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则应注重学生良好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呢?
一、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数的组成和分解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把7根小棒摆成3堆,有几种摆法?”由于问题有趣,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的思维情景中学生想出了多种摆法。教师对学生想出了多种摆法予以肯定之后学生便主动用8根,9根,10根小棒分别摆成3堆,看自己能摆出几种。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开放性习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而客观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基本特征,从问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中全面的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进行探究,这类习题能激活思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有一道习题是:有30个桃子,最少拿出几个后,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型习题,答案唯一,不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将题中“最少”去掉,就变成开放型习题,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和学过的知识,及时地调整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单一性,教师要在关键时予以点拨,启迪思维。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后,计算的思路拓宽了,方法灵活了,经常对一道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种解法,对于学生列出的多种解法,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肯动脑筋,学过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引导学生从多种解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使思维向更深层发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探究性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根据问题的实质及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小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表现为思维的肤浅性和表面性,教师要利用思考题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思维是正确的,哪些思维是错误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如,学生学习了多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用3、4、5、6、7、8六个数字组成两个三位数,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应怎样排列?”教师不作提示,让学生自己排列,其目的让学生暴露思维。结果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算式:876×543,864×753,865×743,854×763。其实这几个算式都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要使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因数要怎样?”学生回答:“两个因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教师接着问:“要得到最大的三位数,因数百位上的数字应是几?”学生答:“一个因数百位上是8,另一个因数百位上是7。”教师问:“如何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呢?是860×750大,还是850×760大呢?”学生得到850×760大。同理推出两个因数的个位,最后得出正确答案853×764。这样,师生合作,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综合,判断,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最后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教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维的批判性是创新思维品质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小学生习惯顺向思维,而逆向思维能力比较差。如,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比较容易,而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就比较困难。这是由于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作用比较弱,反应对思维不能很好起定向,监控和调节的作用。如,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拟定这样一组练习题,用简便算法计算下列各题:46×14+46×6;46×23-46×3;46×19+46;46×21-46;46×18+92;46×22-92。
在练习中,教师应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这道题适用什么简便算法(定向)?第二步相同的因数是哪一个?是用这个数乘两数的“和”“差”(监控)?第三步计算后检查一下简便算法有没有错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调节)。这样在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练习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思维情境,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数的组成和分解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把7根小棒摆成3堆,有几种摆法?”由于问题有趣,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的思维情景中学生想出了多种摆法。教师对学生想出了多种摆法予以肯定之后学生便主动用8根,9根,10根小棒分别摆成3堆,看自己能摆出几种。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开放性习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而客观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基本特征,从问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中全面的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进行探究,这类习题能激活思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有一道习题是:有30个桃子,最少拿出几个后,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型习题,答案唯一,不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将题中“最少”去掉,就变成开放型习题,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和学过的知识,及时地调整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单一性,教师要在关键时予以点拨,启迪思维。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后,计算的思路拓宽了,方法灵活了,经常对一道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种解法,对于学生列出的多种解法,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肯动脑筋,学过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引导学生从多种解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使思维向更深层发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探究性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根据问题的实质及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小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表现为思维的肤浅性和表面性,教师要利用思考题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思维是正确的,哪些思维是错误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如,学生学习了多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用3、4、5、6、7、8六个数字组成两个三位数,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应怎样排列?”教师不作提示,让学生自己排列,其目的让学生暴露思维。结果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算式:876×543,864×753,865×743,854×763。其实这几个算式都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要使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因数要怎样?”学生回答:“两个因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教师接着问:“要得到最大的三位数,因数百位上的数字应是几?”学生答:“一个因数百位上是8,另一个因数百位上是7。”教师问:“如何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呢?是860×750大,还是850×760大呢?”学生得到850×760大。同理推出两个因数的个位,最后得出正确答案853×764。这样,师生合作,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综合,判断,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最后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教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维的批判性是创新思维品质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小学生习惯顺向思维,而逆向思维能力比较差。如,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比较容易,而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就比较困难。这是由于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作用比较弱,反应对思维不能很好起定向,监控和调节的作用。如,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拟定这样一组练习题,用简便算法计算下列各题:46×14+46×6;46×23-46×3;46×19+46;46×21-46;46×18+92;46×22-92。
在练习中,教师应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这道题适用什么简便算法(定向)?第二步相同的因数是哪一个?是用这个数乘两数的“和”“差”(监控)?第三步计算后检查一下简便算法有没有错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调节)。这样在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练习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思维情境,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