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黄河中下游,素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有长达3000多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4个。河南文化底蕴厚重,历史遗存众多,拥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等名胜古迹享誉海内外。河南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居全国首位,每年向省外输出原粮和粮食制成品200多亿斤,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和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发达,涌现出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等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依托资源优势,河南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大型客车、彩色玻璃壳、平板玻璃,速冻食品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河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令人刮目相看。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一是去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彻底改变了县乡财政困难局面;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8%下降到33%。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比如巩义市,去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县域经济戚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河南省的县(市)经济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l促农业。巩义市原为巩县,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祝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去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强,连续九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去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大力实施“三抓两加快”的战略(抓投入主体招商引资、抓投入载体园区建设、抓扶持服务优化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形成了“一个中心(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大板块(临空港经济板块、临郑州经济板块、临煤化工经济板块)、六个园区”,目前6个园区共有企业835家,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3%、54%。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据市领导介绍: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按照“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联动”发展思路,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去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几近2/3;财政收入3.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2元,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2007年河南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5427.16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1.1%: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超300亿元的企业5家;食品工业增加值720亿元。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成绩骄人,其经验更是难能可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据悉这是李克强同志任省委书记时确定的)。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太,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 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永城、项城、固始、邓州、中牟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T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五是改进建没用地管理。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
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新郑、偃师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1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园地制宜、分类指导
省委、省政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等特点,统筹规划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中原城市群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技文亿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豫北的安阳、鹤壁、濮阳3市,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豫西的三门峡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黄金业、铝工业和林果业基地;豫西南的南阳市,建成纺织、中药生产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4市,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猪、牛羊、油料生产加工及劳务培训输出基地。按照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加大对县(市)分类指导力度。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2006年全省县城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省政府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今年4月初召开的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从明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6年起,每年省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人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去年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去年粮食总产量600亿斤,新增粮食产量占全省新增量的84.9%。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全国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大了对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和伏牛山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投入,涌现出登封、修武等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市)。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好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两年多来,河南省共对26名在县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勤恳工作并做出较大成绩的干部给予了提拔,在全省上下产生巨大反响。漯河市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于1998年担任舞阳县县长,几年后升任书记。在他任党政正职的9年时间里,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8年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7亿元。杨国志同志曾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刨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更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作用。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令人刮目相看。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一是去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彻底改变了县乡财政困难局面;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8%下降到33%。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比如巩义市,去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县域经济戚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河南省的县(市)经济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l促农业。巩义市原为巩县,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祝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去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强,连续九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去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大力实施“三抓两加快”的战略(抓投入主体招商引资、抓投入载体园区建设、抓扶持服务优化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形成了“一个中心(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大板块(临空港经济板块、临郑州经济板块、临煤化工经济板块)、六个园区”,目前6个园区共有企业835家,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3%、54%。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据市领导介绍: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按照“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联动”发展思路,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去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几近2/3;财政收入3.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2元,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2007年河南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5427.16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1.1%: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超300亿元的企业5家;食品工业增加值720亿元。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成绩骄人,其经验更是难能可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据悉这是李克强同志任省委书记时确定的)。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太,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 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永城、项城、固始、邓州、中牟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T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五是改进建没用地管理。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
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新郑、偃师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1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园地制宜、分类指导
省委、省政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等特点,统筹规划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中原城市群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技文亿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豫北的安阳、鹤壁、濮阳3市,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豫西的三门峡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黄金业、铝工业和林果业基地;豫西南的南阳市,建成纺织、中药生产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4市,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猪、牛羊、油料生产加工及劳务培训输出基地。按照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加大对县(市)分类指导力度。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2006年全省县城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省政府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今年4月初召开的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从明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6年起,每年省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人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去年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去年粮食总产量600亿斤,新增粮食产量占全省新增量的84.9%。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全国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大了对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和伏牛山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投入,涌现出登封、修武等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市)。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好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两年多来,河南省共对26名在县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勤恳工作并做出较大成绩的干部给予了提拔,在全省上下产生巨大反响。漯河市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于1998年担任舞阳县县长,几年后升任书记。在他任党政正职的9年时间里,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8年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7亿元。杨国志同志曾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刨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更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