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追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且具备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画艺术的时候,发现它与语文教学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胸怀中的一方天地,一腔精气神,就在这几尺素宣、一枝妙笔间荡漾开来,以求得神韵彰显、意蕴高远,带给观者无穷的艺术享受。这种以最简单的方式承载着最精致情感的艺术,不正是追求有效的最深刻的阐释吗?既然在追求有效的层面上,国画技法和语文教学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努力让语文教学与国画艺术有效对接,最终实现课堂如画,风景独好,张力无穷。
  
  线条简洁,“冗繁削尽留清瘦”
  
  著名画家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秀俊挺拔,别有韵致。这种“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细竹被称为“郑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放弃繁冗步骤,洗练教学节奏,让拖沓的教学环节变得简洁,最终构建一种简约、实用的课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文本凝聚着作者和编者的睿智和情感,就是一个个范例,从中我们挖掘到许多“矿藏”,如遣词造句、故事情节、布局谋篇、思想意义等。然而,40分钟的课堂容不得我们处处落墨。那么,面对文本辐射开来的众多信息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我们应该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整体架构,懂得取舍。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老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就好在指导学生五读课文,于是课堂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在这条主线索牵引下,学生感悟文本、理解语言、情感升华等学习活动层次分明、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显示出别样的精彩。
  苏格拉底说:“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因此,我们必须摈弃面面俱到的分析,略去穷追不舍的逼问,尊重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挖掘文本的潜在意义,寻找一条能契合学生和文本的线索,设计一条引导学生能动学习又能达到既定目标的简捷路径。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结构线,理出文章的脉络,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也可以扣住主旨,准确地归纳出主题,悟出内涵;还可以关注情节,梳理情感变化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空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如闻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而语文课巧妙的“留白”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自觉体验的能力,丰厚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可以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效果。
  1. 延续氛围,丰富情感体验。我校一位老师上《二泉映月》一课时,情境创设、情感铺垫都到位了,配乐朗读更是让学生沉醉其间。然而,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师生之间的感受交流开始了,优雅的氛围,学生情感的河流被粗暴地截断了。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进入文本和情境体悟,和作者悠然神会,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呢?
  2. 冷却知识,实现自我构建。在课堂上,我们不需要为了教师的个人才华尽情展现,而让课文的触角恣意拓展,无限延伸。我们可以把某些知识搁在一旁冷却,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样学生带着喜悦、带着探究欲望去追寻。在这样探寻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丰富体验,自行内化,收获喜悦。
  的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交融,但不能替代。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的心在语文诗意的旅途中自由地徜徉。
  3. 停住时间,展现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一个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刚抛出去,就急着请举手的学生发言了。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颠三倒四,热情的火焰立刻熄灭!其实,此时学生缺少思考时间。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所以,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一分钟甚至十分钟!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索,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教师要有耐心,此时的寂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后而来的可能精彩纷呈。
  总之,空处“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灵动飞扬,妙不可言!
  
  工笔细描,百般红紫斗芳菲
  
  工笔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笔法工整,描绘细腻。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这样的精致细描。捧读一篇美文,我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举止: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忍不住哑然失笑。的确,这些容易拨动读者心弦的地方,蕴含着陌生感的语言,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因此,我们不妨领着学生放慢脚步,甚至可以驻足停留,凝神屏息,好好欣赏美文!
  【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片段)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样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审阅的仅仅只是一份文件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极不平凡的一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师:夜很深了,只听见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生齐读)
  师:东方发白,晨曦微露,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教者创设了四个时间段的情境,层层递进,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渲染,使学生进入情境,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总理极其辛劳的一夜,极其伟大的一夜。因此,学生朗读起来感情充沛丰盈,对总理深深的崇敬之情在朗读中喷薄而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抓住“极其简单”让学生涵泳品味、把玩体味,使得原本平常的一个词组,因为有了这样的引领理解和深刻体验,就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常后面的不平常,也就是一个大国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美。
  其实《爱如茉莉》结尾处的多元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那震撼人心的“纹丝不动”,《鸬鹚》中那意蕴深长的“一抹”……这些我们难以忘怀的精彩的点睛之笔,都可以融入学生的血液,造就一个个的精彩生成。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意蕴,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当有画家之风范,让一枝妙笔涂抹勾勒,一方天地气象万千,营造魅力如画的语文课堂。最终,课堂效益在师生共同追求中实现最大化。
  (作者单位:如皋市桃园镇新华小学)
其他文献
该文从加快我国质量管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的速度,以及解决好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渠道出发,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回顾了近十年来在质量管理教育上存在的几个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需
该文论述了企业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形势,需要建立以质量责任为前提的并使质量考核具有否决地位的经济责任考核体系。为此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为使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那么,如何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呢?    一、 创设情境,激趣识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如教学“看”这个字时,老师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老师把手放
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型”课文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谓“情感型”课文,指的是那些人文情感特别强烈,适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课文。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在文本解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教师在解读任何一篇精美文章的人文情感时,要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
该文首先仔细剖析了正被大量文献介绍到我国来的国外流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三大局限性。说明了它不能充当实施TQC决策工具的原因,然后再次提出了创造质量管理会计方法
最近,我有机会聆听了全国几位特级教师及教学精英的观摩课,思绪万千,感触颇多。我以为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课堂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如何能让“今天的故事”有一点改变,有一点突破,让我们的探讨有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理性化?这让我顿悟:我们的课堂,除了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及技能之外,还要留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唤醒 
小麦比面粉贵,猪饲料价格超过人吃的大米,是市场失灵?还是其他因素?近期央视财经频道《疯狂的豆粕》的一则报道,让人联想到投机炒作。被点名的几家期货公司恰巧也背景特殊—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为习作“无米下炊”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究其原因,是写作素材的匮乏。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内容入手, 丰富学生的生活,教会学生捕捉写作素材,让其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    一、 指导学生观察,搜集写作材料    许多写作题材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学会实际观察、不掌握观察的方法,就难以做到言之有物。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观察事物,在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