怎么样在水中求生等等。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活动:蚂蚁会不会游泳。也请小朋友们回忆我们中班接触过关于蚂蚁的一些知识,当我提到“有的小朋友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大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孩子认为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有的孩子认为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不过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蚂蚁是会游泳的。
幼儿的科学探究就應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抓住孩子们对“蚂蚁会不会游泳”的兴趣,并把它生成到一个新的科学教学活动。
2..以“做”为核心,提高孩子的学习方式。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孩子们带着疑问开始进行探索。我提问:“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孩子回答:“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哪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孩子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中看看蚂蚁会怎样。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的孩子交流着:你看,蚂蚁爬得多快啊?……我问孩子这样看,能知道蚂蚁会不会游泳吗?机灵的孩子马上就意会了:“对了,我们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孩子们轻轻地说:“我们应该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经验,利用新的经验去拓展知识,更主动的探究和发现。这样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再去学习、再发现,使知识学得更深入,发现得更透彻。
3..以“做”为主体,培养孩子的验证能力。
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孩子们认真地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个孩子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另一名孩子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于是,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看它们在水里游得多棒,我们赢了!”这时一名孩子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来。”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的孩子。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倒出来,我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孩子回答说:“我们看见小蚂蚁爬上了树叶,往水里放些树叶,这样小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我反问:“这个方法是很不错,但如果我们没树叶呢?”于是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又开始了……
教师的言行和对动物的重视影响着孩子们对动物的态度。经过这次的实验,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蚂蚁是不会游泳的知识,而且对蚂蚁已经形成了一种关爱的情感。这次观察并不是口头上的“爱护动物”,而是孩子们亲生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也使孩子深受感染。虽然这样牺牲了蚂蚁,但是却让孩子们学习到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如何爱护、珍惜动物。
三、应用生活实际,深入体验感受。
这是从日常生活中生成一个“蚂蚁会不会游泳”的探索活动。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对“蚂蚁会不会游泳”充满了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让幼儿在充分的观察和感知中学习,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孩子才最感兴趣,所获得的知识才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