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对学习者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技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外交和贸易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被更多场所需要。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管身处何专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纵观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相比较而言,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而“哑巴英语”或者听力障碍,仍然困扰多数学子。以至于在毕业后,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这一工具并不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大学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的使用英语,同时,了解英美文化,避免文化差异对双方沟通的影响,同时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二、翻译能力提升的几个要素
1.英语基本功。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它维系着语音和语法,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因此,对于好的翻译来说,语法和词汇这两大基本要素尤为关键。语法是翻译句子结构的基石,是翻译时第一时间应该确定的成分。而词汇则是“外衣”,在“骨架”确定之后进行填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需要采用复杂句或复合句,因为一旦使用不当,则很容易适得其反。而对简单句的掌握,更易于表达所需内容。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多听,多阅读,多运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提升则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基础框架知识的牢固不仅可以帮助提升翻译能力,对语言的运用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而自主学习能力中,自我监控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语言学习的规划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学生应在最初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学习难点进行补充学习。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有所不同,不能通过依赖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而应该是通过自我学习增加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课堂内容,只是自我学习的辅助和疑难解答。同时,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多与老师沟通参与到一些创新性项目中,以学制用。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应更加科学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自主学习能力。
3.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正确认知与普及。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可能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然而,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对外语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样要有扎实的本土语言功底。而想要把文字的内容和精髓都充分表达,则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当学生想要认真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不知从何下手,有时翻译出来也觉得与想表达的内容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对句子的结构都搞不清楚,一旦碰到结构复杂的长句子,有一长串定语、状语或者补语,便分析不明白,惟有挠头发愁了,而翻译过来的汉语句子冗长累赘,这恐怕不是一个“练”字可以解决的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适当普及一些翻译技巧和理论,例如:归化法、异化法、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对词汇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把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正确的理论引导,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兴趣,增进其学习的动力。
4.教师的作用。刘宓庆在《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指出,翻译教师身兼四职:他是翻译经验的传授和提升者,是翻译理论结合实际的示范者,是翻译思想和策略的诠释者,也是翻译职业操守的体现者。因此,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应该经常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补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教学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将自己总结的翻译经验授予学生,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更多知识。同时,要给学生更多实际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对翻译有自己的领悟。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包括翻译在内,都非一日之功。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运用过程,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当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达到“信达雅”可能较有挑战性。只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才会获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俊.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美中外语,2009(9):51-54.
[2]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3]胡晓姣.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再度刘宓庆先生《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有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7-109.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5]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技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外交和贸易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被更多场所需要。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管身处何专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纵观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相比较而言,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而“哑巴英语”或者听力障碍,仍然困扰多数学子。以至于在毕业后,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这一工具并不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大学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的使用英语,同时,了解英美文化,避免文化差异对双方沟通的影响,同时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二、翻译能力提升的几个要素
1.英语基本功。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它维系着语音和语法,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因此,对于好的翻译来说,语法和词汇这两大基本要素尤为关键。语法是翻译句子结构的基石,是翻译时第一时间应该确定的成分。而词汇则是“外衣”,在“骨架”确定之后进行填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需要采用复杂句或复合句,因为一旦使用不当,则很容易适得其反。而对简单句的掌握,更易于表达所需内容。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多听,多阅读,多运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提升则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基础框架知识的牢固不仅可以帮助提升翻译能力,对语言的运用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而自主学习能力中,自我监控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语言学习的规划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学生应在最初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学习难点进行补充学习。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有所不同,不能通过依赖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而应该是通过自我学习增加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课堂内容,只是自我学习的辅助和疑难解答。同时,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多与老师沟通参与到一些创新性项目中,以学制用。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应更加科学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自主学习能力。
3.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正确认知与普及。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可能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然而,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对外语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样要有扎实的本土语言功底。而想要把文字的内容和精髓都充分表达,则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当学生想要认真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不知从何下手,有时翻译出来也觉得与想表达的内容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对句子的结构都搞不清楚,一旦碰到结构复杂的长句子,有一长串定语、状语或者补语,便分析不明白,惟有挠头发愁了,而翻译过来的汉语句子冗长累赘,这恐怕不是一个“练”字可以解决的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适当普及一些翻译技巧和理论,例如:归化法、异化法、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对词汇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把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正确的理论引导,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兴趣,增进其学习的动力。
4.教师的作用。刘宓庆在《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指出,翻译教师身兼四职:他是翻译经验的传授和提升者,是翻译理论结合实际的示范者,是翻译思想和策略的诠释者,也是翻译职业操守的体现者。因此,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应该经常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补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教学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将自己总结的翻译经验授予学生,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更多知识。同时,要给学生更多实际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对翻译有自己的领悟。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包括翻译在内,都非一日之功。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运用过程,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当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达到“信达雅”可能较有挑战性。只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才会获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俊.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美中外语,2009(9):51-54.
[2]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3]胡晓姣.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再度刘宓庆先生《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有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7-109.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5]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