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应用型大学通识课中历史类课程为例,对教学环节中使用板书的优势、板书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一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的板书教学在控制教学节奏、提升学生参与感方面十分有效。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板书设计应具有视觉直观性、知识概括性和思维逻辑性.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板书能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板书;历史学;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35-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专业教育向培养公民全面素质方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通识教育逐步在各大高校扩展开来,作为通识教育的历史类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对中华民族历史有基本的了解是成为一个现代公民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高校通识课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上要达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水平要求;另一方面,要面对广大基础薄弱的非历史专业学生。如何因材施教,优化现有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现实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试论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现状之下,传统板书教学的优势及其要求。
一、学生基本情况与一般教具应用
本文以某开设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应用型高校为例展开讨论。该校面向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开设了结合本地历史特点的宋蒙(元)关系史课程。
(一)学情分析
该校为本科第二批次高校,上述两专业学生2016年本省(市)高考录取分数文科在506-435分之间,平均454分;理科在512-426分之间,平均451分。外省(市)中以招生计划最多的省份为例,高考录取分数文科在515-502分之间,平均506分;理科在527-486分之间,平均496分。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遗忘严重,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而言,部分学生仅有零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时代框架,且受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影响较大。由于长时间接受理科思维训练,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推导能力较强,对图表较为敏感。 (二)课程分析 该校所在地在宋元时期有较大影响力,在宋蒙(元)关系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该校开设宋蒙(元)关系史课程,希望结合乡土历史和考古遗迹,由小至大,给学生普及基本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和现代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有理性认识。
(三)一般教学手段及弊端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常规的教学手段。PPT凭借其能展示照片、图片、视频等强大能力,成为教师的有力助手。但物极必反,从当下教学实践来看,作为教学助手的PPT有喧宾夺主之嫌。从教师角度而言,助手成了主角,甚至出现了教师照着PPT念,离了PPT便无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极端现象;从学生角度而言,PPT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反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和视觉倦怠,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PPT本身具有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的强大功能,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本意是充实信息、活跃气氛,可是这些功能滥用的弊端正反噬其优势。正如有教师指出,在这种PPT的应用下,“学生的兴趣看似被激发起来了,但很多学生却只注意了这些动画、音乐和图片,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2]。
二、板书的优势
我国利用板书教学开始于20世纪初。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就有了“应备黑板”的规定。长期以来,板书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便捷的教学形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减弱,在大学教学中则更为明显。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板书在呈现过程中的教学节奏感与师生共同参与感却是PPT无法代替的。
(一)教学节奏感
板书所带来的教学节奏感是指教师在板书时,由于书写速度慢于先前的讲述速度,使得课程讲授节奏放缓,这能给学生接受、整理信息的时间,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例如在讲授“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部分时,该部分的文本叙述了蒙古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的对外征服,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掌握蒙古帝国扩张方向和结果,理解宋蒙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该部分涉及蒙古帝国代君主,从战争上囊括了蒙古灭西辽、灭西夏、灭金、攻宋及三次西征,过程曲折,情节丰富。教师往往能够讲授得很精彩、生动,学生也容易被故事吸引。但是精彩的故事往往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蒙古帝国扩张方向、结果这些核心知识点淹没在精彩的故事之中,学生对宋蒙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更无从知晓。这时通过板书(见图1),以君主顺序为横轴,扩张方向为纵轴,教师在讲授完每场战争之后,在黑板上板书相应的关键信息。书写即是对前面讲授内容的总结,其自然变缓的节奏会给予学生整理思路、记录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利用书写变换节奏,突出重点,远比一堂精彩的故事课更能到达教学目的。若只使用PPT、图表及信息虽然也能通过动画逐条显示,但是由于没有教师书写的环节,导致中间停顿留给学生记录的时间难以掌握,教师不得不通过语言提醒、强调重点,从而影响课堂的氛围与节奏。正如有教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板书“带动和引领了学生。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教师的节奏。这样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把学生拉回了传统的课堂,学生重新开始记笔记、做记录,关注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是电子讲义所无法实现的”[3]。
