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教育中的问题都是教育的真问题。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满足符合当今教育研究发现的潮流,也要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支撑为立足点,同时,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主体,在对教育问题的判断和提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问题的提出也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研究者个体动机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教育问题;问题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68-02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这话源自爱因斯坦。他告诉我们“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这种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下面我们分三部分来讨论。
一、教育问题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为了更好的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什么是“问题”出发。以下是几种对“问题”的定义:第一,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相当于英语中的“question”一词,如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几种解法方法。第二,关键,重要之点,在英语中类似于“key”,如问题在于态度不认真。第三,事故、麻烦,相当于英语中的“trouble”,如这辆两手车总是出问题。第四,事物之间有关系性、重要性,引起注意、探究的疑难,相当于英语中的“matter”,如思想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困惑不解的理论问题。通过对这种解释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问题”中之“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与第四种解释相吻合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妨在思考教育研究的特殊性的情况下,采取类比和移植的方式来给“教育问题”做出一个清楚明了的解释:“教育问题”即指教育事实中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需要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技巧和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加以解决教育矛盾和教育疑难。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教育中的真问题,并不是任何与教育有关联的现象或教育疑惑就能成为教育问题,而是在对当今教育发展潮流和教育事实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站在目前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符合普世价值观的立场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提出研究问题。
以上对教育问题的界定,笔者能归纳为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和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问题意识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素养,是教研型、创新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特征,而教育学在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问题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使命。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的生力军,一些师范毕业生学习了几年教育学,熟记了一些教育原则和规律,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感到其用处不大。这反映出我们教育学课的一些缺陷,即注重理论注解与记诵,忽视师范生对教育实际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如此,师范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主动发现教育问题来改进教学,更不可能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质疑、探求等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分析,教师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注解和学生的记诵上,有其深层原因,就如同中学教学受高考命题左右一样,教育学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受阶段性的学科抽考、统考的影响。这些命题仍以名词、填空、选择、简答等知识性题型为主,以考查学生教育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主观性试题(或称开放型试题)所占比例极小。当前,整个国家的高考、中招的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以努力体现学生创新素质的育人要求。而培养未来教师教育理念的教育学课,其考试却仍沿袭标准化形式,可想而知,师生在这样的考试下,束缚手脚,不得不远离教育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被标准化答案束手手脚,人人都千篇一律,思维发散不出去。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研究生要担起责任来,不要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选择而混个毕业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畏强权敢于向任何权威叫板。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主动性,敢想敢为,富有激情,个性鲜明,这都是作为一名教育研究生或者教育工作者该具备的特征,因为这是引导我们参与教育问题讨论的良好条件。同时,在空间上希望能有更大的自由,尊重和保护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让我们能够展现个性,对教育问题畅所欲言。
三、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提出”更加重要,其原因在于问题提出者所提出的问题需具备创造性与新颖性,同时还不失个性化特点。如果所提的问题不新颖或者没有创新性,那样的问题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需要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同样,问题的个性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研究视角,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
1.内部动机对问题提出的影响。内部动机是指由学习或者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比如说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我们知道对于教育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更需要的是研究过程中莫大的耐心与激情。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因为对自己工作不感兴趣,整日提不起精神,更别提能好好工作了。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始终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抱有热情与兴趣,不会感到教育研究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反而当作一件乐事去做,同时他们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耐心工作,这显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的提出有积极的影响。
2.教育研究者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对问题提出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对教育现实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加以解释与解决的任务历史地落到研究者身上的时候,研究者即便缺少必要的经验基础与能力基础,也不能就此退却,而是应挺身而出,勇敢承担。同样对于教育问题的提出,也许当下在缺少理论知识与经验的情况,不能提出真的教育问题,但我们不能气馁,而是必须同时启动,且可能必须始终伴随着一个主动适应、积极学习的过程,同时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其目的在于扩充经验、增强能力、开阔视野,使原初提出的“假”的问题逐渐转变为“真”的问题。
四、结语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是真问题。真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满足符合当今教育研究发现的潮流,也要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支撑为立足点,同时,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主体,也需要对问题充满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教育问题研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拥有持续性和创造性特性的问题。所以教育问题的提出也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研究者个体动机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的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需要明确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具备逆向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5]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7]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
