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着一定的差异,未成年人犯罪具备特殊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在防控未成年犯罪,还是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方面,都需要寻求合理、科学的方法以及策略来开展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包括,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另外则是社会因素复杂,不良诱因较多,一些未成年人难以抵御,严重的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进行详细探讨,进一步完善相关防控对策,对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非常重要。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防控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性质恶劣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特点,给社会稳定和治安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这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也具备一定的地域差异特点,例如某个特定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非常突出。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司法机构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均采取了刑法理论从惩罚到保护、具备人性化、社会化行刑出处罚制度。我国法律理论与相关实践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积极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总结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创新出了适合我国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预防为主,惩罚为辅”方案。但要想真正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还离不开有利的防控,这也是文章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
一、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做了大量阐述,谭微波(2014)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预防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认知:首先,犯罪年龄低。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5-2018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且犯罪年龄多在14~16岁之间。二是犯罪从最初的一人犯罪到团伙犯罪,多以3到5人为团伙特点,一般行为集中在抢劫、斗殴、盗窃、勒索和强奸上。三是犯罪手段的智能、计划化,例如预先计划,犯罪工具的现代化等。第四是犯罪时间的不确定化,很多未成年的犯罪行为都是突发的,且没有经过認真思考就发生犯罪行为,这些犯罪案件往往都是由于未成年人的情绪被外界所刺激引发的。
陈秀荣在文章《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提出:过去五年,青少年罪案情况仍然严重,并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案例中,未成年人占比较高,其中辍学、失学的占比又相对较高,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犯罪在中学生和中学生以下,而单亲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又是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当前特征如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犯罪人数增加、未成年人犯罪中多以辍学、失学未成年人构成、犯罪手段成人化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占“临时冲动”,“不思考”和“讨厌学习”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应将少年有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与成年人有罪区别对待。首先,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反社会因素尚不成熟,这取决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社交接触的形式也很简单,并且大多数人依靠群体特点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犯罪具备一定的冲动性、盲目性和模仿性。这些未成年人的接触程度都交钱,只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而成为朋友,无法正确区分群体性质的好坏。最后,未成年人犯罪还与自身家庭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父母由于各类因素而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教,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思想和偏误的观念,这使得未成年人在社会规则内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国外研究现状
本文基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规定,从西方犯罪成因理论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分析。
Crown(2006)在《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中总结出了:“西方犯罪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样性”的观点。在这项研究中,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各个领域都基于法律和犯罪学而整合在一起。现代犯罪学研究主要分为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心理学研究和犯罪生物学研究,研究的主流是犯罪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化过程的理论中,相关学者认为犯罪行为学习发生在一个亲密的关系群体中,而犯罪发生在与社会中其他人互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矫正理论就是社会,逃逸行为和逃生反应是确定犯罪的主要动机。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了犯罪的原因,例如城市快速发展、频繁的人口流动、人际交往困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犯罪。
现代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减弱而引起的。用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是社会控制理论的四个要素:依附、参与、承诺和信念。
曹立群和周苏贤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描述了青少年犯罪:“如果社会团结不发展或持续下去,犯罪和青年犯罪将成倍扩大。”
他们的观点也基于西方的犯罪控制理论,我认为这是社会控制的力量,是犯罪活动的原因之一。社会团结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而这种规范性行动的力量是道德的,对个人和社会团结都是有益的。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较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想法的影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信息。根据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犯罪,14至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也显着增加,并且越来越年轻。同时,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有着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
(二)侵财犯罪占比大
就目前来看,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犯财产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盗窃,抢劫和抢劫财产侵权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经济侵权罪并不是以财富原始的积累引起的,这也是未成年人侵财犯罪与成年人侵财犯罪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暴力犯罪凸显
近年來,不难确认未成年人犯罪统计中的严重事件数量正在增加,伤害、抢劫、甚至暴力谋杀。暴力犯罪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一些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手段非常残酷。
(四)犯罪手段倾向于帮派
因为未成年人还很年轻,所以一切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喜欢参加小组活动,如果在小组中表现不好,很容易受到小组的影响来进行共同犯罪。当这些人犯罪时,他们经常互相鼓励,犯罪期间的损害程度将逐渐增加。
