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是杀手还是守护者?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忘记槲寄生作为树木“寄生杀手”的名声吧!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槲寄生其实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默默无闻的“森林守护者”。
  槲寄生是树木杀手吗?
  槲寄生,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植物,可以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槲寄生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各色的浆果。据记载,寄生于榆树的槲寄生果实为橙红色,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槲寄生果实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或山荆子的槲寄生果实则呈红色或黄色。
  在我国的中医记载中,槲寄生带叶的枝茎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起到活血散瘀、舒经活络的功效。槲寄生还用于安胎和祛除风湿。在小鼠实验中,槲寄生的枝叶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而在欧洲的文化中,槲寄生自古就已经集神圣、神秘和浪漫于一身了,传说在槲寄生下亲吻的情侣会厮守到永远。
  全世界有1300多种槲寄生。除了南极洲以外,槲寄生的“足迹”可谓遍布其他几大洲。这些外形奇特的植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经历了至少五次进化,因此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祖先,堪称是一个庞大的“植物家族”。
  槲寄生常常寄生在多种树木的枝杈间,寄主既包括橡树、核桃、松树等高大树种,也包括苹果树、梨树等较矮小的乔木,有时槲寄生还可以寄生在矮小的灌木上。但严格来讲,槲寄生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半”寄生植物,因为它们是依靠自身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合成碳水化合物作为营养物质的,但这类植物却需要从寄主树木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这就可能降低树木的营养水平,严重时也会引发树木枯萎死亡。我国青海省2011年就曾发生过因大规模的槲寄生侵染云杉,降低了树木的健康程度,造成大片云杉材质下降、寿命变短。因此,林场的管理人员仍将槲寄生视作“树木杀手”,是一种必须除去的危害性植物。
  然而,最近来自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大卫·沃森却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挑战了这种传统的观点。沃森认为,槲寄生不是吸吮树木生命的寄生杀手,反而能给森林带来巨大的好处。不论它们生长在哪里,它们都会带来新的生命。槲寄生的存在是形成一个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它们就像森林的“发动机”,带动了整个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居民”的食物来源和活动中心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沃森和他的同事一直在记录各种以槲寄生为中心而不断出现和增加的生物。他们发现,不论是欧洲北部寒冷的森林,还是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的热带地区,亦或是澳洲大陆的半干旱林地……都呈现出了一幅相似的场景:这类饱含水分的常绿植物——槲寄生,在全年中都是许多“森林居民”可靠的食物来源,它们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大量富含养分的叶片、香甜的花蜜,以及营养丰富的浆果。许多被槲寄生果实吸引过来的鸟类,也会吞下寄主植物的果实,并将这些种子通过排泄物传播到其他地区,促进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槲寄生还能为很多动物提供凉爽和隐蔽的场所:缠绕成一团的坚硬枝叶为很多小型鸟类提供了藏匿的家园,稳固的形态也能让很多鹰、鸮等中大型鸟类在上面作巢居住。与此同时,很多以这些动物为食的捕食者也顺理成章地被吸引了过来。所有这些情形表明,与槲寄生对整个森林带来的好处相比,它们对个别树木的危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虽然槲寄生会减缓树木的生长,但它们却很少真正杀死这些被寄生的树木,只有当槲寄生的密度过高时才会偶尔发生。实际上,这些树木的死亡大多也是由树皮类甲虫或病害真菌所引起的。
  为了查验槲寄生对整个森林的影响究竟为何,沃森和他的同事们用枝剪和手锯,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17片桉树林中的槲寄生都剥离了下来。当地有一种下垂生长、长长地悬挂在桉树上的槲寄生有时其长度竟然可达到5米。像其他槲寄生一样,这种植物也是很多动物的“活动中心”,其中的访客有吸食花蜜的鸟类,有食叶的有袋类动物,还有栖息在里面的负鼠。三年后,沃森和他的研究小组再次检查了去除槲寄生后整片森林出现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也最有指示意义的森林动物就属鸟类了。
  这种变化比他们预想的更快也更明显。他们发现,被除去了槲寄生的森林,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林鸟。更意想不到的是,消失的鸟类并不是预期的那些。起初,研究人员认为影响最严重的鸟类应该是那些明显依靠槲寄生觅食的种类,但结果显示,数量下降最大的却是那些采食地面昆虫的鸟类。
  森林系统中的守护者
  沃森一直认为,槲寄生是一种守护者一般的物种,在促进生态系统、丰富物种资源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了槲寄生在促进森林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原因可能并不完全是他们之前所预想的那样。
