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 外二首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色每深一分
  她内心的自责便加重一分
  仿佛黑加重黑,黑加深黑
  黑暗。黑夜。她喜欢黑
  黑让她遁形又显形
  她仿佛分属于白与黑,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她不知道哪部分的自己
  才够真实
  她常常想,幸好有黑夜
  可以从事故现场逃离
  可以暂时按下暂停键
  可以一颗一颗拔除
  那些经由自己之手,打出
  又反弹回体内的子弹
  立秋后
  立秋后,我减缓浇了水的节奏
  家里的花草,和母亲的菜蔬
  同一个属性。窗台
  迎接花朵的绽放,也收藏草木的衰败
  我寻找出适合秋天的褲子
  同时寻找着诗歌里一个熨帖的词
  风,越吹越紧
  枫杨树的果实被带出很远
  我一遍遍梳理头发
  一手接纳,一手阻挡
  一条河流的经过
  蝉 鸣
  清亮,高远,把一座山林的清幽
  搬运到村庄上空
  一声敲落奶奶手中的蒲扇
  奶奶睁了睁眼,又扇了一扇
  一声随着穿堂风,经过
  堂屋阿爸的鼾声
  撞在了屋后光屁股男孩的网兜里
  许多年后,那个男孩的脑海一直有一只蝉
  在鸣唱
其他文献
有一天,发现我只是一杯的灵魂。  低头看自己的手,发现那已经不是正常人类该有的肤色,而是透明的像是用水组成的,可是摸上去像空气,稍微一用力,一只手就从另一只手的手心穿过去了。  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就好像之前几十年的生命里一直都背着五十公斤的麻袋生活,就好像几十年来缠绕在身上纷繁杂乱的线团,如今仿佛一瞬间把身上所有的负重都丢掉了,把那些乱丝都剪断了。  之前几十年一直靠两条腿跋涉,
期刊
大慈寺、鸡鸣寺、崇圣寺、圣天寺  城隍庙、夫子庙、马蹄寺、大佛寺  去过的寺庙  香火旺盛,佛祖安详  人来人往,诸神静默  不知何时起,也学会顶礼膜拜  功名,利禄,健康,幸福  一个个贪心的欲望  羞于承认和说出,只被我双手合十  小心翼翼地默念,默念  怕不被听见,也怕被听见  红尘里来来往往,那么多的愿望啊  神记住多少,忘掉多少  选 地  选一块自己走后睡觉的地  是村庄一个人的最后一
期刊
他既不紧张,也不踌躇  更不费任何喉舌  就在森林公安局的大门口  正对着监控摄像头  双手牢牢地握住电锯  三下五除二,不消两分钟  把那棵妨碍市政建设的  粗壮梧桐树伐倒了  与此同时  那几个不知何年何月  搭建在树端的鸟窝  也一并干净地拆除了  小 暑  强烈的妊娠反应使她苦不堪言  愈加敏锐的嗅觉又闻出了七月空气中  无处安放的焦灼。冰镇西瓜不能吃  电风扇也不敢对着吹  ——今日,棉
期刊
张中信是四川人,几十年来著作颇丰,至今已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红尘书》等二十余部作品,并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逾三百万字。刘婧、周毅的《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一书,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张中信的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勾勒大巴山”“开掘大巴山”“守望大巴山”“超越大巴山”的结构谋篇布局,体现出“四个大巴山”层层递进的独特书写视角。  一、
期刊
“我们纪念‘二·七’的烈士……特别纪念广暴的领袖张太雷同志,省港大罢工的领袖苏兆征同志,海陆丰农民领袖彭湃同志,东江工人领袖杨石魂同志,和南路农民领袖黄学增同志!”  这是1930年1月17日的《中共广东省委“二·七”纪念宣传提纲》,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  历史还收藏了哪些呢?比如,黄学增如雷州火山爆发一样的革命精神。  1  1900年10月14日,广东省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一座泥砖
期刊
所有的话托付月亮  铜锈之上,最怕你还记得我年轻的样子  十几个春天磨碎,我老成腐朽的木头  无数瀑布坠落,朦胧的白夹带雾气  文字失去意义。它只能给我虚无的安慰  我要的是炽热,哪怕来自发霉的火柴  在屋檐下抓住一条瀑布  一条鱼仰望,从三月的雨水逆流而上  十几年,风铃不响,你比月亮更遥远  湿润的白将我包围  明天,我又在城市的人海游荡,披上隐秘的偽装  我的孤独长出荒山  最后一滴眼泪,留
期刊
悠风号响起的时候,  有风。  灰尘和其他一些细碎的事物,  自然光里飘落,  又隐藏在群体中。  镝灯与滤纸,  还原阳光的斑驳程度,  窗外有树影晃动。  房间就这样空着,  天花板可以用更高处的顶棚替代。  墙壁需要多重,  如何裁剪和涂色,  才可承受孤独者的倚靠?  风雨之夜的奔波劳顿,  局限在不大的范围内,  马道并不走马,  天桥没有行人,  昏暗角落的流明度需要达到怎样的数值, 
期刊
弟弟装修新房,妈妈去城里帮他照料,天凉了,让我去她老屋带几件衣裳捎去给她。每次走近那个衣橱,总会伫立很久,欣赏那精美的纹理与考究的做工。心想,弟弟新房的家具再漂亮,只怕怎么也不及这古香古色的木器。  这个衣橱还是三十年前,我孩提时期,请来木匠师傳打制的。三十年过去,这木器没有一点损坏,它牢固的结构、清晰的纹理与精致的雕花,一切完好如昨;不知用的是什么油漆涂抹的,竟然越擦越亮。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给
期刊
砍竹、杀青、槌打、沤制、反复碱蒸、舂捣、洗料、发酵、捣制、淘洗、打槽、添加滑水、刷壁烘干,然后清点切割,这是有“海棠香国”之称的嘉州乐山一棵竹子变为一张宣纸的过程——总共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和七八十个昼夜不停的熬煎。从这里开始,一棵竹子才算是正式完成它的使命,从青山绿水走向明窗净几的书斋,与文人墨客们结为知己。  纸张里原本藏着自然山水,这怕就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情不自禁要去书中隐居的原因——因为里面
期刊
談及写作 我们为之庆幸  是在六月的渡口 就着诗酒茶咀嚼  无力想象的明天  多雨的季节 怕潮水漫过安全地带  早已万马奔腾云驾雾  你早已备好的序言  唤醒 萌动的魂灵  尽量避开一些修辞吧  撩开内心的伤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