(五)犯罪模式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模式从个别扒窃偷摸逐渐发展到了更严重的行为,例如面具抢劫,绑架和勒索,有详细的犯罪计划,犯罪前的积极计划以及组织和分工等,且对策和检测方法非常熟练。此外,经常发生恶意极端事件,导致严重的刑事后果。相关资料提出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模式逐渐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犯罪工具演变为计算机,无人机等先进工具。高级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一些小规模犯罪已进入网络欺诈,挪用公款等黑社会犯罪。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犯罪的反侦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事发前将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事发后犯罪现场将被破坏以破坏证据,使得整个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智能化。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分析
(一)对于社会的错误认知
意识是人类感官器官将信息处理和处理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个人将根据对现实情况的最佳判断和决策来建立自己的行动意愿。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国文化的持续影响,金钱崇拜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已利用这种观念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观念。在这些扭曲的社会认知思维中,许多未成年人开始迷恋金钱,这些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扭曲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的概念,并使他们对社会产生病理,错误和扭曲的看法。在这些错误的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薄弱的法律观念为繁殖少年犯罪提供了沃土,影响了他们的正确判断少年的判断,进而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二)对于社会人的错误认知
未成年人通常仅从社交互动活动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他们的个人看法占主导地位,难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并且缺乏合理的认知能力。这种不完善的识别方法会影响未成年人对他人的理性判断,导致认知偏差。在生理发育方面,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等相对特殊的时期,因此容易犯错误并绕道而行,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表现出反叛和反叛的态度。“社会人”的判断通常来自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未成年人误以为他们是非常有力量的社会人,从而贴上了崇拜的标签。
(三)对个人的错误认知
未成年人处于持续的身心发展阶段,在这些人格发展阶段,如果未正确指导,未成年人极有可能是认知错误。由于身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未成年人逐渐改变其外表和身体形态,影响对自我的认知。由于现实和自我要求之间的差异,未成年人常常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错误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认为对自己非常优秀和完美,另一种则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当现实使未成年人感到沮丧时,未成年人会选择酒精、香烟或毒品、暴力等来改善他们心情,以解决由于认知错误而导致的情绪,这也极大引发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1.设立未成年人基金
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福利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立未成年人基金组织也是探索社会工作项目发展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资源。因此,为了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参与,有必要建立一个保障并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平台。
2.重视未成年儿童救助中心的建立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总有很多理由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一些缺乏父母的孤儿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救济,服刑人员的子女也需要得到关爱和救济。但实际上,由于地区和系统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民政当局无法完全关注该地区的未成年人,很多服刑人员的子女得不到基础的保障。因此,为解决信息不全和无助的问题,有必要整合有关部门的职能,并建立一个未成年人儿童救助中心。
(二)大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现状及五社区未成年人网格防控现状;
通过对大庆市五区的人民法院近年来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梳理并进行分析后,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与我国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偏低。近几年,大庆市人民法院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案的未成年人平均年龄从16.7周岁到16.2周岁15.4周岁。在2014年以前,涉案的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仅为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同时,这个情况愈演愈烈,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形成组织。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此时的犯罪偏向于小组活动,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加剧了其犯罪程度。三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由于大庆城市背景,大庆是石油资源发现以来,由一个小镇发展成拥有300万人口的新二线市。因此,大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涉及石油的案件很多,外来人员中的未成年人与大庆当地未成年人涉及的案件大多数都涉及石油资源问题。
为了更好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愈演愈烈,大庆市自全市集中审理案件以来,通过从各区开始,逐步采取应对措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首先,发挥法院的审判的职能,减轻未成年人在庭审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思想压力,同时向未成年人解释审理案件的过程,使未成年人都能清楚明确的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社区加强有关成年人犯罪的危害后果的合理宣传引导,相关机构及部门定期进校园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宣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最后,社区和相关部门组织积极协调配合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形成未成年人帮助网,各部门相互协调,落实了就学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控制了未成年人由于环境因素进行犯罪的行为。
总结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已经逐渐呈现出非常严重的特点,并且由于心理发展的性质,未成年人犯罪相对较特殊。因此,相关机构和组织单位应积极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对外界环境的良好指导,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舆论,调整未成年人的生理需求以及进行心理咨询来避免意外造成的情感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能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佳.未成年人弑亲案件犯罪学分析——以2015年至2019年全国11例弑亲案件为样本[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3):17-24.
[2] 张婧.2018年犯罪学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9(03):13-23.
[3] 廖文举,袁小迪.四川省未成年人犯罪研究[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8,28(06):48-52.
[4] 任海涛,齐延鹏,李康熙.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现状与特点分析[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04):3-15.
[5] 赵运锋,周静.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原因探析与治理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04):15-22.
