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理论教育观念是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实验教学观念转变上,要从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独立动手工作能力的转变;在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上进行完善,所以要想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实验教学模式
一、职业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职业院校必须倾向于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改变实验教学模式要理论内容实践化,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岗位任职能力是指专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他们的岗位任职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等。实验教学作为学生进校后遇到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实验经历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岗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必需的、对学生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对岗位合格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当前职业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多并非出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或学习兴趣,他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家庭条件不好而迫于无奈来到学校,因此他们普遍缺乏职业热情,所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显然他们的学习内动力不足。
(二)职业院校实验课程实施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其理论课时在总课时的占比高达70%,实验课时只占30%。学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充分满足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能够明显的看到,这些学生虽然对理论课普遍没有兴趣,但是他们对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动手实践操作的实训课却乐此不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三)职业院校实验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不合理。一些课程课时的安排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于某门学科的学习程度,也影响着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所开始课程没有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和紧贴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课程内容也没能紧密联系岗位实际和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应用性和实践性,和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三、职业院校基础课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的构建
(一)针对职业院校老师要革新教学观念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深化实验课教学改革,其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老师首先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转型的正确认识,充分认清教育转型对人才培养、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适应转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任职教育要着眼于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學全过程中,遵循创新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途径,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针对职业院校要优化和增加实验教学项目与内容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要求,紧扣职业岗位任职的需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这个原则展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学生”。由此可见,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之重要。为此,着眼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围绕“必须、够用”,架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大力优化教学内容。紧盯学生专业和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精炼教学内容,“化整为零”,科学架构以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管用、顶用。
(三)针对职业院校要改进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摆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以主动方式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3.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实验教学模式
一、职业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职业院校必须倾向于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改变实验教学模式要理论内容实践化,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岗位任职能力是指专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他们的岗位任职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等。实验教学作为学生进校后遇到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实验经历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岗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必需的、对学生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对岗位合格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当前职业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多并非出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或学习兴趣,他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家庭条件不好而迫于无奈来到学校,因此他们普遍缺乏职业热情,所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显然他们的学习内动力不足。
(二)职业院校实验课程实施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其理论课时在总课时的占比高达70%,实验课时只占30%。学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充分满足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能够明显的看到,这些学生虽然对理论课普遍没有兴趣,但是他们对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动手实践操作的实训课却乐此不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三)职业院校实验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不合理。一些课程课时的安排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于某门学科的学习程度,也影响着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所开始课程没有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和紧贴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课程内容也没能紧密联系岗位实际和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应用性和实践性,和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三、职业院校基础课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的构建
(一)针对职业院校老师要革新教学观念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深化实验课教学改革,其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老师首先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转型的正确认识,充分认清教育转型对人才培养、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适应转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任职教育要着眼于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學全过程中,遵循创新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途径,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针对职业院校要优化和增加实验教学项目与内容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要求,紧扣职业岗位任职的需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这个原则展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学生”。由此可见,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之重要。为此,着眼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围绕“必须、够用”,架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大力优化教学内容。紧盯学生专业和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精炼教学内容,“化整为零”,科学架构以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管用、顶用。
(三)针对职业院校要改进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摆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以主动方式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3.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