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八年》背后的故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an1983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大八年
  作者:西南联大《除夕副刊》 主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六十多年前,昆明西南聯大宣告结束,很多师生匆匆返回平津之际,还有一批校友没有动身,其中联大《除夕副刊》社的一群伙伴正埋头编辑出版《联大八年》。据后记,我们得知这本书能够付梓,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在那个人人都期盼和平却又深感战后阴云密布危机四伏的年代,他们又是一群穷书生,资金方面捉襟见肘,只有“四方挪借集凑”;全书原本打算印成三册,“终不得已,乃删掉第三册的后一部分《联大精神》,而拼其前一部分《联大教授》入第二册,这样我们可以省去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一”。因筹备工作比较仓促,随着校友同学的流散,“稿件不能任意选择”,加上印刷条件也不济,“像联大校歌及地图则根本无法印入”。尽管有这种种缺陷和遗憾,依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不说这仍是一部反映联大精神风貌乃至时代风云的真实记录。
  我前几年就读过这本书。书是请人从北大图书馆帮忙借出来读的,不过读得不是特别认真,因为那些发黄发脆的纸片上竖排繁体的字迹很模糊,好几处还有缺页,要一字不漏地看下来,肯定会把眼睛累得发酸。之所以会读这本小书,是因为当时正在翻译易社强(John Israel)先生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中译本已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这本书被西南联大的杰出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教授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而易先生投入研究的契机就是当年在哈佛燕京学社偶然读到一册《联大八年》。最近我向他报告,我在新星出版社编辑的第一本书就是《联大八年》,刚刚度过七十五岁华诞的老先生不忘提醒我,有的原书主编写的不是“除夕社”而是“the Party”(共产党),实际上除夕社就是独立于共产党的一个左翼社团——这在联大后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过我所借阅的《联大八年》写的都是“除夕副刊主编”。看来这本小书背后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其实该书最早的选题策划者不是我,而是止庵先生。这是本书即将付印阶段止庵先生在一次选题会上“争功”泄露的。
  在编辑过程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玩的事可以说一说。本书腰封有一句文案是这样写的:“1946年初版,60年后首次完整再版。”在我的选题通过之后(此前并不知道《联大八年》已经通过选题论证了),恰好《读库》(1002)面世,其中谢家荣先生整理的《联大教授》就选自《联大八年》。谢先生整理这篇文章自然很花了一番心血,不过百密难免一疏。譬如,第204页“蒋硕民先生”的介绍词就有几处讹误。兹摘抄原文如下:“与陈毓淮先生同生长于德国,而受壶哥廷根大学的严格训练,蒋先生是国民党闻人蒋作宾的公子。专攻偏微分方程(Partail Differentail Equation)。蒋先生在联大超乎寻常的快,一星期至少有十五个以上的习题,每隔四星期必考一次。”这段话至少有四处错误。一、“而受壶”应为“同受过”;二、“国民党”的原文为“国党”,与“共党”(即共产党)相对,不必加一“民”字;三、偏微分方程正确的英文拼写是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四是最后一句话只抄了一半,《联大八年》原文为:“蒋先生在联大讲授高等代数,两周之后,退选的人达三分之二,可见对同学之紧。讲书时从无一句废话,而又超乎寻常的快,一星期至少有十五个以上的习题,每隔四星期必考一次。”《读库》上的这篇《联大教授》可以说是《联大八年》一次篇幅比较大的摘录。此前也有,最有名的要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演讲词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我念书时还读过。不过这篇文章有一处非常严重的删节,就是文中关于司徒雷登的一段,这跟毛泽东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相抵触,遂被阉割掉了。此外,《联大八年》还有部分文章被选入《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一书,这次编辑核对时也发现有个别地方存在删节。比如说,走幸田的《我住在新校舍——衣食住行及其他》中有一段就很离奇地消失了:“说到女同学,我很自然的想起了男同学中普遍谈话的资料。我不知道女同学当男同学不在场时,是否也常谈到男同学。男同学互相碰在一起,常常是要谈论到女同学或是女人的。说来很奇怪,也许就是所谓人的本性,谈别的问题,假若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有几个人特别感兴趣,也许会有几个人觉得索然寡味;而一谈到女人,大家就一致兴味盎然。战时几年大部分的青年学生都离开了家庭,政治环境给予青年无端的苦闷,在女人身上找出路,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现在看来这是人性之常,可是在《笳吹弦诵在春城》出版的年头可能还弥漫着“文革”的余绪,这种“诬蔑”西南联大男女同学“纯洁”友情的文字就只好任其湮灭了。
  原书封面很干净,闻一多题的“联大八年”四字安安静静地立在左下方,素朴中流出一缕典雅的民国风韵。新星版这次也采用闻先生的题词作封面,不过这期间也有曲折——原先的封面设计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后来我坚持要用闻先生的字,不用我觉得太可惜了——这么娟秀的书法与西南联大这所极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相配,真的是珠联璧合。闻先生写的是隶书,“联大八年”四个字看似简单,但我们担心读者不认识,为此专门在微博和QQ群里做调查,结果还算不错,但也的确有很雷人的发现:所谓名牌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也有不认识隶体的“联大八年”的。
