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是对现实形象的抽象概括。学好基本概念能为学生后续理解掌握各种理论技能奠定根基,加强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量化建模的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以公开课“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为例,从备课预习、课题导入、主题教学、小结辅导四个方面试论高数概念课的教学。
关键词:高等数学;技工院校;微分方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1
作者简介:洪丽颖(1982—),女,数学组教研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概率统计、时间序列分析。
一、做好备课预习的充分准备
(1)立足实际备课教学。教材章节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重点、难点一般居于中部、后部的章节。以微分方程一章为例,第1节讲述“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后续第2~5節介绍“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等几类典型的微分方程解法;第6节介绍“微分方程数学建模应用”。全章只有第1节介绍微分方程的概念,承上——一元函数微积分知识,启下——多元函数内容,统领前后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结合内容做出适当改编和设计。比如,第1节教材编排顺序是先给出微分方程定义、阶、n阶形式、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图像等众多概念后再进行例题解析。教师可以设计提前讲述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概念的概括,同时培养他们微分方程建模能力。
(2)科学指导课前预习。教学相长,只有教师做好备课远远不够,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融入课堂,课前教师应指导班级分组进行预习。以微分方程为例,预习指导分为三部分:一是针对性地复习旧知,知道本章节的知识生长点是微分与不定积分;二是教师设置如“微分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微分方程的阶是什么”“如何判断方程通解”“如何求特解”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各组完成分配的学习任务,如“搜集并了解微分方程的起源发展史”“尝试写出n阶微分方程及初值问题的形式”“写出例题中各式蕴含的概念”。
二、采用温故知新的课题导入
传统的概念课一般会在授课伊始就平铺直叙抽象概念,之后辅以练习强化。如此单纯直白的概念罗列,只会让学生在前半节课里就失去兴趣,而后迫于考试的压力机械地应付学习。这样的开端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与最初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事实上,作为承前启后、开启全章的概念课在导入时更应注重针对性地温故知新、设趣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以微分方程为例,承前复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后的导入可设计三部分:①播放微课视频介绍微分方程的起源、创立意义和发展史,铺陈一个工程技术应用背景,激发求知欲,培养数学素养,进行热爱科学的人文教育。②举例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其解是求一两个数值,提问设疑,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往往不是简单求数值,而是求解未知函数方程,如寻求自由落体、火箭飞行轨道等物体运动规律,而微分方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类比得出微分方程的概念内涵:其解是(若干个)未知函数、方程是含有未知函数导数或微分(若干阶)的关系式;并将“已知,y=f(x),求原函数y”这个积分问题转变为微分方程求解,培养学生联系、类比、概括的数学思维。③各组学生代表完成课前任务,当众演讲,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简述微分方程是关于导数微分的关系式,常应用于解决诸如生长率、速度、经济增长率、气体排放等函数变化率问题,其中涉及的“三体问题、摆的运动、弹性理论”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进入新课。
三、落实概念形成的主题教学
本节中笔者采用“实例考察—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类比建模—应用拓展”教学方法,还原数学本质起源。
(1)创设情境考察实例。以微分方程为例,笔者创设情境,设计实例1(几何问题):一平面曲线通过点(1,3),且在该曲线上任一点M(x,y)处的切线的斜率为2x,求此曲线方程;实例2(物理问题):列车在平面线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制动时获得加速度-0.4m/s2,求制动时间内列车行驶的路程函数。学生小组讨论,将实际问题数学量化,建立模型,归纳步骤:①读懂题意;②假设变量及未知函数;③量化已知条件,建立含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模型(含特殊值或初值条件);④由微积分知识求出通解;⑤根据初值条件求出特定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第二阶段教学实施:①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是否理解概念;②各组举例,强化判断,深化理解,如y 2y′-3y=ex,(t2 s)dt sds=0分别为含二阶导数与含一阶微分的方程;③学生指出实例中式子所对应的概念,淡化特殊性,抽象概括出微分方程的确切定义,得出概念列表(见下表),一目了然;④学生完成典型练习,教师指导、概括题型。如验证y=C1x C2ex是微分方程(1-x)y xy-y=0的通解,并求出满足初始条件yx=0=-1及y x=0=1的特解(初等积分法)。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还应数形结合,适当采用寓意说明,例如,解释“通解”与“特解”就是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类比归纳应用迁移。第三阶段教师“趁热打铁”,提问示例,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出更加深刻的结论,培养数学意识,拓展至一个新的高度。如本节中,教师设问“微分方程及其初值问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示范写出一阶与二阶的情况,各组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归纳出n阶的形式,即将一阶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通解y=(x,C)
推广至n阶
通解为y=f(x,C1,C2,…,Cn)。概念形成后,教师设置一道与实例首尾呼应的应用题“建立垂直上抛物体的速度模型”,让学生能使用概念、量化建模,达到真正的内化迁移。各组讨论,提交解答,即得一阶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
(4)模型推广拓展学习。拓展阶段教师可设置活动实践环节,如本节中向班级分发“经典微分方程模型”材料,分组学习并介绍指数模型、人口增长、宇宙膨胀等微分方程模型,拓展学习视野。
四、重视课末小结与教学辅导
概念课末课后应做好全面小结画龙点睛、作业布置重质控量、尊重差异辅导答疑。如本节小结:①核心概念、实例建模、结论归纳、应用题型(对应知识技能目标);②教学实施方法、数学思维方法、职业核心能力(对应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数学素养、学习态度、动机激励(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业布置涵盖基础题、提高题和探索实践题。
