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也要把语言表达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试验场。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这一点。如: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拾到一百元钱,我首先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又叫他写一则招领启事,写好后贴在告示栏,再让班上的同学扮作小记者现场采访他,采访后叫他们练习写表扬稿交到广播站,这样,从拾金不昧,到招领启事,到采访先进、报道先进,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学生的交际、言语表达训练,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训练学生养成美好的品质,把语文课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把学校发生的一件常事,变成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资源。其实语文课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当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多元智能,通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养。
1.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这本身就拓宽了他们识字的渠道。因此,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在社会上,在和家长、同党接触中,在各种图书、报刊、杂志上,甚至电脑网络中,都可以认识到许许多多的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生活即是识字”。同时,在语文活动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例如:在班会中让全班同学相互认识姓名,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在无形中认识了新的字;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收集一些门牌、广告牌、商标、包装盒,在语文课的展示台上相互交流;指导学生在收看电视、阅读课外教材时留心常见的栏目标题或文章题目等,并且在课堂上汇报。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认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感受到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会识字,就会生活,识字的兴趣进一步得以增强,识字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还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生活中学文
如教学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车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单元,这个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主体只有两幅精美的图画:公路上车来车往,交通繁忙。左边是城市交通,右边是农村交通,下面则是汽车名称。在教学前,让学生想想哪儿车多,让他们去汽车交易市场、摩托车市场上,玩具店、看看都有哪些车,搜集有关各种车的资料,了解有关交通规则,在课堂上交流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将他们的资料摆在桌上,有图片、有模型,甚至还有自己动手做的车模型,从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入手,把学生导入新课,进行尝试,诱发学生的尝试动机从而激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在作文中感受生活
作文内容从哪里来?学生作文的内容就是要靠平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从观察、关注生活入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生活当成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作文教学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平时,老师就抓住有利的时机,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
1.创设想象情境
诗人雪莱曾说过:“想像是创造力。”人的想像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像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写《××的对话》想像作文的片段练习,课堂上,我设計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像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像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像更充实、更完善,给每位学生一次体验自主学习生活的乐趣。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百玩不厌,乐此不疲。文体活动,情境短剧,电脑多媒体游戏,自创游戏……都是作文实践活动的好方法。冰心老人也曾给北大附小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更充分肯定了玩在小学生活动中的位置。如:学生中吵嘴、打架等事情时有发生。我便请几位学生以班中真事为蓝本,排练小短剧《如此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实践证明,学生对游戏的过程最有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想像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只要把游戏与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游戏中练,游戏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
3.创设交流情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许多烦恼,但缺少倾诉的对象。因此,教师抓住写作这一有利的途径。在特殊的日子,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然后要求父母给孩子回信,在信件往复的情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享受着写作带来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写作就是把生活中有感而发的话语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也要把语言表达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试验场。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这一点。如: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拾到一百元钱,我首先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又叫他写一则招领启事,写好后贴在告示栏,再让班上的同学扮作小记者现场采访他,采访后叫他们练习写表扬稿交到广播站,这样,从拾金不昧,到招领启事,到采访先进、报道先进,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学生的交际、言语表达训练,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训练学生养成美好的品质,把语文课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把学校发生的一件常事,变成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资源。其实语文课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当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多元智能,通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养。
1.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这本身就拓宽了他们识字的渠道。因此,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在社会上,在和家长、同党接触中,在各种图书、报刊、杂志上,甚至电脑网络中,都可以认识到许许多多的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生活即是识字”。同时,在语文活动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例如:在班会中让全班同学相互认识姓名,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在无形中认识了新的字;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收集一些门牌、广告牌、商标、包装盒,在语文课的展示台上相互交流;指导学生在收看电视、阅读课外教材时留心常见的栏目标题或文章题目等,并且在课堂上汇报。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认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感受到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会识字,就会生活,识字的兴趣进一步得以增强,识字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还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生活中学文
如教学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车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单元,这个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主体只有两幅精美的图画:公路上车来车往,交通繁忙。左边是城市交通,右边是农村交通,下面则是汽车名称。在教学前,让学生想想哪儿车多,让他们去汽车交易市场、摩托车市场上,玩具店、看看都有哪些车,搜集有关各种车的资料,了解有关交通规则,在课堂上交流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将他们的资料摆在桌上,有图片、有模型,甚至还有自己动手做的车模型,从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入手,把学生导入新课,进行尝试,诱发学生的尝试动机从而激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在作文中感受生活
作文内容从哪里来?学生作文的内容就是要靠平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从观察、关注生活入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生活当成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作文教学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平时,老师就抓住有利的时机,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
1.创设想象情境
诗人雪莱曾说过:“想像是创造力。”人的想像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像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写《××的对话》想像作文的片段练习,课堂上,我设計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像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像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像更充实、更完善,给每位学生一次体验自主学习生活的乐趣。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百玩不厌,乐此不疲。文体活动,情境短剧,电脑多媒体游戏,自创游戏……都是作文实践活动的好方法。冰心老人也曾给北大附小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更充分肯定了玩在小学生活动中的位置。如:学生中吵嘴、打架等事情时有发生。我便请几位学生以班中真事为蓝本,排练小短剧《如此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实践证明,学生对游戏的过程最有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想像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只要把游戏与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游戏中练,游戏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
3.创设交流情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许多烦恼,但缺少倾诉的对象。因此,教师抓住写作这一有利的途径。在特殊的日子,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然后要求父母给孩子回信,在信件往复的情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享受着写作带来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写作就是把生活中有感而发的话语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