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拆迁户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居民在入住新社区后,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依托生活方式、生活适应的内涵,分析被拆迁农民在新社区生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村拆迁;安置;生活适应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0-3
1 问题的提出
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生产方式不仅是生活必需资料的生产和人们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生活适应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机制,能根据各种外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而所谓生活适应不良,就是指由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化或影响导致的个体心理及生理失衡的不良的状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拆迁户已经成为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群体。当前,不少新闻报道都表明农村拆迁户在城镇社区生活不适应的状况日渐明显。调查发现,农村居民被拆迁安置后,在生活适应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活成本的增加,邻里关系的淡漠,农村文化的破坏等等。目前为止,许多研究拆迁问题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拆迁安置费、拆迁规划问题上,而有关农村被拆迁居民的生活适应问题,还鲜有人涉及。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农村拆迁户能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于农村拆迁户本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生活适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被拆迁农民生活适应现状,其基本目的是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从而帮助农村被拆迁居民更好地适应新生活,乃至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 研究方法
在对西夏墅镇周围前期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小组以西夏墅镇的香山花园这一农村拆迁安置小区为对象展开调查,主要采取深度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本项研究中资料收集的方法之一。研究小组共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55份。问卷涉及居民被拆迁后有无固定经济来源、拆迁前后主要的交通工具、对当前菜价的接受情况、拆迁后幸福指数的变化情况等等。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随机数表选取调查户的门牌号,然后再选择该家庭里的一个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小组共分为2个小队,其中一小队的调查对象是40岁以下人群,另一小队则为40岁以上人群。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实际有效问卷50份。
2.2 实地访谈
除了问卷法,研究人员还采用了访谈法收集资料。2012年1月,研究人员在西夏墅香山花园小区选取10位有代表性的拆迁居民进行深度访谈。问题涉及居民拆迁之后经济来源情况、邻里相处状况、风俗人情等。研究人员同时向当地政府、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相关人员了解有关农村被拆迁居民的生活适应情况。
2.3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根据问卷获得的资料,研究人员运用社会学、社区管理学相关知识,应用excel统计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阐明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小区拆迁户生活适应状况,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对于访谈资料,研究人员先打散后分类汇总,分别插入不同的问题中,作为现象的佐证。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拆迁户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住房遇到拆迁。据统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居民由于拆迁而进城,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巨大变化。从居住环境看,他们从乡村民居搬到了城镇高楼,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调查发现,100%的农村居民搬入安置社区后,活动范围、时间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生活作息看,他们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为朝九晚五,休闲鲜少;从生产方式看,他们从务农为主,做工为辅转变为从事第二、三产业;从社会身份看,他们几乎一夜之间完成了农民向居民的转变,失去土地而成为城镇职工或待业者。
当然,拆迁也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生活的规律性、顺应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提升农民社会身份的优越感等方面大有裨益。正如访谈中一位年老妇女所说:“现在居住条件变好了,以前是老房子,现在也住上楼房了。”采訪中,门卫大叔也说:“搬到这儿来,孙子离学校近了,上学也方便多了,离集市也近,上街买菜买什么的也方便的很。”
3.2 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小区拆迁户城镇生活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3.2.1 在物质生活方面,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负担加重
3.2.1.1 生活用水方面 在农村,农民的洗衣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水,搬入安置社区后,洗衣只能用自来水。访问的一位姓赵的女士说,她家在农村夏天两个月的水费大概七八十,而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七八十。有些居民为了节约用水,骑自行车到距离小区较远的河边漂洗衣物。调查得知小区里曾有老人因路途劳顿,在漂洗衣物时掉入河中险些丧命。有的居民甚至在自己的车库中打井取水。这些都给小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住房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3.2.1.2 食品开支方面 农村里,村民日常所食的蔬菜瓜果,大多产自自家的农田。入住小区之后,居民反映小区生活总体不错,只是存在入不敷出的担忧。关于当前菜价的接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2%的人能接收,58%的人表示能接受,但觉得稍贵;40%的人觉得不能接受,觉得太贵。(见图1)对于经济条件本身就不好的居民来说,生活必需品开支的增多无疑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3.2.1.3 在居住环境方面 调查显示,对于小区的环境问题(见图2),4%的人觉得环境舒畅,绿化很好;92%的人表示环境较好,绿化一般;4%的人表示环境不好,绿化较差。安置小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绿化缺乏上。甚至仍有居民在小区中仅有的绿化随意种菜,围栏圈养家禽,家禽的排泄物更给小区的卫生状况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居民的这一举动不仅破环小区环境,也引起了其他居民的不满。