(二)学生参与感
板书所带来的学生参与感是指师生以板书为纽带,共同参与知识的呈现、解释和总结的全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信息不断加工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4]板书是教师思路、逻辑的展现,一堂历史课,不是简单的陈述史实,而是为学生分析史实,展现历史发展路径。同时,教师分析的方法、角度本身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利用语言讲述史实,利用PPT呈现的图片、视频能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利用板书则可展示对史实分析的过程。由于板书是随着教师的讲述逐步呈现的,其内容本身即是对讲述知识的重新加工。学生在记录板书时不自觉地实现了视觉、听觉和思维的统一,其过程是对知识高效率的接受与编码。由于教师讲述节奏与书写节奏与学生记录、理解节奏保持一致,学生更容易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思维逻辑中来。例如在讲述蒙古对南宋的“斡腹”之谋时,便可利用图示式板書把知识要点用简单图示结合文字注记,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形象地展示[5]。图示式板书不仅节省文字,更使得历史知识具象化(见图2)。研究认为,知识可视化能够使左脑和右脑同时得到刺激,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条理、逻辑、分析等能力以及右脑的想象、空间、整体思维等能力,对于大脑潜在能力的发挥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6]。由于板书是随着讲述逐步呈现的,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板书的使用能够使得教学互动更为有效。例如在以问答法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互动中,学生提供答案的准确度、精确性是无法预料的。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应做出积极反馈,这时板书即时性的优势便体现出来。教师能够通过板书即时地呈现学生的回应,由此展开针对性教学,这种随机性是PPT无法完成的。正如有教师指出的那样:“这个过程是即时的,往往不能像教案上写的那样提前固定。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随机性,才更加突显了板书的价值。”[7]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全情投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传授知识外,教师的工作态度、专注精神会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学生会同时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精神,并主动向教师看齐,做到真实而准确地研习……这恰好是科学的研究所需要的踏实特征和求真态度”[8]。
三、板书应具有的特征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基本时间、人物、史实的记忆,便谈不上理解与分析,更谈不上历史观的树立和培养。而对时间、人物关系、事件概况的记忆成为让学生苦恼的难题。前文所述,板书所呈现的教学节奏感和教学参与感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实现公共信息的传播,对文字、图像、色彩等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组织的行为[9]。其过程主要包括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的设计和传达三个方面[10]。前文所述的教学节奏感和学生参与感实质是优化视觉信息传达,如何更好地完成视觉传达,其设计本身至关重要。“好的板书,要做到集‘思路’(教材的编排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教者的导读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路)于一体,熔‘三点’(重点、难点、特点)于一炉,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11]结合具体实践,笔者认为板书呈现上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板书应具有视觉直观性。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应该从事物的观察开始,“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12]。换言之,提高感官的感知效率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在多媒体教学中,PPT强大的功能使教师能够轻易展示复杂、精确、清晰的材料,可是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色彩斑斓的图片资料,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心理压力陡增。面对大量的各类信息,学生一时难以理清重点、难点,更别说在其中梳理出线索、建立知识框架了。因此,板书设计应利用学生所能理解的框架、图形、图表,呈现新的历史知识,降低学生面临大段字句时的视觉压力和心理压力。具备直观感特性的板书则可以通过视觉图式呈现讲授的知识中最核心的一面,并通过构图呈现各知识点的关系,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直接有效。同时,这也满足了传达复杂性信息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的草原”时,草原各部分布图是证明此时的草原分裂混战的最好例证之一。通过看图,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中对漠北草原的分裂情况。地图中描绘湖泊、河流与政权边界无疑提高了该图的准确性。但就达到让学生了解各部分布这个教学目的而言,该图在这些层面的精确性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核心知识的呈现(见图3)。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板书突出核心知识点,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草原各部分布,达到教学目的。图3“板书图示”中剔除了诸多细节,这能使教学所要求的部落名及方位等信息更为突出。正如有研究指出:“利用视觉图式可以加强记忆的容量……扩充每一个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这样就可以在大脑记忆的容量范围内增加信息的总含量,以扩展内存信息”。[13]以此图为例,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各部落的信息可以逐步添加在空自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认知是人的大脑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时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并且这种心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因此,这种以框架为底,随着授课进程逐步充实的板书,往往有着较好的效果。