  以上就是《联大八年》的“幕后秘辛”。
其他文献
在对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所存档案有所了解后,我认定这是一座储藏丰富的宝库。那泛黄的卷宗挟藏着时代的风云,印记着过往的岁月。而不久前在此发现的存藏近六十年的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宫文物避寇记初稿》,就使我既惊又喜。  欧阳道达先生为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人物,在文物南迁后,一直承担着守护文物的重任。南迁文物首先存贮上海,一九三四年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成立,时任主任即为欧阳道达先生;后文物西迁入川,分存于乐山、峨
期刊
在3月份北京单向街的沙龙上,一位读者跟舒国治说:“我在看你书的时候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用这个“典故”问舒国治:“面对读者这样的反应你有什么想法?你的身上,应该是有一些他所向往的东西吧。”    难以定义的“有”和“没有”    舒国治的人生,有很多的“没有”:没有工作,没有房产,没有存款,没有负债,家里没有冷气,没有沙发,没有彩电(经求证,现在他为了写杂志上关于老电影的专栏,必须重看老片,用
期刊
炎夏。厦门。  即将北上福州的舒国治,要把新书书稿交给我寄往出版社。不大不小也不拥挤的火车站广场,我想到最便于辨认的还是旁边的快餐店。挂上电话才想起:舒国治?快餐店?“小吃教主”出现在快餐店?太不搭了吧。  上楼梯。转角。  还来不及张望,我看到舒国治在不远处向我招了招手。依然是一身T恤,一个大背包。桌上是一份快餐店的早餐。我有点愕然,却随即想起他的“随遇而安”论:“‘随遇而安’分好几种可能性,有
期刊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不容忽视的伟大工作,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神圣、光荣的事业。教科书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纽带,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教育出版,是教育持续而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体现为更高的责任与道德感。  在台湾,早期的高等教育教科书市场主要由三民书局、台湾书店、大中国书局、东华书局、徐氏基金会等传统出版社独占,近几年,随着台湾图书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兴的教育出版机构逐渐崛起
期刊
图书发行“二八”定律使畅销书成为出版人永远的追求。的确,一本畅销书可成就一个作者,可救活一个出版社,可提升民众的理念,可给读者带来无尽快乐。出版人应该而且必须为打造畅销书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两岸每年出版三十万种图书,而畅销书不过两百来种,不到千分之一,天涯何處寻芳草?本期专题回顾近三十年畅销书畅销的历程,认为畅销书的出现虽说大多出乎意外,但仍有规律可循。  一.社会需求是畅销书呼之欲出的根本。凡
期刊
无论按圣经的传说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都是为了遮蔽裸体而产生的。若说文明与原始相对,则服装的演化无疑呈现了部分文明/人类文化的进步历程。服装文化发展至今,大众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那一件布料所构成的物体,目光更多地投注在服装的品牌上。物质似乎消弭于符号底下了。曾任职于时尚媒体的罗玛,对于时尚,对于服装,有着一番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当她深入到服装的内部,她发现,这些都与欲望有关。这也是她在
期刊
就像Web2.0和无所不在的U时代一样,喧腾一时的“云端运算”,终于演化成了常识。云,是贮存所有资料的中心;端,是趋于更轻便的使用者及使用工具。我们再也不需要购置很多不同功能的软件以及强大的硬盘与内存,因为这些计算机必需的配置,全上了飘浮的云。  换个角度看,“云端”也不再神秘,它只是替代了旧有的IT信息系统,开始拥有类同“自来水公司”或“电力公司”一样的功效,成为新产业链里的供应者。而我们这些使
期刊
1984年秋,四川文艺出版社成立于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成都, 26年过去了,四川文艺出版社已出版文学、音乐、文化类图书4000余种,总印数达两亿多册,其中500多种图书在全国获外国文学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印刷奖等奖项,成为中国西部一家声誉良好、发展稳健的专业文艺出版社。    出双效精品承蜀韵书香     每一个优秀的出版社,都有其优秀的出版经验和理念。  “四川文艺出版社坚持‘走正
期刊
什么是男性书写?就是勇于表现男人幼稚、鲁莽、脆弱、无厘头搞笑等特质的文学作品。西方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了“男性文学”(Lad Lit)一词,这是由《BJ单身日记》及《欲望城市》等文本引领、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的“都会小说”(Chick Lit)阅读风潮发展而来的语汇,同样以描述都市丛林中,廿、卅岁单身时尚人士的生活为题材,只是主角和预设读者的性别换了一下。  “男性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包括尼克·宏比(
期刊
杨维晟从没想过,大学时代登山社的活动会影响他的人生志趣。从小在台北都市里长大的他,因登山走入山林而爱上自然生态,从此走上了自然生态作家、昆虫摄影师之路。     “小于或等于六”的人生     “我从事的工作与兴趣有关。我是昆虫摄影师。而辨别昆虫的方式就是他们有六只脚,而部分蝴蝶前面一对脚退化了,只剩下四只脚,所以说昆虫的某方面特征,是不是小于或等于六呢?”杨维晟这样介绍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