参考文献:
[1]滕桂兰,郭洪芝,郑光华,等. 高等数学(下册)(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建华,余任亮.新编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等数学;技工院校;微分方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1
作者简介:洪丽颖(1982—),女,数学组教研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概率统计、时间序列分析。
一、做好备课预习的充分准备
(1)立足实际备课教学。教材章节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重点、难点一般居于中部、后部的章节。以微分方程一章为例,第1节讲述“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后续第2~5節介绍“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等几类典型的微分方程解法;第6节介绍“微分方程数学建模应用”。全章只有第1节介绍微分方程的概念,承上——一元函数微积分知识,启下——多元函数内容,统领前后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结合内容做出适当改编和设计。比如,第1节教材编排顺序是先给出微分方程定义、阶、n阶形式、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图像等众多概念后再进行例题解析。教师可以设计提前讲述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概念的概括,同时培养他们微分方程建模能力。
(2)科学指导课前预习。教学相长,只有教师做好备课远远不够,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融入课堂,课前教师应指导班级分组进行预习。以微分方程为例,预习指导分为三部分:一是针对性地复习旧知,知道本章节的知识生长点是微分与不定积分;二是教师设置如“微分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微分方程的阶是什么”“如何判断方程通解”“如何求特解”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各组完成分配的学习任务,如“搜集并了解微分方程的起源发展史”“尝试写出n阶微分方程及初值问题的形式”“写出例题中各式蕴含的概念”。
二、采用温故知新的课题导入
传统的概念课一般会在授课伊始就平铺直叙抽象概念,之后辅以练习强化。如此单纯直白的概念罗列,只会让学生在前半节课里就失去兴趣,而后迫于考试的压力机械地应付学习。这样的开端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与最初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事实上,作为承前启后、开启全章的概念课在导入时更应注重针对性地温故知新、设趣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以微分方程为例,承前复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后的导入可设计三部分:①播放微课视频介绍微分方程的起源、创立意义和发展史,铺陈一个工程技术应用背景,激发求知欲,培养数学素养,进行热爱科学的人文教育。②举例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其解是求一两个数值,提问设疑,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往往不是简单求数值,而是求解未知函数方程,如寻求自由落体、火箭飞行轨道等物体运动规律,而微分方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类比得出微分方程的概念内涵:其解是(若干个)未知函数、方程是含有未知函数导数或微分(若干阶)的关系式;并将“已知,y=f(x),求原函数y”这个积分问题转变为微分方程求解,培养学生联系、类比、概括的数学思维。③各组学生代表完成课前任务,当众演讲,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简述微分方程是关于导数微分的关系式,常应用于解决诸如生长率、速度、经济增长率、气体排放等函数变化率问题,其中涉及的“三体问题、摆的运动、弹性理论”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进入新课。
三、落实概念形成的主题教学
本节中笔者采用“实例考察—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类比建模—应用拓展”教学方法,还原数学本质起源。
(1)创设情境考察实例。以微分方程为例,笔者创设情境,设计实例1(几何问题):一平面曲线通过点(1,3),且在该曲线上任一点M(x,y)处的切线的斜率为2x,求此曲线方程;实例2(物理问题):列车在平面线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制动时获得加速度-0.4m/s2,求制动时间内列车行驶的路程函数。学生小组讨论,将实际问题数学量化,建立模型,归纳步骤:①读懂题意;②假设变量及未知函数;③量化已知条件,建立含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模型(含特殊值或初值条件);④由微积分知识求出通解;⑤根据初值条件求出特定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第二阶段教学实施:①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是否理解概念;②各组举例,强化判断,深化理解,如y 2y′-3y=ex,(t2 s)dt sds=0分别为含二阶导数与含一阶微分的方程;③学生指出实例中式子所对应的概念,淡化特殊性,抽象概括出微分方程的确切定义,得出概念列表(见下表),一目了然;④学生完成典型练习,教师指导、概括题型。如验证y=C1x C2ex是微分方程(1-x)y xy-y=0的通解,并求出满足初始条件yx=0=-1及y x=0=1的特解(初等积分法)。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还应数形结合,适当采用寓意说明,例如,解释“通解”与“特解”就是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类比归纳应用迁移。第三阶段教师“趁热打铁”,提问示例,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出更加深刻的结论,培养数学意识,拓展至一个新的高度。如本节中,教师设问“微分方程及其初值问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示范写出一阶与二阶的情况,各组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归纳出n阶的形式,即将一阶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通解y=(x,C)
推广至n阶
通解为y=f(x,C1,C2,…,Cn)。概念形成后,教师设置一道与实例首尾呼应的应用题“建立垂直上抛物体的速度模型”,让学生能使用概念、量化建模,达到真正的内化迁移。各组讨论,提交解答,即得一阶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
(4)模型推广拓展学习。拓展阶段教师可设置活动实践环节,如本节中向班级分发“经典微分方程模型”材料,分组学习并介绍指数模型、人口增长、宇宙膨胀等微分方程模型,拓展学习视野。
四、重视课末小结与教学辅导
概念课末课后应做好全面小结画龙点睛、作业布置重质控量、尊重差异辅导答疑。如本节小结:①核心概念、实例建模、结论归纳、应用题型(对应知识技能目标);②教学实施方法、数学思维方法、职业核心能力(对应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数学素养、学习态度、动机激励(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业布置涵盖基础题、提高题和探索实践题。
参考文献:
[1]滕桂兰,郭洪芝,郑光华,等. 高等数学(下册)(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建华,余任亮.新编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