3.2.1.4 在房屋质量方面 在深度访谈中,居民反映楼房存在漏水、地基下沉、水泥块脱落、墙壁开裂等一系安全隐患。据了解该小区第一批居民于2008年入住,短短3年多的时间,房屋就出现如此状况,居民对自身的住房安全表示很担心。一位阿姨向调查人员反映,她家的屋顶有漏水状况,向物业多次反映,都没有得到解决,家中墙壁、家居、衣物因此而发霉。
3.2.2 在精神生活方面,由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所形成的社区的亲情、友情、乡情被隔断
3.2.2.1 在人际交往方面 在农村,茶余饭后的串门、闲聊是村民间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乡间充满了人情味。深度访谈中,一位阿姨说道:“心里有个什么事,有什么不开心的,去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不开心的事也就看开点了。谁家要是有个什么事,大家都是很热心帮忙的。举个小例子,如果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酱油了,叫孩子到隔壁家借点。这种小事,现在想想都窝心。”然而,当村民入住小区之后,住户之间紧闭的门也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欲望戛然而止。关于现在新的邻里关系的问题(见图3)调查数据显示,38%的人觉得能够相处融洽,经常串门;42%的人表示只是点头之交;20%的人表示不认识。居民间交流的减少,情绪不能及时发泄,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下降。
3.2.2.2 在文化生活方面 居住环境的改变导致居民在娱乐休闲、风俗人情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3.2.2.3 在娱乐休闲方面 在农村,串门唠嗑,找牌友打麻将是村民悠闲生活的写照。搬入安置小区后,陌生的邻居、忙碌的节奏使得这一切变成奢望。调查发现,城镇生活给少年儿童带来了强烈的孤独感。在农村,孩子们可以三五成群得在房前屋后,乡野田间尽情玩耍。可搬入小区之后,伙伴们不见了,田野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电视与电脑。
3.2.2.4 在风俗人情方面 风俗人情是展现农村精神生活面貌的重要体现方式。随着居民入住小区,传统的风俗人情与现代文明产生了矛盾。以传统的祭祀习俗为例,在农村,焚烧纸钱是祭祀祖先的重要部分。入住小区之后,居民仍在小区焚烧,致使小区烟灰漫天飞舞。这引起其他居民的强烈反感。再以春节宴请为例,农村的房屋面积较大,能容纳整个家族聚会。而小区房屋面积大不如前。过年宴请为了节省花费,一些居民则在自家车库大摆筵席。由于环境的限制,一些传统习俗再也不能像在农村一样仪式浓重,传统习俗的传承备受打击。
4 关于农村拆迁安置居民生活适应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4.1 在物质生活方面,提高被拆迁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稳定物价,降低其生活成本
4.1.1 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
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犹如水之源,木之本。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用开支压力问题。首先,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开办就业辅导来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农村拆迁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的能力。
4.1.2 增加政府对农村拆迁居民的安置补偿
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一直就是农田,而由于被拆迁之后搬进了城镇社区,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谋生技能还是农业技能,这就使他们的再就业成为难题,生活收入来源得不到保障。基层政府应给予大力扶助。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失去了以前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需要购买获得,这又增加了额外的开支。所以,政府在拆迁安置方面不仅要解决农村拆迁户的入住问题,而且应该给予更多的安置补偿,使农村拆迁居民更好的适应城镇社区生活。
4.1.3 政府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居民的住房安全
我们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中发现,农村居民在面临被拆迁的时候就会与拆迁单位发生很多纠纷,被拆迁居民与拆迁单位一开始就是处在对立面上的两个群体。如果拆迁单位的拆迁安置小区住房安全不到位更加会引起拆迁安置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的公共安全。政府应该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把好质量关,切实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安全。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承建单位的资质审核,让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企业来承建拆迁安置小区,让农村拆迁安置居民住上安全可靠的安置房。
4.2 在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居民生活,拉近居民之间的邻里情谊
(1)社区要兴建娱乐休闲场所、健身场所、棋牌社、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场地的建设,让拆迁居民有处可去,闲暇之余缓减心中的焦躁,结交新朋友,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作为拆迁居民,面临新的居民们,更应该融入集体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减少彼此间的疏远。
(2)社区居委会要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拉近拆迁居民之间的关系。社区进行系列活动建设,假日活动、特色活动等不同类型活动的举办,让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拆迁居民走到一起,敞开心扉,熟悉彼此。
(3)社区居委会要推行互帮互助活动,关注社区拆迁户中存在困难的居民,逢年过节社区中都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送去温暖。对那些子女外出打工的孤寡老人,要时常慰问,有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帮助他们。同时,还可以组织情系孤寡老人的活动,争先创优,评选值得尊敬的居民,以他为榜样,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区的和谐。