第二,板书应具有知识的概括性。文字是信息传达最基本的载体。作为板书主体的文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体现出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用最少的字数、最短的时间呈现出文本和讲授内容的核心。视觉图式理论认为,视觉图式可以将复杂的信息以关键词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大大降低记忆时资源的浪费,减轻记忆的负荷[14]。可见,凝练板书内容,使之呈现简介、整齐的观感,可以有效地降低记忆的难度,提升记忆的时效。
例如讲授在“余玢山城防御体系构建的背景”时,课文详细地叙述了从1227年蒙古军第一次出现在川北到1241年塔海再次攻破成都的全过程,总结出如下几点:1236-1237年的阔端入蜀造成四川内地残破,退出四川内地的蒙古军占据汉中一带,使得四川北门打开;同时,蒙古军的军事行动造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经济破坏严重,宋军难以立足;此外蒙古军在1239-1240年进攻东川的军事行动中,显示出蒙古军试图突破三峡,进攻京湖的意图,东川的战略重要性凸显。南宋中央政府鉴于四川的重要性和态势的严峻,派遣余玢主政四川,遂打造山城防御体系。上述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适于言语表达。但是作为板书呈现则应该进一步概括为:“经济残破,北门尽失;西川难守,东川必守”16个字。教师在书写板书时,将讲授内容融合其中,而學生通过板书即能直指核心知识点,减轻了记忆负担。
第三,板书应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帮助学生定位历史事件,梳理历史脉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15]。历史事件本身存在内在的发展逻辑,梳理历史脉络的本质是理顺历史逻辑。用板书呈现思维的逻辑性,实际上是利用板书构建一幅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Mind Map)是“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色彩,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有了它我们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16]历史事件发展涉及众多的人物、辽阔的空间和复杂的事件,人物关系、事件因果之间有其内在逻辑,认识、梳理、掌握这种逻辑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讲授自然要符合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但是单一的言语描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视觉呈现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与多样性。通过板书设计,结合思维导图理论,利用线条、框架串联知识点,使复杂的语言表述以关键词的方式呈现,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颜色、主干进行图示化区分,这样能理顺逻辑关系、减轻记忆负荷。例如在讲授“蒙元前期汗位继承”这部分内容时,蒙古内部的汗位传承对宋蒙关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理解蒙古汗国政权由建立到分裂的内在因素的重要线索,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1206建国至1279灭宋),人物涉及众多,语言描述往往容易使人如坠云雾,如果配合设计合理的板书则可以事半功倍(见图4)。 上图梳理了蒙古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汗位传承,蒙古内部各分支的发展、变化、传承一目了然,中间涉及的“幼子守灶”“三次西征”和“四大汗国”等知识点也可通过关键词填充在相应位置。这实际上是在讲授过程中利用板书建立了一幅严密的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囊括其中,一网打尽。
四、效果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充分利用板书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正向关系。在专业背景相同、讲授大纲不变、试题题型和难度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地重拾板书教学后,学生成绩有了整体提升。下面以板书使用较少的2017-2018学年下学期和系统使用板书的2018-2019学年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卷面成绩良好(≥80)比例由9%(39/431)上升为28%(102/364),卷面成绩不及格(<60)比例由22%(94/431)下降为9%(33/364)。教学过程也有了较大优化,在没有系统使用板书的情况下,学生坚持主动记笔记的比例仅为18%(77/431),主要原因为:PPT翻页较快、内容多、找不到重点、准备期末直接找教师要PPT等;系统使用板书后,在教师不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坚持主动记笔记的比例上升为3l%-/o(112/364),主要原因为:重点明确、能够跟上节奏,能够做到眼、手、脑同步,学生感觉回到了熟悉的中学课堂。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使用板书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节奏感和学生参与度,而具有视觉直观性、知识概括性、思维逻辑性的板书不仅能够提升考试成绩,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这一点在应用型大学通识教学中尤其重要,对普通大学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l]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话[EB/OL].[2013-12-27].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n/2013/1227/c40531-23954508.html.
[2]李胜江.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7-8.
[3]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1-97.
[4]连蓉,罗丽芳.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刘亚楠.论视觉图式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7]于春波.课堂的精神引领:浅谈板书在高职课堂上的意义[J].南方农机,2018(21):97.
[8]张忠华,相阳.对我国新时期教学方法研究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9-13.
[9]王延羽.视觉传达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0]张琪.视觉传达设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扬州大学,2016.
[11]刘显国.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2]夸美紐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3][14] 刘亚楠.论视觉图式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15]陈旺,陈尚武.将历史事件的学习定位于坐标系内[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07.
