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机械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主要培养第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由于其与工程实际结合极为密切。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很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合理
本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知识。在较少的教学时数内,应侧重于培养的学生能达到合理选择材料和毛坯生产方法、合理设计零件的结构、对中等复杂零件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加工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课堂教学前未能预先安排金工实习,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变得十分枯燥难懂,本来形象具体的可以触摸感觉的东西,变成了超想象的抽象的不可以接受的东西,实际经验知识变成了抽象理论知识,可以理解记忆的东西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课程讲授时,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和吸收,学生越听越糊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
积极吸收国内外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合理解决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地方院校先进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1)情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的相关实训车间去参观,同时引导他们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是要点,使用什么工具、量具、产品质地、形状,车床上的构件是怎么运动的,让他们注意车床、刨床、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的结构,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让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就会有所帮助。
(2)案例教学。主讲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和实践工作中,将其中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对其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掌握。
(3)启发、提问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主体发生转变,增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还可以通过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3.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不足以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此時关键是要寻求出最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交流,从而逐步总结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重点,增加实践锻炼环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体厉行真正的认识与了解生产。
参考文献:
[1]殷晓中.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0(3)
[2]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合理
本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知识。在较少的教学时数内,应侧重于培养的学生能达到合理选择材料和毛坯生产方法、合理设计零件的结构、对中等复杂零件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加工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课堂教学前未能预先安排金工实习,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变得十分枯燥难懂,本来形象具体的可以触摸感觉的东西,变成了超想象的抽象的不可以接受的东西,实际经验知识变成了抽象理论知识,可以理解记忆的东西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课程讲授时,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和吸收,学生越听越糊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
积极吸收国内外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合理解决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地方院校先进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1)情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的相关实训车间去参观,同时引导他们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是要点,使用什么工具、量具、产品质地、形状,车床上的构件是怎么运动的,让他们注意车床、刨床、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的结构,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让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就会有所帮助。
(2)案例教学。主讲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和实践工作中,将其中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对其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掌握。
(3)启发、提问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主体发生转变,增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还可以通过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3.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不足以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此時关键是要寻求出最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交流,从而逐步总结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重点,增加实践锻炼环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体厉行真正的认识与了解生产。
参考文献:
[1]殷晓中.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0(3)
[2]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