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质的核心体现。它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追求。高中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学科,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怀时,要传授历史理论知识,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庭和国家的感情;文化
一、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家庭和国家情感元素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而应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赋予教材更多的功能。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与民族情感相关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相关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例如,鸦片战争是《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单元的第一课,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乡和国家感情的内容。首先,老师在课件中展示了罂粟、林则徐和虎门堡的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他们: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黑色的鸦片,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首先,老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成功地揭示了新课程的主题。其次,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重点关注林则徐领导的反吸烟运动和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情怀,弘扬情操,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体悟、内化家国情怀
历史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主要是对以往的事情和人物进行讲述。对学生而言,要想置身历史事件或者其发生的时代难度较大,但若不能触摸历史,如何有真实的感悟和体验?这导致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难度较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思维视角,把一些史料、图片带入课堂,或者借助影视资源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使他们主动体悟和内化家国情怀。
三、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发展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可精心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使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识点,然后继续提出问题,达到良性循环的学习境界,从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时,教师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孙中山像及其生平简介,引出辛亥革命,并提问:“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还有哪些人物值得我们了解与纪念?”通过问题,教师引领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简单讨论,初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接着,教师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关于“武昌起义”的片段,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武昌起义的要点,并提出问题:“从武昌起义开始,革命形势全面快速发展,最终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事件吗?这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酝酿发展过程?”教师组织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及其他革命人士,能使学生深刻体会青年人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体会革命先烈敢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注重潜移默化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属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性教育内容,与历史理论知识相比,比较抽象。要想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主动发现和制造契机,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浸润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并厘清自我、国家及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价值追求。
五、善于利用横纵对比,促进家国情怀生成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更多助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纵横对比,指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或现象,比较同一时期内不同国家的情况,或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类似情况,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
例如,在进行《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时,在农业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使其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特点;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历史作用;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原因。
結语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定位,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助推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使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马东红.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8-9.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庭和国家的感情;文化
一、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家庭和国家情感元素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而应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赋予教材更多的功能。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与民族情感相关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相关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例如,鸦片战争是《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单元的第一课,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乡和国家感情的内容。首先,老师在课件中展示了罂粟、林则徐和虎门堡的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他们: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黑色的鸦片,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首先,老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成功地揭示了新课程的主题。其次,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重点关注林则徐领导的反吸烟运动和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情怀,弘扬情操,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体悟、内化家国情怀
历史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主要是对以往的事情和人物进行讲述。对学生而言,要想置身历史事件或者其发生的时代难度较大,但若不能触摸历史,如何有真实的感悟和体验?这导致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难度较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思维视角,把一些史料、图片带入课堂,或者借助影视资源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使他们主动体悟和内化家国情怀。
三、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发展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可精心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使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识点,然后继续提出问题,达到良性循环的学习境界,从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时,教师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孙中山像及其生平简介,引出辛亥革命,并提问:“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还有哪些人物值得我们了解与纪念?”通过问题,教师引领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简单讨论,初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接着,教师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关于“武昌起义”的片段,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武昌起义的要点,并提出问题:“从武昌起义开始,革命形势全面快速发展,最终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事件吗?这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酝酿发展过程?”教师组织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及其他革命人士,能使学生深刻体会青年人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体会革命先烈敢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注重潜移默化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属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性教育内容,与历史理论知识相比,比较抽象。要想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主动发现和制造契机,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浸润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并厘清自我、国家及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价值追求。
五、善于利用横纵对比,促进家国情怀生成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更多助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纵横对比,指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或现象,比较同一时期内不同国家的情况,或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类似情况,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
例如,在进行《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时,在农业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使其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特点;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历史作用;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原因。
結语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定位,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助推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使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马东红.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