[16]托尼·巴赞.思维导图丛书: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时间] 2019-03-16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文学科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YTJG201833)。
[作者简介]冯懿(1986-),男,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宋元关系史。
[关键词]板书;历史学;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35-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专业教育向培养公民全面素质方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通识教育逐步在各大高校扩展开来,作为通识教育的历史类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对中华民族历史有基本的了解是成为一个现代公民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高校通识课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上要达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水平要求;另一方面,要面对广大基础薄弱的非历史专业学生。如何因材施教,优化现有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现实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试论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现状之下,传统板书教学的优势及其要求。
一、学生基本情况与一般教具应用
本文以某开设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应用型高校为例展开讨论。该校面向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开设了结合本地历史特点的宋蒙(元)关系史课程。
(一)学情分析
该校为本科第二批次高校,上述两专业学生2016年本省(市)高考录取分数文科在506-435分之间,平均454分;理科在512-426分之间,平均451分。外省(市)中以招生计划最多的省份为例,高考录取分数文科在515-502分之间,平均506分;理科在527-486分之间,平均496分。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遗忘严重,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而言,部分学生仅有零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时代框架,且受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影响较大。由于长时间接受理科思维训练,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推导能力较强,对图表较为敏感。 (二)课程分析 该校所在地在宋元时期有较大影响力,在宋蒙(元)关系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该校开设宋蒙(元)关系史课程,希望结合乡土历史和考古遗迹,由小至大,给学生普及基本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和现代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有理性认识。
(三)一般教学手段及弊端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常规的教学手段。PPT凭借其能展示照片、图片、视频等强大能力,成为教师的有力助手。但物极必反,从当下教学实践来看,作为教学助手的PPT有喧宾夺主之嫌。从教师角度而言,助手成了主角,甚至出现了教师照着PPT念,离了PPT便无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极端现象;从学生角度而言,PPT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反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和视觉倦怠,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PPT本身具有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的强大功能,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本意是充实信息、活跃气氛,可是这些功能滥用的弊端正反噬其优势。正如有教师指出,在这种PPT的应用下,“学生的兴趣看似被激发起来了,但很多学生却只注意了这些动画、音乐和图片,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2]。
二、板书的优势
我国利用板书教学开始于20世纪初。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就有了“应备黑板”的规定。长期以来,板书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便捷的教学形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减弱,在大学教学中则更为明显。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板书在呈现过程中的教学节奏感与师生共同参与感却是PPT无法代替的。
(一)教学节奏感
板书所带来的教学节奏感是指教师在板书时,由于书写速度慢于先前的讲述速度,使得课程讲授节奏放缓,这能给学生接受、整理信息的时间,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例如在讲授“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部分时,该部分的文本叙述了蒙古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的对外征服,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掌握蒙古帝国扩张方向和结果,理解宋蒙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该部分涉及蒙古帝国代君主,从战争上囊括了蒙古灭西辽、灭西夏、灭金、攻宋及三次西征,过程曲折,情节丰富。教师往往能够讲授得很精彩、生动,学生也容易被故事吸引。但是精彩的故事往往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蒙古帝国扩张方向、结果这些核心知识点淹没在精彩的故事之中,学生对宋蒙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更无从知晓。这时通过板书(见图1),以君主顺序为横轴,扩张方向为纵轴,教师在讲授完每场战争之后,在黑板上板书相应的关键信息。书写即是对前面讲授内容的总结,其自然变缓的节奏会给予学生整理思路、记录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利用书写变换节奏,突出重点,远比一堂精彩的故事课更能到达教学目的。若只使用PPT、图表及信息虽然也能通过动画逐条显示,但是由于没有教师书写的环节,导致中间停顿留给学生记录的时间难以掌握,教师不得不通过语言提醒、强调重点,从而影响课堂的氛围与节奏。正如有教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板书“带动和引领了学生。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教师的节奏。这样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把学生拉回了传统的课堂,学生重新开始记笔记、做记录,关注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是电子讲义所无法实现的”[3]。
