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内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在大学期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三观”关系到国家走向,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利于青年个体成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起着关键作用。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华夏儿女骨子里流淌的共同精神印记与民族图腾。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主题,但本质却从来没有变异,都饱含着华夏儿女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丰富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便是重要构成,可以说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历史上就有很多我们熟知的爱国志士和可歌可泣的故事,爱国主义从最初的对故土的热爱到忠君爱国,再到为天下苍生而非忠于君王个人,再到中央集权阶段与维护统一、对抗分裂紧密相连。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亡国亡种的危险,爱国主义掀起了一次新的高潮。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被具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既与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这种精神自古就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
2.能为华夏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归宿
如前述所言,当前爱国主义的新指向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内涵能够为华夏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归宿,有助于我们统一共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
3.能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精神养分
大学是青年“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爱国主义精神是否牢牢扎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功立业的热情与信念。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精神养分。
二、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要性需进一步凸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嘴上都说重要,落实放在一旁”。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无法及时有效开展考核,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更多靠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甚至日常教育中的“不自觉”效果。在一线的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规划不够,抓手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2.成效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不够、不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融不进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特征研究不够,说教式、灌输式教育仍然广泛存在,教师用平实、接地气的语言,把爱国主义讲清楚、讲透彻的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有共鸣。
3.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发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在网络中出现的“低级红”“高级黑”隐蔽性极强,教育工作者的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应采取的对策
1.运用好课堂主阵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应该把爱国主义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去。要改进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把以教为中心切实转化为以学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互动,利用好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感知爱国主义的魅力。同时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真正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朋辈作用的发挥,选树优秀典型,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要利用好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自我组织起来,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于无形。
3.要利用好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教育需要抓手,需要找准时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气势恢弘、大度雍容,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有力彰显了国威军威,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广泛激发了各方面力量。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群众游行、广场联欢等重要活动,担任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极大地激发起了他们的爱国热诚。这即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范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认真总结相关经验,以重大节庆等活动为重要契机,团结青年,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国之盛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诚。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华夏儿女骨子里流淌的共同精神印记与民族图腾。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主题,但本质却从来没有变异,都饱含着华夏儿女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丰富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便是重要构成,可以说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历史上就有很多我们熟知的爱国志士和可歌可泣的故事,爱国主义从最初的对故土的热爱到忠君爱国,再到为天下苍生而非忠于君王个人,再到中央集权阶段与维护统一、对抗分裂紧密相连。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亡国亡种的危险,爱国主义掀起了一次新的高潮。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被具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既与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这种精神自古就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
2.能为华夏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归宿
如前述所言,当前爱国主义的新指向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内涵能够为华夏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归宿,有助于我们统一共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
3.能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精神养分
大学是青年“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爱国主义精神是否牢牢扎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功立业的热情与信念。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精神养分。
二、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要性需进一步凸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嘴上都说重要,落实放在一旁”。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无法及时有效开展考核,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更多靠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甚至日常教育中的“不自觉”效果。在一线的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规划不够,抓手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2.成效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不够、不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融不进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特征研究不够,说教式、灌输式教育仍然广泛存在,教师用平实、接地气的语言,把爱国主义讲清楚、讲透彻的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有共鸣。
3.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发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在网络中出现的“低级红”“高级黑”隐蔽性极强,教育工作者的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应采取的对策
1.运用好课堂主阵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应该把爱国主义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去。要改进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把以教为中心切实转化为以学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互动,利用好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感知爱国主义的魅力。同时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真正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朋辈作用的发挥,选树优秀典型,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要利用好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自我组织起来,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于无形。
3.要利用好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教育需要抓手,需要找准时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气势恢弘、大度雍容,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有力彰显了国威军威,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广泛激发了各方面力量。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群众游行、广场联欢等重要活动,担任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极大地激发起了他们的爱国热诚。这即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范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认真总结相关经验,以重大节庆等活动为重要契机,团结青年,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国之盛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