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与实践的脱离,过于侧重传统的“说教”,而忽略了“实践”,这与学校和教师们的错误认知息息相关,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实践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实践与思想品德的关系,分析实践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 小学生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79-02
一、何为实践与思想品德
实践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思想品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一般包括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递进的关系,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事物先有了认识,渐渐地养成了情感,情感凝聚成了意志,意志转变了行为。思想品德可以拆分为思想与品德两个方面,两者也是有一定层次上的差别,思想是认识领域的东西,而品德是一种思想行为倾向。
二、实践与思想品德的关系
(一)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曾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思想品德均为人类认识的范畴,因此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然而,思想与品德两者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因此实践作为两者的来源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思想是相对浅层次的东西,每一次实践都会触动思想,而不一定会引发相对深层次的道德。只有长期的实践,或者是一次特殊的实践才可能会导致深层次的道德发生改变。
(二)思想是品德的基础,反作用于实践
思想与品德均为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思想为浅层次的意识,而道德为深层次的意识,只有当思想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促使道德的形成。例如,一名刚升入小学的学生,由于他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他第一次随地吐痰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是否是正确的,他的思想领域认为这是被允许的,然而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等等,而每次对随地吐痰的判定思想逐渐加深,最终可能形成了对随地吐痰的品德判定。而思想与品德作为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实践,正确的思想品德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品德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三)品德是思想搭架实践的桥梁
德育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高尚品德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因为只要高尚的品德才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小学生的品德是通过思想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品德根植于小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才会对未来他们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实践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小学生作为一个年龄群体,有自己固有的心理、身体和知识特征,他们自身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品德模式,更容易被教育和影响。然而,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和影响小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才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实践与思想品德的关系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因此,实践在小学生这个特有群体思想道德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可以让小学生更直接地感官意识层面的东西,便于小学生理解,进而感知思想,形成品德。小学生由于接触教育时间较短,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虽然较快,但是缺少系统的理解,学习心理还不成熟,行为上好动。传统课堂上的被动说教可能会限制学生们的心理接受能力,而动手的实践能力更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面向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行动中直接感官知识,寓知于行。其次,实践可以强化小学生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而指导社会活动。小学生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十分強大,但是也存在着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针对人的记忆提出了“遗忘曲线”,而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增进记忆。再次,实践是检验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与否的标准。无论思想品德有多高尚,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毕竟意识形态的东西无法主观衡量,需要客观的标准才能判断,而实践恰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表现,如敬老爱老、团结互助等等,都是小学生正确的实践。最后,实践与思想品德都应统一于小学生本身,形成完善的整体,在小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中,单个领域的概念并不是他们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应当将思想品德与实践结合到一起,构成完整小学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做文明健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3年.
【关键词】实践 小学生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79-02
一、何为实践与思想品德
实践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思想品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一般包括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递进的关系,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事物先有了认识,渐渐地养成了情感,情感凝聚成了意志,意志转变了行为。思想品德可以拆分为思想与品德两个方面,两者也是有一定层次上的差别,思想是认识领域的东西,而品德是一种思想行为倾向。
二、实践与思想品德的关系
(一)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曾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思想品德均为人类认识的范畴,因此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然而,思想与品德两者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因此实践作为两者的来源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思想是相对浅层次的东西,每一次实践都会触动思想,而不一定会引发相对深层次的道德。只有长期的实践,或者是一次特殊的实践才可能会导致深层次的道德发生改变。
(二)思想是品德的基础,反作用于实践
思想与品德均为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思想为浅层次的意识,而道德为深层次的意识,只有当思想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促使道德的形成。例如,一名刚升入小学的学生,由于他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他第一次随地吐痰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是否是正确的,他的思想领域认为这是被允许的,然而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等等,而每次对随地吐痰的判定思想逐渐加深,最终可能形成了对随地吐痰的品德判定。而思想与品德作为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实践,正确的思想品德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品德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三)品德是思想搭架实践的桥梁
德育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高尚品德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因为只要高尚的品德才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小学生的品德是通过思想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品德根植于小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才会对未来他们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实践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小学生作为一个年龄群体,有自己固有的心理、身体和知识特征,他们自身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品德模式,更容易被教育和影响。然而,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和影响小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才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实践与思想品德的关系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的来源,因此,实践在小学生这个特有群体思想道德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可以让小学生更直接地感官意识层面的东西,便于小学生理解,进而感知思想,形成品德。小学生由于接触教育时间较短,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虽然较快,但是缺少系统的理解,学习心理还不成熟,行为上好动。传统课堂上的被动说教可能会限制学生们的心理接受能力,而动手的实践能力更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面向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行动中直接感官知识,寓知于行。其次,实践可以强化小学生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而指导社会活动。小学生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十分強大,但是也存在着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针对人的记忆提出了“遗忘曲线”,而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增进记忆。再次,实践是检验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与否的标准。无论思想品德有多高尚,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毕竟意识形态的东西无法主观衡量,需要客观的标准才能判断,而实践恰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表现,如敬老爱老、团结互助等等,都是小学生正确的实践。最后,实践与思想品德都应统一于小学生本身,形成完善的整体,在小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中,单个领域的概念并不是他们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应当将思想品德与实践结合到一起,构成完整小学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做文明健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