(二)学生参与感
板书所带来的学生参与感是指师生以板书为纽带,共同参与知识的呈现、解释和总结的全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信息不断加工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4]板书是教师思路、逻辑的展现,一堂历史课,不是简单的陈述史实,而是为学生分析史实,展现历史发展路径。同时,教师分析的方法、角度本身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利用语言讲述史实,利用PPT呈现的图片、视频能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利用板书则可展示对史实分析的过程。由于板书是随着教师的讲述逐步呈现的,其内容本身即是对讲述知识的重新加工。学生在记录板书时不自觉地实现了视觉、听觉和思维的统一,其过程是对知识高效率的接受与编码。由于教师讲述节奏与书写节奏与学生记录、理解节奏保持一致,学生更容易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思维逻辑中来。例如在讲述蒙古对南宋的“斡腹”之谋时,便可利用图示式板書把知识要点用简单图示结合文字注记,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形象地展示[5]。图示式板书不仅节省文字,更使得历史知识具象化(见图2)。研究认为,知识可视化能够使左脑和右脑同时得到刺激,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条理、逻辑、分析等能力以及右脑的想象、空间、整体思维等能力,对于大脑潜在能力的发挥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6]。由于板书是随着讲述逐步呈现的,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板书的使用能够使得教学互动更为有效。例如在以问答法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互动中,学生提供答案的准确度、精确性是无法预料的。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应做出积极反馈,这时板书即时性的优势便体现出来。教师能够通过板书即时地呈现学生的回应,由此展开针对性教学,这种随机性是PPT无法完成的。正如有教师指出的那样:“这个过程是即时的,往往不能像教案上写的那样提前固定。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随机性,才更加突显了板书的价值。”[7]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全情投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传授知识外,教师的工作态度、专注精神会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学生会同时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精神,并主动向教师看齐,做到真实而准确地研习……这恰好是科学的研究所需要的踏实特征和求真态度”[8]。
三、板书应具有的特征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基本时间、人物、史实的记忆,便谈不上理解与分析,更谈不上历史观的树立和培养。而对时间、人物关系、事件概况的记忆成为让学生苦恼的难题。前文所述,板书所呈现的教学节奏感和教学参与感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实现公共信息的传播,对文字、图像、色彩等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组织的行为[9]。其过程主要包括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的设计和传达三个方面[10]。前文所述的教学节奏感和学生参与感实质是优化视觉信息传达,如何更好地完成视觉传达,其设计本身至关重要。“好的板书,要做到集‘思路’(教材的编排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教者的导读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路)于一体,熔‘三点’(重点、难点、特点)于一炉,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11]结合具体实践,笔者认为板书呈现上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板书应具有视觉直观性。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应该从事物的观察开始,“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12]。换言之,提高感官的感知效率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在多媒体教学中,PPT强大的功能使教师能够轻易展示复杂、精确、清晰的材料,可是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色彩斑斓的图片资料,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心理压力陡增。面对大量的各类信息,学生一时难以理清重点、难点,更别说在其中梳理出线索、建立知识框架了。因此,板书设计应利用学生所能理解的框架、图形、图表,呈现新的历史知识,降低学生面临大段字句时的视觉压力和心理压力。具备直观感特性的板书则可以通过视觉图式呈现讲授的知识中最核心的一面,并通过构图呈现各知识点的关系,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直接有效。同时,这也满足了传达复杂性信息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的草原”时,草原各部分布图是证明此时的草原分裂混战的最好例证之一。通过看图,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中对漠北草原的分裂情况。地图中描绘湖泊、河流与政权边界无疑提高了该图的准确性。但就达到让学生了解各部分布这个教学目的而言,该图在这些层面的精确性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核心知识的呈现(见图3)。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板书突出核心知识点,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草原各部分布,达到教学目的。图3“板书图示”中剔除了诸多细节,这能使教学所要求的部落名及方位等信息更为突出。正如有研究指出:“利用视觉图式可以加强记忆的容量……扩充每一个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这样就可以在大脑记忆的容量范围内增加信息的总含量,以扩展内存信息”。[13]以此图为例,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各部落的信息可以逐步添加在空自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认知是人的大脑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时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并且这种心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因此,这种以框架为底,随着授课进程逐步充实的板书,往往有着较好的效果。
第二,板书应具有知识的概括性。文字是信息传达最基本的载体。作为板书主体的文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体现出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用最少的字数、最短的时间呈现出文本和讲授内容的核心。视觉图式理论认为,视觉图式可以将复杂的信息以关键词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大大降低记忆时资源的浪费,减轻记忆的负荷[14]。可见,凝练板书内容,使之呈现简介、整齐的观感,可以有效地降低记忆的难度,提升记忆的时效。
