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然”的思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等自然规律来进行。
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有许多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大量存在,影响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违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
我国的学生小学累,初中苦,高中拼,大学玩。这是一种典型的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现象。而家长由于盲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早早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就给孩子强加了过重的学习负担。许多老师和学校放弃了教育科学指导下的教育行为,盲目地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许多办学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开设名目繁多的奥赛班,使孩子学习的内容难度远远高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远远超出孩子幼小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负担,这严重违反了“教法自然”的原则。故而,许多学生在上初中或者高中时,会出现强烈的厌学心理或者学习考试恐惧症,这样的学生早早就被中考、高考淘汰。有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后,自然进入到玩的状态。如果大学管理再不严格,许多学生就在身强力壮、智力水平最高的大学时代玩了四年。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培养出人才吗?正确的教育、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应该是:小学在快乐中学习,初中在兴趣中学习,高中和大学在为进一步深造与理想的人生事业而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四有”人才和创新人才。西方的教育正是这样,孩子越小,学习压力越少,到高中和大学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拼命学习,否则,许多大学生都难以毕业。国外的大学是宽进严出,而我国的教育却恰恰相反,许多大学是严进宽出。
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从基础教育看,存在不遵守教法自然、人为对学生成长进行过多干预的现象。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盲目攀比,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盲目攀比,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忙于攀比。早早比孩子的分数,比孩子参加了多少奥赛班,比孩子是否上名校,比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等。在这种攀比的氛围影响下,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中增加了过多过早的激烈竞争,这就形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负面环境。激烈竞争下的孩子,过早地心神疲惫,在竞争中落后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自尊心,心理上埋下了失败的阴影,这种教育严重超出了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心理摧残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少年班为培养创新人才而成立,但最终又终止。这一试点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让少年过早地失去童年,接受成人化的教育和过重的学业负担所致!
事实上,孩子的成熟时间有差别,有的孩子成熟早,有的孩子成熟晚,早成熟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成大才,晚成熟的孩子不一定不能成才,不少人往往大器晚成。这种早期的攀比与过多的评比对孩子的发展打击很大。
今天的孩子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而是在过多的负面影响中生活。如果孩子每天都有过得不愉快或者活得不容易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孩子少年老成,早早失去童心。而童年没有童趣,孩子也就没有了灵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逐渐丧失。
以应试为目的导致创新人才匮乏
再对比一下我国现在的人才培养现状和民国时期人才辈出的现象。民国时期培养的学生中,最后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而那时的教育条件远不如现在,那时上学的学生人数比现在少很多,按同比例计算,现在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大师级人才。然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培养的杰出的大师级人物寥若晨星,与民国时期大师级人物群星璀璨形成强烈对比。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化,已经失去教育的本来含义,没有完全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去做,没有完全按照“教法自然”的法则进行,这才导致有“钱学森之问”。
现在的教育,说到底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不管国家对素质教育怎样要求,家长、老师、学生以及学校,都把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甚至出现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最重要的是培养应试能力,没有瞄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去培养。这就使教育走向了歧途,使教育完全走上了违背“教法自然”的道路。按照“教法自然”的法则,学校的教育应该瞄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应试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副产品,绝对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对比民国时期,当时每个家庭只供能学习、爱学习的孩子上大学,孩子不能学或者不爱学习时,家长就让其学一门手艺或者技能,而绝对不会强求孩子上大学。学校的升学压力也不大,这就保证了学校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才能,绝对不搞应试教育的比赛,这就比较合理地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培养学生。这是民国时期能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反观现在,各家一个独生子女,家家都想把孩子“逼上”大学,所以应试教育越来越泛滥,这就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道法自然”或“教法自然”的观点看,孩子想要成才,应该在一个自然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首先在于自己,而不是在于揠苗助长。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给孩子以发展方向上的引领,学习困难时的帮助,学习生活上的物质保证,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指引,学习内动力上的激励。这种指导和引领应该符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自然地释放出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这样,人才就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人才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人为地“培养”和加工出来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好的果实是庄稼自身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成的,绝对不是农夫加工出来的;而好的农夫的作用则是,在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杂草长起来时锄草,生虫时灭虫等,能恰到好处地做好这些,就是一位优秀的农夫。其实,教师的作用与优秀的农夫的作用基本相同,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一定意义上的必要帮助,绝对不能强加负面影响,“好心”地做影响孩子成长的事。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做题训练是必要的,一定的应试技巧的掌握也是需要的。但是,过重的应试训练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众所周知,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是一种检测手段,绝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像为了测试人的智商而用测试量表进行测量一样,本应该在一个人的自然状态下测量,如果老师和学生家长让其反复背诵各种智商测试量表,结果使一个智商值为100的、智商平常的学生测试到140的智商值,那么,这能说明这个孩子通过背量表变成了高智商的神童了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过多的应试训练和题海战术如同背智商测试量表一样,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也是对国家与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许多通过过多的应试训练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毕业以后不胜任工作,也就不奇怪了。