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概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构建的“两全一双”教学团队,与“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实现了“云教学”模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团队;两全一双;云沟通;云教学
  一、引言
  为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河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案例,介绍该专业“双导师”型教学团队的构建情况和采用的“云教学”运行模式。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2+2”培养模式的特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在企业要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即采用“3+1”培养模式。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河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郑州市众多汽车制造企业的支撑,不断更新工程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充分调研河南省汽车行业特征与企业发展对车辆人才的需求,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采用了重基础、强实践的“2+2”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该模式不同于国内其他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它是以“学校主导、企业合作、利益互惠”为前提,形成的校企互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2+2”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力求解决目前车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卓越工程师“2+2”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在校内进行两年的基础学习(公共基础课、机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在企业培养,突出企业的实践学习。在企业培养阶段以“工中有学、学中有工、工学交替、深度融合”为目标,实行“传统授课与交互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工学交替,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深度参与”的要求。
  三、“双导师”型教学团队的构建
  运转高效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和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和提高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等。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其建设的核心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工程教育质量,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要求。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应在职称、学历、梯队发展等方面合理布局,在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互补。
  大学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发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为了满足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河南工业大学教学团队采用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制”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里的“双导师制”不同于以往的“双师型”教师,前者指教学团队成员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后者指教师个人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属性。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过程执行等方面和学校导师沟通协商,充分体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企业属性”。
  以河南省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汽车企业对车辆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增长点,开展与汽车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学校在郑州宇通客车、郑州海马汽车、郑州日产等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汽车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一部分企业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团队,如表1所示。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团队共有32人,教学团队成员职称分布合理,学历结构比例适当,梯队发展层次清晰。学校导师成员教学经验丰富,企业导师成员工程实践能力强,校企导师之间可以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够确保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双导师”型教学团队作用,体现教学团队优势,教学团队采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模式。教学团队全部成员在学生职业导向、专业导向、专业实践、工程实践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对学生跟踪培养指导,将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形成贯通式导师指导和辅导体系。
  四、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1.“云教学”的涵义
  “云教学”是指基于云计算提供的网络服务平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提供的网络服务平台,将教学团队、云教学、云沟通反馈等功能集成于网络服务平台,构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
  通过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掌握的先进教学手段、方法、技术能够借助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实现互补,也有利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发展。
  学生通过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享受的所有教学资源都由一个存储和运算能力超强的“云端”后台来提供,学生可以随时从后台调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或信息,或者将自己的资料存储到后台。“云端”后台的建设需要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改变教育资源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团队工作能力等。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将会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的“云教学”运行模式
  第一,“云教学”平台。利用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云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成员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教学内容,远端就会有N个学生的移动终端共享教学资源信息,实现教师的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难问题通过互联网发送,远端就会有N个教学团队成员的移动终端分享信息,并将问题解答上传,实现学生的学和导师指导的“交互”。采用“云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导师“1→N”或“N→1”指导、辅导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云沟通反馈平台。借助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校、企导师之间可以实时交流教学指导信息,反馈教学效果,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学生也可以通过云沟通平台反馈教学内容难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供导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借助“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了校、企导师“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学生,也畅通了学生与导师以及校、企导师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指导效率。
  第三,教师后台支持平台。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需要“云端”后台的强力支持,“云端”后台依靠教学团队的技术支持。教学团队成员源源不断地提供的教学资源等信息构成了强大的“云端”后台,保证了学生、导师双主体之间共享教学信息、经验,互动交流信息等,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的整体作用。
  基于云概念创建的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云教学”模式。基于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组建的“两全一双”教学团队,与云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和“云教学”模式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的优势。利用现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创建的“云教学”模式,是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暨百南.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电子制作,2014,(1).
  [2]顾昊.影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因素的分析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9).
  责编:晓 成
其他文献
乳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环境因素及牛体状况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乳腺炎症,主要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及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是奶牛常见病,也是对奶牛生产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著,其教法在现代各级各类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其中,"车在马前""长善救失""豫时孙摩"等教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正>每年1月底在德国埃森市举办的IPM埃森国际植物展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花卉园艺贸易盛会,已连续举办了35届。1月23~26日,2018年埃森国际植物展举办,中国花卉协会
背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早已被人们普遍关注。在营养学领域里,人们同样发现与叶酸、α-生育酚、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铁等营养素代谢与生物利用相关蛋
他们是母校的义务宣传员。为了推介、宣传母校,他们冒着酷暑,走进郑州市的中学校园,设立招生咨询台、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和招生简章、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实践活动,宣传了母
高校民主管理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规划,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奖惩等学校宏观政策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研究者的视角逐步下移至民主变革真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带来便利条件,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课育人途径,提高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当前新媒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