例如讲授在“余玢山城防御体系构建的背景”时,课文详细地叙述了从1227年蒙古军第一次出现在川北到1241年塔海再次攻破成都的全过程,总结出如下几点:1236-1237年的阔端入蜀造成四川内地残破,退出四川内地的蒙古军占据汉中一带,使得四川北门打开;同时,蒙古军的军事行动造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经济破坏严重,宋军难以立足;此外蒙古军在1239-1240年进攻东川的军事行动中,显示出蒙古军试图突破三峡,进攻京湖的意图,东川的战略重要性凸显。南宋中央政府鉴于四川的重要性和态势的严峻,派遣余玢主政四川,遂打造山城防御体系。上述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适于言语表达。但是作为板书呈现则应该进一步概括为:“经济残破,北门尽失;西川难守,东川必守”16个字。教师在书写板书时,将讲授内容融合其中,而學生通过板书即能直指核心知识点,减轻了记忆负担。
第三,板书应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帮助学生定位历史事件,梳理历史脉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15]。历史事件本身存在内在的发展逻辑,梳理历史脉络的本质是理顺历史逻辑。用板书呈现思维的逻辑性,实际上是利用板书构建一幅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Mind Map)是“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色彩,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有了它我们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16]历史事件发展涉及众多的人物、辽阔的空间和复杂的事件,人物关系、事件因果之间有其内在逻辑,认识、梳理、掌握这种逻辑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讲授自然要符合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但是单一的言语描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视觉呈现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与多样性。通过板书设计,结合思维导图理论,利用线条、框架串联知识点,使复杂的语言表述以关键词的方式呈现,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颜色、主干进行图示化区分,这样能理顺逻辑关系、减轻记忆负荷。例如在讲授“蒙元前期汗位继承”这部分内容时,蒙古内部的汗位传承对宋蒙关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理解蒙古汗国政权由建立到分裂的内在因素的重要线索,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1206建国至1279灭宋),人物涉及众多,语言描述往往容易使人如坠云雾,如果配合设计合理的板书则可以事半功倍(见图4)。 上图梳理了蒙古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汗位传承,蒙古内部各分支的发展、变化、传承一目了然,中间涉及的“幼子守灶”“三次西征”和“四大汗国”等知识点也可通过关键词填充在相应位置。这实际上是在讲授过程中利用板书建立了一幅严密的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囊括其中,一网打尽。
四、效果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充分利用板书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正向关系。在专业背景相同、讲授大纲不变、试题题型和难度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地重拾板书教学后,学生成绩有了整体提升。下面以板书使用较少的2017-2018学年下学期和系统使用板书的2018-2019学年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卷面成绩良好(≥80)比例由9%(39/431)上升为28%(102/364),卷面成绩不及格(<60)比例由22%(94/431)下降为9%(33/364)。教学过程也有了较大优化,在没有系统使用板书的情况下,学生坚持主动记笔记的比例仅为18%(77/431),主要原因为:PPT翻页较快、内容多、找不到重点、准备期末直接找教师要PPT等;系统使用板书后,在教师不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坚持主动记笔记的比例上升为3l%-/o(112/364),主要原因为:重点明确、能够跟上节奏,能够做到眼、手、脑同步,学生感觉回到了熟悉的中学课堂。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使用板书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节奏感和学生参与度,而具有视觉直观性、知识概括性、思维逻辑性的板书不仅能够提升考试成绩,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这一点在应用型大学通识教学中尤其重要,对普通大学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l]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话[EB/OL].[2013-12-27].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n/2013/1227/c40531-23954508.html.
[2]李胜江.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7-8.
[3]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1-97.
[4]连蓉,罗丽芳.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刘亚楠.论视觉图式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7]于春波.课堂的精神引领:浅谈板书在高职课堂上的意义[J].南方农机,2018(21):97.
[8]张忠华,相阳.对我国新时期教学方法研究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9-13.
[9]王延羽.视觉传达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0]张琪.视觉传达设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扬州大学,2016.
[11]刘显国.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2]夸美紐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3][14] 刘亚楠.论视觉图式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15]陈旺,陈尚武.将历史事件的学习定位于坐标系内[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07.
[16]托尼·巴赞.思维导图丛书: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时间] 2019-03-16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文学科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YTJG201833)。
[作者简介]冯懿(1986-),男,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宋元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