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借助书上注释和充分的朗读理解诗意,通过链接旧知,聚焦三首古诗关联之处,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三诗共读,发现关联之处,重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题,解诗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都说题目是诗的眼睛,谁愿意试着读读?(指名读)
3.理解题目意思,并指导读出诗题的准确节奏。(指名读,齐读。)
(1)《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诗人王昌龄写了七首《从军行》,都属于边塞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2) 《送元二使安西》
“使”的意思是出使,元二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安西”借助注释理解,应该读成“送/元二/使安西”。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首诗题目最长,猜猜是什么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所以应该怎样读?(秋夜将晓/出籬门/迎凉有感)
4. 诗题的节奏读准了,诗的节奏也能读准吗?试试看。(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纠正字音。生齐读。)
学习活动二:链接旧知,学习新诗
1. 读了这三首诗,你脑海里与以前学过的哪组《古诗三首》产生了链接?(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 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三首
古诗?
预设:都有边塞诗。
是的,《从军行》是边塞诗,王昌龄就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预设:第二首诗都写到了饮酒。
追问:《凉州词》是打了胜仗后的宴饮庆祝,也是战前用来壮胆的酒,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饮酒是什么?(劝酒,用来送别的。)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学习活动三:三诗共读,发现可关联之处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书上的三首诗,你发现了哪些关联之处?
1.聚焦“地名”
预设:发现了《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很多表示地名
的词。
(1)指名读这两首诗,圈出表示地名的词。
(2)反馈。(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3)借助书上注释理解“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4)出示唐朝地图,直观感受。
师补充:楼兰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青海地区正是西域吐蕃与唐朝军队多次作战的场所。而位于现在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外,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势力范围。处于甘肃敦煌西南的河西走廊的阳关与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这里的雪山就是河西走廊
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从渭城
经过阳关,再到安西,横穿了大半个
中国。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
2.聚焦“环境”
预设:发现了三首诗前两句都是写的环境。
(1)读一读描写环境的诗句。
(自读,指名读。)
(2)借助注释和想象,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3)指名交流,师补充。
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口头填空:这是一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借助书上注释和充分的朗读理解诗意,通过链接旧知,聚焦三首古诗关联之处,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三诗共读,发现关联之处,重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题,解诗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都说题目是诗的眼睛,谁愿意试着读读?(指名读)
3.理解题目意思,并指导读出诗题的准确节奏。(指名读,齐读。)
(1)《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诗人王昌龄写了七首《从军行》,都属于边塞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2) 《送元二使安西》
“使”的意思是出使,元二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安西”借助注释理解,应该读成“送/元二/使安西”。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首诗题目最长,猜猜是什么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所以应该怎样读?(秋夜将晓/出籬门/迎凉有感)
4. 诗题的节奏读准了,诗的节奏也能读准吗?试试看。(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纠正字音。生齐读。)
学习活动二:链接旧知,学习新诗
1. 读了这三首诗,你脑海里与以前学过的哪组《古诗三首》产生了链接?(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 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三首
古诗?
预设:都有边塞诗。
是的,《从军行》是边塞诗,王昌龄就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预设:第二首诗都写到了饮酒。
追问:《凉州词》是打了胜仗后的宴饮庆祝,也是战前用来壮胆的酒,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饮酒是什么?(劝酒,用来送别的。)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学习活动三:三诗共读,发现可关联之处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书上的三首诗,你发现了哪些关联之处?
1.聚焦“地名”
预设:发现了《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很多表示地名
的词。
(1)指名读这两首诗,圈出表示地名的词。
(2)反馈。(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3)借助书上注释理解“玉门关”“楼兰”“安西”“渭城”“阳关”。
(4)出示唐朝地图,直观感受。
师补充:楼兰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青海地区正是西域吐蕃与唐朝军队多次作战的场所。而位于现在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外,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势力范围。处于甘肃敦煌西南的河西走廊的阳关与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这里的雪山就是河西走廊
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从渭城
经过阳关,再到安西,横穿了大半个
中国。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
2.聚焦“环境”
预设:发现了三首诗前两句都是写的环境。
(1)读一读描写环境的诗句。
(自读,指名读。)
(2)借助注释和想象,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3)指名交流,师补充。
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口头填空:这是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