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NBNBN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现实中,我们常听到领导在工作会议上一再叮嘱:夜自修如果发现看“闲书”的一定要没收,我们常听到家长向班主任抱怨:我家孩子整天就喜欢看“闲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这可怎么办呢?基于此种状况下的阅读“成效”便是09年23分的现代文阅读省均分只有8.3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有偏差、语言概括能力很差、组织语言的表述能力较差。本文欲就这一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我”本无罪——阅读的意义
  几乎每一个老师都知道,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性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此,我想就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最关心的高考来谈谈阅读的“实用”意义。
  1.课外阅读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对课内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延伸,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智力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而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记忆增强了,智力也就发展了。
  而一个人在认真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思考、想象、判断、推理,既要理解词义、领悟语句的含义,又要细致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真地思索作者的观点立场,还要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或现实生活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比较。阅读中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阅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2.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干国祥老师认为“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姜广平,干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30):16]阅读是汲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活水”自然涌出,久而久之“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他人的字词句篇、思想感情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写起文章来也就能像史湘云一样锦心绣口。
  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教育家于漪认为:“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会相互沟通、融会渗透,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在反映出来。”[ 于漪.苦战能过关[N].光明日报,1978,11(7)]他还认为,多读好文章,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这对文章的立意大有教益。而张鸿苓说:“阅读对写作来说,是吸收、积累和借鉴,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转化为写作能力。”[ 张鸿苓.语文教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24]
  学生长期、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文体、不同立意的作品,自然会接触到许多种谋篇布局的方法,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这使他们写作时有多种可供参考的模式,然后通过自身的尝试和不断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事”出有因——存在的问题
  既然阅读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校领导、家长还要对它下达“禁令”呢?因为当前的课外阅读的确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
  1.读什么?
  2007年5月9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份针对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最受学生喜欢的书依次是科技科幻类读物、漫画、卡通读物。看看我们自己的学生,看的无非是些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网络电脑游戏、写当代影视歌星、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幽默、卡通画册……几乎不见严肃读物的身影,带有浓厚的消遣休闲娱乐成分。汉代史学家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长期阅读这些低层次的书会玷污学生的精神、残害他们的灵魂。
  即使阅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有不少学生会选择看简缩版、影视版或连环画,极少有学生会抱着大部头的原著仔细研读。这种重图轻文的阅读倾向,会影响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文字阅读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的下降。
  2.怎么读?
  苏轼曾在书中写到:“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认为读书要“有疑”,但据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吃零食、看电视,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持放弃的态度,直接跳过去,不知道也不愿意、更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很少有学生会做些必要的摘抄或圈点。
  注重情节、走马观花的阅读无法使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去品味作者的语言、分析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囫囵吞枣的读,也很难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问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益、获得了哪些知识,往往是一问三不知,脑子里模糊一片。要他们复述看过的书中的一个情节或分析一个人物,他们便支支吾吾、茫然无知,更不要说作文时能用上其中的一些优美语句、精巧构思或经典事例。
  三、双管齐下——应对的策略
  1.学校、家长——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的实效,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二法门。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便有了足够的热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
  学校应利用学生大会、家长会的机会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室、走廊、楼梯转角、宣传栏等场所张贴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图书馆应多购置适于学生阅读的书籍;在校园艺术节的时候可安排学生朗诵名篇名段、排演经典的话剧。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励他们更好地热爱书籍,让他们愉快地读、津津有味地读,尽情体味阅读的乐趣。   而家长们,不管学历如何、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应在“开卷有益”的大前提下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平时,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关掉电视、捧起书本,即使是看看报纸也会给孩子一种阅读的暗示;饭桌上的话题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也可以谈谈各自读书的心得体会,逐渐在家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阅读氛围。