4.3 在文化生活方面,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文明举行风俗活动
在祭祀方面,居委会应该选择固定的地点建立祭祀的场所,让拆迁居民统一集中进行烧纸钱。这样,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祭祖习俗,另一方面保护小区的环境,减少对小区的破坏,保证了拆迁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此外,居委会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拆迁居民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主动到指定地点焚烧,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年生活。在婚丧嫁娶摆宴方面,尽量提倡节俭或者是在家宴请,应该进行观念的改变。昔日的摆宴在拆迁之后已经无法进行,只能在家中或者饭店聚餐。虽然,家中空间有限,但是只要亲戚朋友能够相聚在一起,心意已到,没必要大肆铺张。而且,這样还能够节约生活开支,对于日益上涨的生活费用,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在其他仪式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还是要加以保留。虽然一切只能从简,但是文化传承的崇敬、亲情以及信仰值得我们继续传递下去,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下去,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和谐居民关系。
5 几点小结
农村拆迁户能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于农村拆迁户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社会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生活适应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物质生活方面,居民在生活成本方面有了增加,生活负担加重;在精神生活方面,由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形成的社区情感,并由此产生的亲情、友情、乡情被隔断;在文化生活方面,居住环境的改变导致居民在娱乐休闲、风俗人情、道德约束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着重于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居民生活,拉近居民之间的邻里情谊;在文化生活方面,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文明举行风俗活动。
参考文献
[1] 冯契.哲学大辞典[G].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汪大海等.社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3.
[4] 风笑天等.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芸(1990-),江苏常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闵丽(1990-),江苏宝应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张振珍(1990-),江苏南京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贺金花(1989-),江苏金坛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
关键词:农村拆迁;安置;生活适应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0-3
1 问题的提出
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生产方式不仅是生活必需资料的生产和人们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生活适应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机制,能根据各种外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而所谓生活适应不良,就是指由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化或影响导致的个体心理及生理失衡的不良的状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拆迁户已经成为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群体。当前,不少新闻报道都表明农村拆迁户在城镇社区生活不适应的状况日渐明显。调查发现,农村居民被拆迁安置后,在生活适应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活成本的增加,邻里关系的淡漠,农村文化的破坏等等。目前为止,许多研究拆迁问题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拆迁安置费、拆迁规划问题上,而有关农村被拆迁居民的生活适应问题,还鲜有人涉及。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农村拆迁户能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于农村拆迁户本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生活适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被拆迁农民生活适应现状,其基本目的是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从而帮助农村被拆迁居民更好地适应新生活,乃至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 研究方法
在对西夏墅镇周围前期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小组以西夏墅镇的香山花园这一农村拆迁安置小区为对象展开调查,主要采取深度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本项研究中资料收集的方法之一。研究小组共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55份。问卷涉及居民被拆迁后有无固定经济来源、拆迁前后主要的交通工具、对当前菜价的接受情况、拆迁后幸福指数的变化情况等等。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随机数表选取调查户的门牌号,然后再选择该家庭里的一个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小组共分为2个小队,其中一小队的调查对象是40岁以下人群,另一小队则为40岁以上人群。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实际有效问卷50份。
2.2 实地访谈
除了问卷法,研究人员还采用了访谈法收集资料。2012年1月,研究人员在西夏墅香山花园小区选取10位有代表性的拆迁居民进行深度访谈。问题涉及居民拆迁之后经济来源情况、邻里相处状况、风俗人情等。研究人员同时向当地政府、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相关人员了解有关农村被拆迁居民的生活适应情况。