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从1977年至2006年的三十年里,没有发现一个全国各省状元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成为杰出人才,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吗?这能说明现如今的应试教育科学吗?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违背了“教法自然”的规律而导致的。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过多的做题训练等于培养工匠,熟练工匠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训练的,而创新人才绝对不是在枯燥无味的反复训练中培养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掌握了课本的基本内容后,要让孩子博览群书,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发展个人特长,或者进行小型科学探究活动。在阅读和社会活动中,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散思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想象力、形成了批判的思想和发现问题的眼光。这才会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道路,也是完全符合“道法自然”思想的正确教育方法。
革新教学方式,走向“教法自然”
学生大量的死记硬背,老师大量的知识灌输,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知识是学生习得的,而不完全是由老师教会的。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外界强行注入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实验、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所以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因材施教”,应该让学生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教师的作用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课堂进度控制和学习内容的升华,规律总结的引领。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按照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教学内容和难度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时,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好。学生先学,教师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确定教师“导”的内容。这能使教师更清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这样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那种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满堂灌输、“一讲到底”的教学,既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即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又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教师只顾自己讲,或者只针对班上一部分接受力快的学生讲,而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所以说,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是违背“教法自然”法则的。
基于上述原因,西安高新第三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四步12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导、以学定教、适时升华、当堂训练”。其中“四步”是:自主学习、引领探究、训练检测、总结升华。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根据“元认知理论”,推出了“八大学习环节”管理。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以“四育并重,全面发展”为办学思想,指导、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四育”是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书香教育、科学教育。以感恩教育育人之德,以养成教育育人之行,以书香教育育人之魂,以科学教育完善人生,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有很大的提升,使学生的德商、智商、情商均有极大的发展,这就是学校以“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以及教研工作中的应用,这种应用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表现就是“教法自然”。
也许有家长要问:以“道法自然”的思想教育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做?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吗?
“道法自然”的思想,主要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其规律,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能乱为。有所为是指: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保证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给予孩子正直善良的道德引领,积极向上的思想熏陶,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学习困惑的解答,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励等。除此之外,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任何过重的学习负担,过早过多的攀比与竞争,过多的应试训练、题海战术,以及一切功利性的教育行为,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胡乱作为,这样的胡乱作为绝对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而恰恰是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对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更值得一切与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的人们深思。
扼制应试教育,回归“教法自然”
影响教育回归本真,走向“教法自然”法则的元凶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一直顺行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高中的录取方式以及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制度。所以,要扼制应试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大学教育应该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使那些只靠应试教育考高分,但无实际能力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对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发肄业证,同时将其分流到职业大学或低一级的学院、学校学习技能。大学一定要严把此关,在开始实施时也可以给出一定的比例。
第二,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对各个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预选,预选的比例下发到各个学校。开始时学校比例根据上年高考成绩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逐年缩小,三年以后,各校的预选比例都一样。这样一来,各校都不会追求升学率。因为预选学生的比例固定,各个中学都可以安心、专心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业质量评价,不去搞应试教育了。笔者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致包括:
一是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研究方法。
二是综合能力。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三是价值体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凡预选上的学生,由招办统一组织高考,高考的成绩与各高中无关。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均由教育行家或专家担任,对学校校长完全落实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专业化管理、校长逐级晋升制度,加强对校长的考核,彻底打破教育行政化、教育功利化的禁锢,真正实现教育家办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教法自然”的思想办教育。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有许多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大量存在,影响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违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
