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文言文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现象:
一、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適 ”通“谪”远调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4) 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惠”通“慧”聪明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文下的注释中已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二、 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词的古今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2)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3)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4) 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5) 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文言文而言,其实是一字多义。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这就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如: (1)既克,公问其故; (2)广故数言欲亡;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温故而知新。(1)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 (2)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 (3)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4)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一词多义时,一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四、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再如:“妇抚儿乳”乳:喂奶;“名之者谁”名:取名;“公将鼓之”鼓: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狼不敢前”前:上前;“愿为市鞍马”市:买;“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2)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表示运输的工具。再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孔子东游” 东:向东;“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亮躬耕于陇亩” 躬:亲自。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
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再如: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优劣得所”优劣: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奸:奸邪的事情。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恢弘:发扬光大。
(5) 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再如:“猛浪若奔” 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 屠:屠户。
(6)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 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 “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 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如:“不耻下问” 耻:认为……是耻辱;“固以怪之矣”怪: 认为……很怪异。
(7) 使动用法。
A.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使……坚忍。
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总之,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只要同学们认真理解、及时归纳、勤于整理、适时记忆,一定能考好文言文。
一、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適 ”通“谪”远调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4) 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惠”通“慧”聪明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文下的注释中已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二、 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词的古今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2)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3)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4) 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5) 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文言文而言,其实是一字多义。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这就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如: (1)既克,公问其故; (2)广故数言欲亡;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温故而知新。(1)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 (2)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 (3)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4)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一词多义时,一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四、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再如:“妇抚儿乳”乳:喂奶;“名之者谁”名:取名;“公将鼓之”鼓: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狼不敢前”前:上前;“愿为市鞍马”市:买;“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2)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表示运输的工具。再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孔子东游” 东:向东;“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亮躬耕于陇亩” 躬:亲自。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
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再如: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优劣得所”优劣: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奸:奸邪的事情。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恢弘:发扬光大。
(5) 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再如:“猛浪若奔” 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 屠:屠户。
(6)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 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 “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 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如:“不耻下问” 耻:认为……是耻辱;“固以怪之矣”怪: 认为……很怪异。
(7) 使动用法。
A.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使……坚忍。
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总之,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只要同学们认真理解、及时归纳、勤于整理、适时记忆,一定能考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