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建平县推进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课堂改革;语文主题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合作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县中小学先后启动了“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语文主题学习”等项目,优化教学全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推进课堂转型与变革。但是,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只是充当教学环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散漫懒惰,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在大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下,针对语文课堂的状况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立足学段特点、学科本质和课堂学习现状,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要素为切入口,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让“教”服务于“学”。例如精讲《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主题阅读精读选文《万岁,母校》以及《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1.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这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中师生告别的场面,学习作者间接抒情(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插叙的作用。2.批注体会课文抒发的真挚的师生情,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两篇选文。
在目标的引领下孩子轻声读文,想象两年来老师对学生关爱、照顾的场景,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体会到的情感及发现的写法,先在小组交流讨论,然后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中学生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出师生间深深的留恋与不舍。紧接着主题阅读选文中设计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还是恋恋不舍的分别了,但这份浓浓的师生情谊却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就像阅读材料中的作者一样。”出示阅读填空:作者回忆师生间相处的情景,触动你心弦的句段是( ),描写方法有( ),直接(间接)表达了( )。一系列的导,都是引学生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将一条课堂上无形的红丝拉直,孩子顺着这条丝兴致勃勃的读、批、想、谈,将那看着繁琐,老师讲起来就一两节课的课文轻松学会了,学懂了,也学透了,最主要的是文章的写作方法会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了。总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变抽象宽泛、模糊一统的教学目标,在精准解读课标前提下、切合学生实际的具体细化真实通俗的学习目标。老师更关注学情研究,变“目中无生”的课堂,转变为学情研究学习起点和学习切入点为基础的“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的课堂。
二、精选阅读学习内容的课堂
将“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根据学生不同学情、提供不同层次、可自主选择的主题精读学习内容。将“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只是充当教学环节”的课堂,改变为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丰富多样的课堂。四年级回归主题的诗歌教学中,整堂课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两首诗歌。“诗歌中那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弦,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觉得改怎样去读?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以后的体会。”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交流理解读,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理解诗歌,最后用诵读,来表达儿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期盼回归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没有了满堂灌,也省去了老师的满堂问,课堂上老师似旁观者,又似倾听者。主题阅读精读选文《七子之歌》其他五首,散文诗《母亲,我是钓鱼岛》等多篇文章,引导学生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深情朗读。
三、规则、习惯成自然的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想学’到‘学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这就是语文课堂上有必要形成的规则和习惯,三年级“观察与发现”主题学习的通读课,我和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修改中,规范了这样的课堂模式:1.自主学:听读或自读课文,画生字、生词、多音字等,标自然段序号,想想文章的主要內容,根据课题、内容质疑。2.合作学:借助拼音交流记忆文章的生字,同桌互听互改,加深印象,交流朗读理解课文及文章内容,借助重点词语说话。3.精彩读:学习理解的生字词放回到课文,选择喜欢的句段展示朗读。4.指导写:针对疑难字词相互提醒纠错并认真书写,课堂上规范10分钟书写时间。
准确把握学生习惯,循着“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习惯、规则,只要是这样的课堂老师不来他们都可以自己学习,并且学会。他们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合作与问题解决,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学生人人成为课堂的创造者,让课堂成为学习成长的共同体。
【关键词】课堂改革;语文主题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合作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县中小学先后启动了“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语文主题学习”等项目,优化教学全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推进课堂转型与变革。但是,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只是充当教学环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散漫懒惰,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在大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下,针对语文课堂的状况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立足学段特点、学科本质和课堂学习现状,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要素为切入口,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让“教”服务于“学”。例如精讲《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主题阅读精读选文《万岁,母校》以及《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1.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这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中师生告别的场面,学习作者间接抒情(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插叙的作用。2.批注体会课文抒发的真挚的师生情,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两篇选文。
在目标的引领下孩子轻声读文,想象两年来老师对学生关爱、照顾的场景,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体会到的情感及发现的写法,先在小组交流讨论,然后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中学生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出师生间深深的留恋与不舍。紧接着主题阅读选文中设计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还是恋恋不舍的分别了,但这份浓浓的师生情谊却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就像阅读材料中的作者一样。”出示阅读填空:作者回忆师生间相处的情景,触动你心弦的句段是( ),描写方法有( ),直接(间接)表达了( )。一系列的导,都是引学生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将一条课堂上无形的红丝拉直,孩子顺着这条丝兴致勃勃的读、批、想、谈,将那看着繁琐,老师讲起来就一两节课的课文轻松学会了,学懂了,也学透了,最主要的是文章的写作方法会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了。总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变抽象宽泛、模糊一统的教学目标,在精准解读课标前提下、切合学生实际的具体细化真实通俗的学习目标。老师更关注学情研究,变“目中无生”的课堂,转变为学情研究学习起点和学习切入点为基础的“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的课堂。
二、精选阅读学习内容的课堂
将“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根据学生不同学情、提供不同层次、可自主选择的主题精读学习内容。将“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只是充当教学环节”的课堂,改变为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丰富多样的课堂。四年级回归主题的诗歌教学中,整堂课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两首诗歌。“诗歌中那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弦,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觉得改怎样去读?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以后的体会。”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交流理解读,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理解诗歌,最后用诵读,来表达儿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期盼回归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没有了满堂灌,也省去了老师的满堂问,课堂上老师似旁观者,又似倾听者。主题阅读精读选文《七子之歌》其他五首,散文诗《母亲,我是钓鱼岛》等多篇文章,引导学生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深情朗读。
三、规则、习惯成自然的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想学’到‘学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这就是语文课堂上有必要形成的规则和习惯,三年级“观察与发现”主题学习的通读课,我和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修改中,规范了这样的课堂模式:1.自主学:听读或自读课文,画生字、生词、多音字等,标自然段序号,想想文章的主要內容,根据课题、内容质疑。2.合作学:借助拼音交流记忆文章的生字,同桌互听互改,加深印象,交流朗读理解课文及文章内容,借助重点词语说话。3.精彩读:学习理解的生字词放回到课文,选择喜欢的句段展示朗读。4.指导写:针对疑难字词相互提醒纠错并认真书写,课堂上规范10分钟书写时间。
准确把握学生习惯,循着“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习惯、规则,只要是这样的课堂老师不来他们都可以自己学习,并且学会。他们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合作与问题解决,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学生人人成为课堂的创造者,让课堂成为学习成长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