我国的学生小学累,初中苦,高中拼,大学玩。这是一种典型的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现象。而家长由于盲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早早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就给孩子强加了过重的学习负担。许多老师和学校放弃了教育科学指导下的教育行为,盲目地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许多办学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开设名目繁多的奥赛班,使孩子学习的内容难度远远高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远远超出孩子幼小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负担,这严重违反了“教法自然”的原则。故而,许多学生在上初中或者高中时,会出现强烈的厌学心理或者学习考试恐惧症,这样的学生早早就被中考、高考淘汰。有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后,自然进入到玩的状态。如果大学管理再不严格,许多学生就在身强力壮、智力水平最高的大学时代玩了四年。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培养出人才吗?正确的教育、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应该是:小学在快乐中学习,初中在兴趣中学习,高中和大学在为进一步深造与理想的人生事业而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四有”人才和创新人才。西方的教育正是这样,孩子越小,学习压力越少,到高中和大学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拼命学习,否则,许多大学生都难以毕业。国外的大学是宽进严出,而我国的教育却恰恰相反,许多大学是严进宽出。
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从基础教育看,存在不遵守教法自然、人为对学生成长进行过多干预的现象。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盲目攀比,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盲目攀比,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忙于攀比。早早比孩子的分数,比孩子参加了多少奥赛班,比孩子是否上名校,比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等。在这种攀比的氛围影响下,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中增加了过多过早的激烈竞争,这就形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负面环境。激烈竞争下的孩子,过早地心神疲惫,在竞争中落后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自尊心,心理上埋下了失败的阴影,这种教育严重超出了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心理摧残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少年班为培养创新人才而成立,但最终又终止。这一试点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让少年过早地失去童年,接受成人化的教育和过重的学业负担所致!
事实上,孩子的成熟时间有差别,有的孩子成熟早,有的孩子成熟晚,早成熟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成大才,晚成熟的孩子不一定不能成才,不少人往往大器晚成。这种早期的攀比与过多的评比对孩子的发展打击很大。
今天的孩子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而是在过多的负面影响中生活。如果孩子每天都有过得不愉快或者活得不容易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孩子少年老成,早早失去童心。而童年没有童趣,孩子也就没有了灵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逐渐丧失。
以应试为目的导致创新人才匮乏
再对比一下我国现在的人才培养现状和民国时期人才辈出的现象。民国时期培养的学生中,最后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而那时的教育条件远不如现在,那时上学的学生人数比现在少很多,按同比例计算,现在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大师级人才。然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培养的杰出的大师级人物寥若晨星,与民国时期大师级人物群星璀璨形成强烈对比。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化,已经失去教育的本来含义,没有完全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去做,没有完全按照“教法自然”的法则进行,这才导致有“钱学森之问”。
现在的教育,说到底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不管国家对素质教育怎样要求,家长、老师、学生以及学校,都把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甚至出现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最重要的是培养应试能力,没有瞄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去培养。这就使教育走向了歧途,使教育完全走上了违背“教法自然”的道路。按照“教法自然”的法则,学校的教育应该瞄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应试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副产品,绝对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对比民国时期,当时每个家庭只供能学习、爱学习的孩子上大学,孩子不能学或者不爱学习时,家长就让其学一门手艺或者技能,而绝对不会强求孩子上大学。学校的升学压力也不大,这就保证了学校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才能,绝对不搞应试教育的比赛,这就比较合理地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培养学生。这是民国时期能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反观现在,各家一个独生子女,家家都想把孩子“逼上”大学,所以应试教育越来越泛滥,这就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道法自然”或“教法自然”的观点看,孩子想要成才,应该在一个自然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首先在于自己,而不是在于揠苗助长。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给孩子以发展方向上的引领,学习困难时的帮助,学习生活上的物质保证,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指引,学习内动力上的激励。这种指导和引领应该符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自然地释放出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这样,人才就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人才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人为地“培养”和加工出来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好的果实是庄稼自身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成的,绝对不是农夫加工出来的;而好的农夫的作用则是,在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杂草长起来时锄草,生虫时灭虫等,能恰到好处地做好这些,就是一位优秀的农夫。其实,教师的作用与优秀的农夫的作用基本相同,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一定意义上的必要帮助,绝对不能强加负面影响,“好心”地做影响孩子成长的事。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做题训练是必要的,一定的应试技巧的掌握也是需要的。但是,过重的应试训练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众所周知,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是一种检测手段,绝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像为了测试人的智商而用测试量表进行测量一样,本应该在一个人的自然状态下测量,如果老师和学生家长让其反复背诵各种智商测试量表,结果使一个智商值为100的、智商平常的学生测试到140的智商值,那么,这能说明这个孩子通过背量表变成了高智商的神童了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过多的应试训练和题海战术如同背智商测试量表一样,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也是对国家与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许多通过过多的应试训练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毕业以后不胜任工作,也就不奇怪了。