  2.语文老师——合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我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其中需包括三段优美词句、一个典型事例、一点赏析感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别小看了这摘抄的功夫,它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而需要思维的参与。为何只抄这一段而不抄那一段,说明学生已对他读过的文本进行了信息的筛选,他摘抄的是他认为有效、有价值的信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就具备了辨别文章、文字好坏的能力。而写读书心得体会则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所看内容,将看过的材料、道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拨出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并让出了三尺讲台,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课后的阅读情况。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朗读一段认为有价值推荐给同学看的文字,并作简要的评析,其他同学可自主发言,最后,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作适当的评析。具体的选材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内外的热点话题、名家散文……为了能引起同学对其所读内容的关注和共鸣,很多学生都订阅了不少有益的读物,如:《语文报》《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读书》《杂文报》《扬子晚报》等,他们留心生活、润色词句、做着精心的准备。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飞扬的灵性常常令我惊叹不已!此项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激发了竞争意识,学生的积淀在不知不觉中丰厚起来。
  也许我太过于功利,但我想:只有正视“惨淡”的现实并对症下药,才能切切实实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些不相悖逆的东西,为教学的有效性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王思勇.读应该是为了写[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
  [2]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
  [4] 姜广平,干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30)
  [5] 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陈尚达.课外阅读:不该被遗忘的角落[J].中学语文教学.2006(4)
其他文献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
期刊
这个班级我已经带了一年了,大部分学生的各种习惯以及班干部管理的基本能力已逐渐形成。因此这学期除了继续开展一些活动外,我把重心转移到了“问题学生”及班级“弱势群体”上。  一、用心关爱问题学生  提起这些问题学生,每个老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学生,往往是不守纪律,言行不美、品德欠佳,或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开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面对更多的新挑战。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职业发展呢?笔者以为:  一、要练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不能用方言,不能夹杂土话,不能带口头语,要像磁铁一样具
期刊
[摘 要] 农村普高学习困难学生面临更多心理困境,他们的成长比其他学段、比城市学生有着更多的困惑,研究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分析其学业困难的形成原因,探寻他们走出学业困境的心理疏导模式,有利于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差生”的称号,阳光自信,健康成长。  [关键字] 学困生 生态 心理疏导  学困生的弱势生态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高校园里有着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早起晚睡,一样听课作业,一样应对
期刊
由于本班特殊学生较多,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因此,班级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一直停滞不前。如何唤起全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呢?这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布置,营造氛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大家耳熟能详。而其中后两句诗则常常被用来比喻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的试题体现了开卷考试的要求,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但同时其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多,它灵活性大、综合性强、答案也日益多元化,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这两年,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情境设置更丰富多彩了,设问方式也更灵活多变了,命题也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和情感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也逐渐适应开卷考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
期刊
合作学习不仅是新一轮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以改善教学中人际关系为突破口,以开发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为重点,通过营造多边互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随着新课程及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过程
期刊
【案例】学生袁某作业总是拖拉。一次,她的回家作业又没写完就交上来了,我怒不可遏,严厉地教训了她一通。看她低下了头,心想应该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吧!但是,仅几天故事又重演了,她对我的苦心教诲竟充耳不闻!课后,我找了与袁某走得比较近的同学,了解到她平时爱看动画片、玩电脑,所以就没有时间做作业了。第二天,我又联系了她的妈妈,了解到她父母平时都很忙,根本没空管孩子,而爷爷、奶奶又非常宠她。袁某缺的是家人的督
期刊
[摘 要] 表扬是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老师开展工作常用的基本方法。表扬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的赞扬。不同的学生对表扬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方法。表扬进步比表扬优秀更重要,当众表扬比单独表扬更胜一筹,通过家长转达表扬比教师直接表扬效果好。教师的表扬必须注意艺术性:表扬重行动而非品性,表扬要把握时机,掌握尺度,注意分寸。  [关键
期刊
[摘 要]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及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可以从体验文本所蕴涵的深切情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商榷之处,探究文本之间的链接解读,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主题四个方面,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法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