2.3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根据问卷获得的资料,研究人员运用社会学、社区管理学相关知识,应用excel统计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阐明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小区拆迁户生活适应状况,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对于访谈资料,研究人员先打散后分类汇总,分别插入不同的问题中,作为现象的佐证。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拆迁户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住房遇到拆迁。据统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居民由于拆迁而进城,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巨大变化。从居住环境看,他们从乡村民居搬到了城镇高楼,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调查发现,100%的农村居民搬入安置社区后,活动范围、时间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生活作息看,他们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为朝九晚五,休闲鲜少;从生产方式看,他们从务农为主,做工为辅转变为从事第二、三产业;从社会身份看,他们几乎一夜之间完成了农民向居民的转变,失去土地而成为城镇职工或待业者。
当然,拆迁也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生活的规律性、顺应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提升农民社会身份的优越感等方面大有裨益。正如访谈中一位年老妇女所说:“现在居住条件变好了,以前是老房子,现在也住上楼房了。”采訪中,门卫大叔也说:“搬到这儿来,孙子离学校近了,上学也方便多了,离集市也近,上街买菜买什么的也方便的很。”
3.2 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香山花园小区拆迁户城镇生活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3.2.1 在物质生活方面,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负担加重
3.2.1.1 生活用水方面 在农村,农民的洗衣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水,搬入安置社区后,洗衣只能用自来水。访问的一位姓赵的女士说,她家在农村夏天两个月的水费大概七八十,而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七八十。有些居民为了节约用水,骑自行车到距离小区较远的河边漂洗衣物。调查得知小区里曾有老人因路途劳顿,在漂洗衣物时掉入河中险些丧命。有的居民甚至在自己的车库中打井取水。这些都给小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住房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3.2.1.2 食品开支方面 农村里,村民日常所食的蔬菜瓜果,大多产自自家的农田。入住小区之后,居民反映小区生活总体不错,只是存在入不敷出的担忧。关于当前菜价的接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2%的人能接收,58%的人表示能接受,但觉得稍贵;40%的人觉得不能接受,觉得太贵。(见图1)对于经济条件本身就不好的居民来说,生活必需品开支的增多无疑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3.2.1.3 在居住环境方面 调查显示,对于小区的环境问题(见图2),4%的人觉得环境舒畅,绿化很好;92%的人表示环境较好,绿化一般;4%的人表示环境不好,绿化较差。安置小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绿化缺乏上。甚至仍有居民在小区中仅有的绿化随意种菜,围栏圈养家禽,家禽的排泄物更给小区的卫生状况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居民的这一举动不仅破环小区环境,也引起了其他居民的不满。
3.2.1.4 在房屋质量方面 在深度访谈中,居民反映楼房存在漏水、地基下沉、水泥块脱落、墙壁开裂等一系安全隐患。据了解该小区第一批居民于2008年入住,短短3年多的时间,房屋就出现如此状况,居民对自身的住房安全表示很担心。一位阿姨向调查人员反映,她家的屋顶有漏水状况,向物业多次反映,都没有得到解决,家中墙壁、家居、衣物因此而发霉。
3.2.2 在精神生活方面,由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所形成的社区的亲情、友情、乡情被隔断
3.2.2.1 在人际交往方面 在农村,茶余饭后的串门、闲聊是村民间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乡间充满了人情味。深度访谈中,一位阿姨说道:“心里有个什么事,有什么不开心的,去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不开心的事也就看开点了。谁家要是有个什么事,大家都是很热心帮忙的。举个小例子,如果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酱油了,叫孩子到隔壁家借点。这种小事,现在想想都窝心。”然而,当村民入住小区之后,住户之间紧闭的门也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欲望戛然而止。关于现在新的邻里关系的问题(见图3)调查数据显示,38%的人觉得能够相处融洽,经常串门;42%的人表示只是点头之交;20%的人表示不认识。居民间交流的减少,情绪不能及时发泄,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下降。
3.2.2.2 在文化生活方面 居住环境的改变导致居民在娱乐休闲、风俗人情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3.2.2.3 在娱乐休闲方面 在农村,串门唠嗑,找牌友打麻将是村民悠闲生活的写照。搬入安置小区后,陌生的邻居、忙碌的节奏使得这一切变成奢望。调查发现,城镇生活给少年儿童带来了强烈的孤独感。在农村,孩子们可以三五成群得在房前屋后,乡野田间尽情玩耍。可搬入小区之后,伙伴们不见了,田野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电视与电脑。
3.2.2.4 在风俗人情方面 风俗人情是展现农村精神生活面貌的重要体现方式。随着居民入住小区,传统的风俗人情与现代文明产生了矛盾。以传统的祭祀习俗为例,在农村,焚烧纸钱是祭祀祖先的重要部分。入住小区之后,居民仍在小区焚烧,致使小区烟灰漫天飞舞。这引起其他居民的强烈反感。再以春节宴请为例,农村的房屋面积较大,能容纳整个家族聚会。而小区房屋面积大不如前。过年宴请为了节省花费,一些居民则在自家车库大摆筵席。由于环境的限制,一些传统习俗再也不能像在农村一样仪式浓重,传统习俗的传承备受打击。
4 关于农村拆迁安置居民生活适应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4.1 在物质生活方面,提高被拆迁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稳定物价,降低其生活成本
4.1.1 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
