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生命,首先是一个生命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既是活的,就会有生命流,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从生命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回归到最为朴素的“人本”,关注生命发展,使孩童展现其生命的原生态,是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真正的理论反思和超越点,也是我们为人师者应该铭记的一条教育真理。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她的“热爱生命,尊崇个性,张扬以人为本”、“多元融会,把握时代精神”、“注意熏陶,强调感悟,倡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以及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的理念汇总到一点,就是“关注发展,关爱生命”。
关键词:“新”课堂;乐园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课我学得真快乐……”
从夸美纽斯为人类创造 “课堂”这个概念时起,孩子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这个生机勃勃的复杂系统里,我们的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若干个“四十几”里从容应对,并且使这“四十几”平方米的课堂空间里萌发生命的活力,使这“四十几”分钟的时间跨度延长至无限远,使这“四十几”位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从而达到“树人”的效果呢?我们教师要从改造课堂做起,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熊熊之火。
一句话,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上《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模仿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孤舟渐行渐远,好友不知何时再见的“千古一愁”,并让学生欣赏楷书、行书等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要想表达诗人心中所想,你认为什么样的书体会更合适?课堂上古筝悠悠,墨迹飘香,大诗人与小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体会到了同样的情怀,一如当年。
大凡名师,都有其画龙点睛的一笔。犹如高手,讲究的是“发他人未能发”,意到笔随,点到即破。
这里说的手法,就是指教师对于教材、学生、生活等等一系列偶然必然、正常反常、课内课外现象的处理方法。同一篇课文,给不同的老师去教,效果完全不同,道理就在这里。听了许多特级老师的课,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具,异彩纷呈。
“我喜欢语文学习……”
情字当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要给学生丰富的情感,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了一个“网络型”的语文课堂。这是我们班级小朋友第一次在电脑室上语文课。首先,老师点击自制课件“大自然图片”(动画出现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春天百花盛开、夏天荷花争艳……),情景导入,激情铺垫,这美好一下子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深吸引学生去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大自然的其他现象,并结合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模仿诗歌中的形式写一首小诗,学生利用网络功能,在资料库中或英特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查询到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中有仿,有创,创中有仿,仿中有创,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还大胆地让孩子在学校的论坛上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学习心得,同学们你说我说,你写我写,在老师亲切的鼓励下,俨然一个“大人”——成长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在热切地盼望!
1.让孩子汲取精神的食粮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犹如高尔基所说:“书读得越多,就使我与世界更接近”,某种意义上说,“书,即生活。”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把这样的“金钥匙”:
以教材为起点,让孩子多读书,多看优秀影片、电视剧,让孩子走向生活。学习《江姐》,让孩子去看《红岩》,看电影《江姐》,听革命歌曲《红梅赞》……
学习《景阳岗》,让孩子去看《水浒》,看电影,唱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在听、看、读,“多方位”地感知,加深,积淀,让学生徜徉其中,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立体式”的学习中的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
2.让孩子走向生活的海洋。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被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当学生学习《台湾蝴蝶》时,如果引进“台湾蝴蝶标本”的课件,那么,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蝴蝶就更加深刻,对语文文本的内化就更加彻底;如果再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台湾其他蝴蝶、蝴蝶的形成原因等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学生的所学就不仅仅是这篇课文;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课余在网络上进行一系列关于“蝴蝶”的探究与资料搜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他们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就会丰厚饱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培养“娇花嫩草”的小小温室,而是整个的大语文环境。教材,不再是闭合的书页,要把语文打开。语文,要大些,再大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审视“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第4—9页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她的“热爱生命,尊崇个性,张扬以人为本”、“多元融会,把握时代精神”、“注意熏陶,强调感悟,倡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以及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的理念汇总到一点,就是“关注发展,关爱生命”。
关键词:“新”课堂;乐园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课我学得真快乐……”
从夸美纽斯为人类创造 “课堂”这个概念时起,孩子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这个生机勃勃的复杂系统里,我们的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若干个“四十几”里从容应对,并且使这“四十几”平方米的课堂空间里萌发生命的活力,使这“四十几”分钟的时间跨度延长至无限远,使这“四十几”位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从而达到“树人”的效果呢?我们教师要从改造课堂做起,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熊熊之火。
一句话,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上《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模仿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孤舟渐行渐远,好友不知何时再见的“千古一愁”,并让学生欣赏楷书、行书等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要想表达诗人心中所想,你认为什么样的书体会更合适?课堂上古筝悠悠,墨迹飘香,大诗人与小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体会到了同样的情怀,一如当年。
大凡名师,都有其画龙点睛的一笔。犹如高手,讲究的是“发他人未能发”,意到笔随,点到即破。
这里说的手法,就是指教师对于教材、学生、生活等等一系列偶然必然、正常反常、课内课外现象的处理方法。同一篇课文,给不同的老师去教,效果完全不同,道理就在这里。听了许多特级老师的课,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具,异彩纷呈。
“我喜欢语文学习……”
情字当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要给学生丰富的情感,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了一个“网络型”的语文课堂。这是我们班级小朋友第一次在电脑室上语文课。首先,老师点击自制课件“大自然图片”(动画出现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春天百花盛开、夏天荷花争艳……),情景导入,激情铺垫,这美好一下子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深吸引学生去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大自然的其他现象,并结合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模仿诗歌中的形式写一首小诗,学生利用网络功能,在资料库中或英特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查询到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中有仿,有创,创中有仿,仿中有创,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还大胆地让孩子在学校的论坛上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学习心得,同学们你说我说,你写我写,在老师亲切的鼓励下,俨然一个“大人”——成长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在热切地盼望!
1.让孩子汲取精神的食粮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犹如高尔基所说:“书读得越多,就使我与世界更接近”,某种意义上说,“书,即生活。”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把这样的“金钥匙”:
以教材为起点,让孩子多读书,多看优秀影片、电视剧,让孩子走向生活。学习《江姐》,让孩子去看《红岩》,看电影《江姐》,听革命歌曲《红梅赞》……
学习《景阳岗》,让孩子去看《水浒》,看电影,唱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在听、看、读,“多方位”地感知,加深,积淀,让学生徜徉其中,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立体式”的学习中的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
2.让孩子走向生活的海洋。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被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当学生学习《台湾蝴蝶》时,如果引进“台湾蝴蝶标本”的课件,那么,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蝴蝶就更加深刻,对语文文本的内化就更加彻底;如果再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台湾其他蝴蝶、蝴蝶的形成原因等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学生的所学就不仅仅是这篇课文;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课余在网络上进行一系列关于“蝴蝶”的探究与资料搜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他们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就会丰厚饱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培养“娇花嫩草”的小小温室,而是整个的大语文环境。教材,不再是闭合的书页,要把语文打开。语文,要大些,再大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审视“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第4—9页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