  研究发现,槲寄生对整个森林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它们掉落到地面上的大量叶片。槲寄生叶片中的养分通常是其寄主树木落叶的两倍之多。和其他树木不一样,槲寄生的叶片在脱落前,并不会从中移走所有的营养物质,这就意味着这些掉落的叶片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槲寄生树下形成的落叶层就比其他地方更厚实,也更有营养,这使得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开始在落叶层内增殖,同时加快了营养的循环利用率,并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厚实的落叶层里还隐藏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无脊椎动物,反过来又为较大的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例如本文中提到的消失比例最大的各种采食地面昆虫的鸟类。此外,槲寄生较厚的落叶层和其他较贫瘠的地面,将整个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版块,保证了各种不同需求的生物可以共享同一片森林。
  研究人员计划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放到更多的森林生物上。不论今后有什么新发现,起码截至目前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槲寄生对森林生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槲寄生根本不是需要根除的有害生物,而应该视为整个森林系统中的守护者。古代欧洲的德鲁伊教徒将槲寄生视为圣物,也许正是因为长期居住在森林中的他们,更加懂得槲寄生对整个森林的重要性。而现在,也是为这类植物正名、改变我们对槲寄生看法的时候了。槲寄生,它们一直认真守护着森林中的生物,默默地“亲吻”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其他文献
上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气管切开,但气管切开术本身引起的并发症及意外也很常见。脱管是该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发生时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严
静脉注射是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操作,在进行静脉注射时,护士又大多数采用从四肢等远离心脏处的静脉注射,原则是从远端到近端.当遇到特殊人群如肥胖人、
摘要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成长,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团体心理的辅导,强化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聚焦等“三强化”方法,是做好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博客、维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缔造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人脑加电脑”的多媒体综合性教育。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静止的数学符号动态化、复杂的数学公式简单化、抽象的数学概念感性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多媒体教学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聋生的视觉感知,激发学生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和促进聋生对事物的清晰性、完整性、稳定性的认识,进一步
美国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沃尔兹冈最近有点闷闷不乐,但其中又夹杂着兴奋。他的郁闷不无道理:他发现了第一批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简称系外行星),却几乎未得到认可。他的后续研究缓慢而又费劲,多次走进死胡同。但这些问题看来一点都没有困扰他,真正让他陷入矛盾情绪的,其实是这些行星本身。  在已知的行星当中,地球的运气真不错:它环绕一颗稳定的恒星——太阳,太阳给它提供的热量又刚好合适。而沃尔兹冈在22年前发现的系外
在这幅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一颗像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展示了其璀璨无比的“最后的辉煌”。它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不断地将外层气体猛烈地向外抛射出去,在恒星残留的内核周围形成一个茧状物,发出的紫外线闪耀出美丽的光芒。最后这个茧状物中心的一个白点,被称为白矮星。我们的太阳在最终燃烧殆尽,遭到同样的命运之前,还将继续燃烧50亿年。  我们的银河系里充斥着大量的这种恒星遗迹,被
新式剖宫产术以其损伤小,出血少,手术简便,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4年12月,将此手术改良应用于经腹子宫切除术
为什么生命会在地球上兴旺?有一个简单“配方”:找一个岩石世界,给它加点水,再把它放进太阳周围的可居住地带(那里距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因此那里的天体上不太冷也不太热,从而天体
刚毕业时给学生上美术鉴赏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构图、透视、用笔、用色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地列出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好多学生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如何体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美术鉴
如何寻找恐龙化石  “你们在野外是怎样发现恐龙化石的?”这个问题曾有很多人给我提过。但我一时还真无法言简意赅地回答,因为如果能在野外“巧遇”恐龙化石,那绝对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巧合的结果。  当然,“地利”总是第一重要的。如果野外的地层里没有埋藏有恐龙化石,那么,即便你有十八般武艺也不可能把恐龙化石“变”出来。因此,首要的是,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必须适宜恐龙生存,并有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