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犹如水之源,木之本。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用开支压力问题。首先,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开办就业辅导来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就业能力。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农村拆迁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的能力。
4.1.2 增加政府对农村拆迁居民的安置补偿
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一直就是农田,而由于被拆迁之后搬进了城镇社区,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谋生技能还是农业技能,这就使他们的再就业成为难题,生活收入来源得不到保障。基层政府应给予大力扶助。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失去了以前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需要购买获得,这又增加了额外的开支。所以,政府在拆迁安置方面不仅要解决农村拆迁户的入住问题,而且应该给予更多的安置补偿,使农村拆迁居民更好的适应城镇社区生活。
4.1.3 政府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居民的住房安全
我们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中发现,农村居民在面临被拆迁的时候就会与拆迁单位发生很多纠纷,被拆迁居民与拆迁单位一开始就是处在对立面上的两个群体。如果拆迁单位的拆迁安置小区住房安全不到位更加会引起拆迁安置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的公共安全。政府应该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把好质量关,切实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安全。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承建单位的资质审核,让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企业来承建拆迁安置小区,让农村拆迁安置居民住上安全可靠的安置房。
4.2 在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居民生活,拉近居民之间的邻里情谊
(1)社区要兴建娱乐休闲场所、健身场所、棋牌社、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场地的建设,让拆迁居民有处可去,闲暇之余缓减心中的焦躁,结交新朋友,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作为拆迁居民,面临新的居民们,更应该融入集体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减少彼此间的疏远。
(2)社区居委会要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拉近拆迁居民之间的关系。社区进行系列活动建设,假日活动、特色活动等不同类型活动的举办,让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拆迁居民走到一起,敞开心扉,熟悉彼此。
(3)社区居委会要推行互帮互助活动,关注社区拆迁户中存在困难的居民,逢年过节社区中都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送去温暖。对那些子女外出打工的孤寡老人,要时常慰问,有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帮助他们。同时,还可以组织情系孤寡老人的活动,争先创优,评选值得尊敬的居民,以他为榜样,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区的和谐。
4.3 在文化生活方面,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文明举行风俗活动
在祭祀方面,居委会应该选择固定的地点建立祭祀的场所,让拆迁居民统一集中进行烧纸钱。这样,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祭祖习俗,另一方面保护小区的环境,减少对小区的破坏,保证了拆迁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此外,居委会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拆迁居民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主动到指定地点焚烧,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年生活。在婚丧嫁娶摆宴方面,尽量提倡节俭或者是在家宴请,应该进行观念的改变。昔日的摆宴在拆迁之后已经无法进行,只能在家中或者饭店聚餐。虽然,家中空间有限,但是只要亲戚朋友能够相聚在一起,心意已到,没必要大肆铺张。而且,這样还能够节约生活开支,对于日益上涨的生活费用,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在其他仪式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还是要加以保留。虽然一切只能从简,但是文化传承的崇敬、亲情以及信仰值得我们继续传递下去,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下去,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和谐居民关系。
5 几点小结
农村拆迁户能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于农村拆迁户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社会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生活适应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物质生活方面,居民在生活成本方面有了增加,生活负担加重;在精神生活方面,由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形成的社区情感,并由此产生的亲情、友情、乡情被隔断;在文化生活方面,居住环境的改变导致居民在娱乐休闲、风俗人情、道德约束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着重于提高农村拆迁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居民生活,拉近居民之间的邻里情谊;在文化生活方面,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文明举行风俗活动。
参考文献
[1] 冯契.哲学大辞典[G].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汪大海等.社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3.
[4] 风笑天等.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芸(1990-),江苏常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闵丽(1990-),江苏宝应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张振珍(1990-),江苏南京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贺金花(1989-),江苏金坛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