关键词:教育问题;问题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68-02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这话源自爱因斯坦。他告诉我们“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这种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下面我们分三部分来讨论。
一、教育问题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为了更好的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什么是“问题”出发。以下是几种对“问题”的定义:第一,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相当于英语中的“question”一词,如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几种解法方法。第二,关键,重要之点,在英语中类似于“key”,如问题在于态度不认真。第三,事故、麻烦,相当于英语中的“trouble”,如这辆两手车总是出问题。第四,事物之间有关系性、重要性,引起注意、探究的疑难,相当于英语中的“matter”,如思想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困惑不解的理论问题。通过对这种解释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问题”中之“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与第四种解释相吻合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妨在思考教育研究的特殊性的情况下,采取类比和移植的方式来给“教育问题”做出一个清楚明了的解释:“教育问题”即指教育事实中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需要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技巧和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加以解决教育矛盾和教育疑难。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教育中的真问题,并不是任何与教育有关联的现象或教育疑惑就能成为教育问题,而是在对当今教育发展潮流和教育事实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站在目前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符合普世价值观的立场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提出研究问题。
以上对教育问题的界定,笔者能归纳为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和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问题意识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素养,是教研型、创新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特征,而教育学在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问题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使命。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的生力军,一些师范毕业生学习了几年教育学,熟记了一些教育原则和规律,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感到其用处不大。这反映出我们教育学课的一些缺陷,即注重理论注解与记诵,忽视师范生对教育实际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如此,师范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主动发现教育问题来改进教学,更不可能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质疑、探求等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分析,教师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注解和学生的记诵上,有其深层原因,就如同中学教学受高考命题左右一样,教育学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受阶段性的学科抽考、统考的影响。这些命题仍以名词、填空、选择、简答等知识性题型为主,以考查学生教育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主观性试题(或称开放型试题)所占比例极小。当前,整个国家的高考、中招的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以努力体现学生创新素质的育人要求。而培养未来教师教育理念的教育学课,其考试却仍沿袭标准化形式,可想而知,师生在这样的考试下,束缚手脚,不得不远离教育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被标准化答案束手手脚,人人都千篇一律,思维发散不出去。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研究生要担起责任来,不要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选择而混个毕业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畏强权敢于向任何权威叫板。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主动性,敢想敢为,富有激情,个性鲜明,这都是作为一名教育研究生或者教育工作者该具备的特征,因为这是引导我们参与教育问题讨论的良好条件。同时,在空间上希望能有更大的自由,尊重和保护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让我们能够展现个性,对教育问题畅所欲言。
三、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提出”更加重要,其原因在于问题提出者所提出的问题需具备创造性与新颖性,同时还不失个性化特点。如果所提的问题不新颖或者没有创新性,那样的问题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需要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同样,问题的个性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研究视角,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
1.内部动机对问题提出的影响。内部动机是指由学习或者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比如说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我们知道对于教育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更需要的是研究过程中莫大的耐心与激情。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因为对自己工作不感兴趣,整日提不起精神,更别提能好好工作了。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始终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抱有热情与兴趣,不会感到教育研究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反而当作一件乐事去做,同时他们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耐心工作,这显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的提出有积极的影响。
2.教育研究者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对问题提出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对教育现实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加以解释与解决的任务历史地落到研究者身上的时候,研究者即便缺少必要的经验基础与能力基础,也不能就此退却,而是应挺身而出,勇敢承担。同样对于教育问题的提出,也许当下在缺少理论知识与经验的情况,不能提出真的教育问题,但我们不能气馁,而是必须同时启动,且可能必须始终伴随着一个主动适应、积极学习的过程,同时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其目的在于扩充经验、增强能力、开阔视野,使原初提出的“假”的问题逐渐转变为“真”的问题。
四、结语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是真问题。真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满足符合当今教育研究发现的潮流,也要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支撑为立足点,同时,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主体,也需要对问题充满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教育问题研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拥有持续性和创造性特性的问题。所以教育问题的提出也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研究者个体动机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的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需要明确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具备逆向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5]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7]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