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发动力。它不仅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能够生成克难求进的勇气、信心和毅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从教学的情感、手段、模式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作为提升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来牵引和推动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扬帆直前、奋进远航,逐步驶向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 兴趣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保持学习状态和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值得为之探讨的永久性课题。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激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问题。
一、尊重合作对象,建立和谐关系,在亲师信道中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进入第一青春期,心理变化比较明显,情绪化特征比较强烈,他们对于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非常在意。况且,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合作互动关系,只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才能赢得最佳教学状态,获取最大教学合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向学生释放亲和力,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体现出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以此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在和谐关系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反之,学生就会逐步地“远师而厌学”,甚至会“厌师而弃学”,那么学习的思维就会呆滞和僵化,更无兴趣而言。二是要在民主教学氛围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如走下三尺讲台,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展开亲近对话,努力以“聊课”的形式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激活后,让他们就一两个教学话题进行“热聊”,教师则做到“引而不发”。三是坚持激励性评价机制,在积极评价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性语言和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如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动作等。这对初中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吸引,更是心灵上的默契和沟通。
二、优化方法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在科技运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无比广阔的运用空间。一则取代三角板、量角器等传统教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二则充分发挥演示直观、形象生动、易于操作的优势功能,可以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则以无可比拟的方式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如在对有关相遇方面应用题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口头表达和传统教具,那么仅其变量关系就会让学生很难搞得清楚,如变量关系中的相向行走、同向追击、背道行走及圆形跑道等,最容易混淆和模糊。我为了抓住其中的解题关键因素,特意制作了一组动画模拟课件,设计了两个中学生按照变量关系中的不同类型分别演示四种行走式样,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则在一旁加以必要的点拨,这样化复杂为简洁、化事理为直观,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其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实现教学难点的快速突破。再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同样运用电教媒体,以动画方式把运动状态抛物线形成的平滑效果和连续性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来,这种化静态为动态的形式把移动规律的操作也表现得清晰可感。从中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应用。
三、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双边互动,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经小学阶段之后,初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为进一步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再接再厉,进一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和创新,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揭示课堂教学的任务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拥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努力方向。在课堂新授之时,教师不要急于将问题的最终结果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教学要点以目标探究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全程参与管理和督促,并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对相关难点问题进行适时适量的启发和点拨,以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顺畅进行和持续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时,首先设置了有关探究题,组织学生以画图和讨论的方式,通过6—8人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逐层深入地思考与探究,由远及近地向解决方法逐步靠拢,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成就感跃然脸上。
四、立足实际情况,兼顾学生差异,在分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基础有强弱、能力有大小、进步有快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使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不能“拒绝”学生,又不能“选择”学生,更不可“淘汰”学生。既然这样,我们就要正视现实,立足实际,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成绩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状况,把他们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及学困生几个层面,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阶段性学习考核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同标准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标准;对于中等生作一般性要求;而对于部分学困生则作基础性要求。在课堂提问、板演及课内练习中,同时设计了各种类别的题型,让多种层面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学习考核时,针对学困生专门设计了基础性测试题。这让所有学生都能立足于不同的层次上收获相同的成功体验,使得他们对数学课程始终保持“不离不弃”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 兴趣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保持学习状态和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值得为之探讨的永久性课题。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激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问题。
一、尊重合作对象,建立和谐关系,在亲师信道中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进入第一青春期,心理变化比较明显,情绪化特征比较强烈,他们对于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非常在意。况且,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合作互动关系,只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才能赢得最佳教学状态,获取最大教学合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向学生释放亲和力,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体现出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以此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在和谐关系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反之,学生就会逐步地“远师而厌学”,甚至会“厌师而弃学”,那么学习的思维就会呆滞和僵化,更无兴趣而言。二是要在民主教学氛围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如走下三尺讲台,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展开亲近对话,努力以“聊课”的形式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激活后,让他们就一两个教学话题进行“热聊”,教师则做到“引而不发”。三是坚持激励性评价机制,在积极评价之中激活学习兴趣和有效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性语言和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如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动作等。这对初中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吸引,更是心灵上的默契和沟通。
二、优化方法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在科技运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无比广阔的运用空间。一则取代三角板、量角器等传统教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二则充分发挥演示直观、形象生动、易于操作的优势功能,可以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则以无可比拟的方式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如在对有关相遇方面应用题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口头表达和传统教具,那么仅其变量关系就会让学生很难搞得清楚,如变量关系中的相向行走、同向追击、背道行走及圆形跑道等,最容易混淆和模糊。我为了抓住其中的解题关键因素,特意制作了一组动画模拟课件,设计了两个中学生按照变量关系中的不同类型分别演示四种行走式样,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则在一旁加以必要的点拨,这样化复杂为简洁、化事理为直观,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其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实现教学难点的快速突破。再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同样运用电教媒体,以动画方式把运动状态抛物线形成的平滑效果和连续性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来,这种化静态为动态的形式把移动规律的操作也表现得清晰可感。从中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应用。
三、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双边互动,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经小学阶段之后,初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为进一步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再接再厉,进一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和创新,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揭示课堂教学的任务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拥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努力方向。在课堂新授之时,教师不要急于将问题的最终结果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教学要点以目标探究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全程参与管理和督促,并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对相关难点问题进行适时适量的启发和点拨,以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顺畅进行和持续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时,首先设置了有关探究题,组织学生以画图和讨论的方式,通过6—8人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逐层深入地思考与探究,由远及近地向解决方法逐步靠拢,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成就感跃然脸上。
四、立足实际情况,兼顾学生差异,在分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基础有强弱、能力有大小、进步有快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使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不能“拒绝”学生,又不能“选择”学生,更不可“淘汰”学生。既然这样,我们就要正视现实,立足实际,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成绩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状况,把他们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及学困生几个层面,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阶段性学习考核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同标准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标准;对于中等生作一般性要求;而对于部分学困生则作基础性要求。在课堂提问、板演及课内练习中,同时设计了各种类别的题型,让多种层面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学习考核时,针对学困生专门设计了基础性测试题。这让所有学生都能立足于不同的层次上收获相同的成功体验,使得他们对数学课程始终保持“不离不弃”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