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从1977年至2006年的三十年里,没有发现一个全国各省状元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成为杰出人才,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吗?这能说明现如今的应试教育科学吗?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违背了“教法自然”的规律而导致的。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过多的做题训练等于培养工匠,熟练工匠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训练的,而创新人才绝对不是在枯燥无味的反复训练中培养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掌握了课本的基本内容后,要让孩子博览群书,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发展个人特长,或者进行小型科学探究活动。在阅读和社会活动中,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散思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想象力、形成了批判的思想和发现问题的眼光。这才会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道路,也是完全符合“道法自然”思想的正确教育方法。
革新教学方式,走向“教法自然”
学生大量的死记硬背,老师大量的知识灌输,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知识是学生习得的,而不完全是由老师教会的。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外界强行注入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实验、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所以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因材施教”,应该让学生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教师的作用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课堂进度控制和学习内容的升华,规律总结的引领。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按照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教学内容和难度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时,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好。学生先学,教师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确定教师“导”的内容。这能使教师更清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这样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那种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满堂灌输、“一讲到底”的教学,既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即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又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教师只顾自己讲,或者只针对班上一部分接受力快的学生讲,而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所以说,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是违背“教法自然”法则的。
基于上述原因,西安高新第三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四步12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导、以学定教、适时升华、当堂训练”。其中“四步”是:自主学习、引领探究、训练检测、总结升华。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根据“元认知理论”,推出了“八大学习环节”管理。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以“四育并重,全面发展”为办学思想,指导、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四育”是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书香教育、科学教育。以感恩教育育人之德,以养成教育育人之行,以书香教育育人之魂,以科学教育完善人生,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有很大的提升,使学生的德商、智商、情商均有极大的发展,这就是学校以“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以及教研工作中的应用,这种应用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表现就是“教法自然”。
也许有家长要问:以“道法自然”的思想教育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做?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吗?
“道法自然”的思想,主要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其规律,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能乱为。有所为是指: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保证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给予孩子正直善良的道德引领,积极向上的思想熏陶,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学习困惑的解答,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励等。除此之外,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任何过重的学习负担,过早过多的攀比与竞争,过多的应试训练、题海战术,以及一切功利性的教育行为,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胡乱作为,这样的胡乱作为绝对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而恰恰是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对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更值得一切与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的人们深思。
扼制应试教育,回归“教法自然”
影响教育回归本真,走向“教法自然”法则的元凶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一直顺行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高中的录取方式以及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制度。所以,要扼制应试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大学教育应该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使那些只靠应试教育考高分,但无实际能力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对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发肄业证,同时将其分流到职业大学或低一级的学院、学校学习技能。大学一定要严把此关,在开始实施时也可以给出一定的比例。
第二,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对各个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预选,预选的比例下发到各个学校。开始时学校比例根据上年高考成绩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逐年缩小,三年以后,各校的预选比例都一样。这样一来,各校都不会追求升学率。因为预选学生的比例固定,各个中学都可以安心、专心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业质量评价,不去搞应试教育了。笔者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致包括:
一是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研究方法。
二是综合能力。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三是价值体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凡预选上的学生,由招办统一组织高考,高考的成绩与各高中无关。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均由教育行家或专家担任,对学校校长完全落实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专业化管理、校长逐级晋升制度,加强对校长的考核,彻底打破教育行政化、教育功利化的禁锢,真正实现教育家办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教法自然”的思想办教育。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