基金项目:大庆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政策研究--以基层社区网络化建设为视角 项目编号:DSGB2020125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防控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性质恶劣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特点,给社会稳定和治安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这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也具备一定的地域差异特点,例如某个特定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非常突出。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司法机构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均采取了刑法理论从惩罚到保护、具备人性化、社会化行刑出处罚制度。我国法律理论与相关实践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积极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总结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创新出了适合我国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预防为主,惩罚为辅”方案。但要想真正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还离不开有利的防控,这也是文章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
一、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做了大量阐述,谭微波(2014)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预防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认知:首先,犯罪年龄低。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5-2018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且犯罪年龄多在14~16岁之间。二是犯罪从最初的一人犯罪到团伙犯罪,多以3到5人为团伙特点,一般行为集中在抢劫、斗殴、盗窃、勒索和强奸上。三是犯罪手段的智能、计划化,例如预先计划,犯罪工具的现代化等。第四是犯罪时间的不确定化,很多未成年的犯罪行为都是突发的,且没有经过認真思考就发生犯罪行为,这些犯罪案件往往都是由于未成年人的情绪被外界所刺激引发的。
陈秀荣在文章《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提出:过去五年,青少年罪案情况仍然严重,并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案例中,未成年人占比较高,其中辍学、失学的占比又相对较高,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犯罪在中学生和中学生以下,而单亲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又是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当前特征如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犯罪人数增加、未成年人犯罪中多以辍学、失学未成年人构成、犯罪手段成人化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占“临时冲动”,“不思考”和“讨厌学习”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应将少年有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与成年人有罪区别对待。首先,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反社会因素尚不成熟,这取决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社交接触的形式也很简单,并且大多数人依靠群体特点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犯罪具备一定的冲动性、盲目性和模仿性。这些未成年人的接触程度都交钱,只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而成为朋友,无法正确区分群体性质的好坏。最后,未成年人犯罪还与自身家庭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父母由于各类因素而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教,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思想和偏误的观念,这使得未成年人在社会规则内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国外研究现状
本文基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规定,从西方犯罪成因理论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分析。
Crown(2006)在《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中总结出了:“西方犯罪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样性”的观点。在这项研究中,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各个领域都基于法律和犯罪学而整合在一起。现代犯罪学研究主要分为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心理学研究和犯罪生物学研究,研究的主流是犯罪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化过程的理论中,相关学者认为犯罪行为学习发生在一个亲密的关系群体中,而犯罪发生在与社会中其他人互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矫正理论就是社会,逃逸行为和逃生反应是确定犯罪的主要动机。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了犯罪的原因,例如城市快速发展、频繁的人口流动、人际交往困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犯罪。
现代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减弱而引起的。用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是社会控制理论的四个要素:依附、参与、承诺和信念。
曹立群和周苏贤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描述了青少年犯罪:“如果社会团结不发展或持续下去,犯罪和青年犯罪将成倍扩大。”
他们的观点也基于西方的犯罪控制理论,我认为这是社会控制的力量,是犯罪活动的原因之一。社会团结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而这种规范性行动的力量是道德的,对个人和社会团结都是有益的。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较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想法的影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信息。根据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犯罪,14至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也显着增加,并且越来越年轻。同时,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有着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
(二)侵财犯罪占比大
就目前来看,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犯财产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盗窃,抢劫和抢劫财产侵权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经济侵权罪并不是以财富原始的积累引起的,这也是未成年人侵财犯罪与成年人侵财犯罪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暴力犯罪凸显
近年來,不难确认未成年人犯罪统计中的严重事件数量正在增加,伤害、抢劫、甚至暴力谋杀。暴力犯罪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一些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手段非常残酷。
(四)犯罪手段倾向于帮派
因为未成年人还很年轻,所以一切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喜欢参加小组活动,如果在小组中表现不好,很容易受到小组的影响来进行共同犯罪。当这些人犯罪时,他们经常互相鼓励,犯罪期间的损害程度将逐渐增加。
(五)犯罪模式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模式从个别扒窃偷摸逐渐发展到了更严重的行为,例如面具抢劫,绑架和勒索,有详细的犯罪计划,犯罪前的积极计划以及组织和分工等,且对策和检测方法非常熟练。此外,经常发生恶意极端事件,导致严重的刑事后果。相关资料提出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模式逐渐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犯罪工具演变为计算机,无人机等先进工具。高级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一些小规模犯罪已进入网络欺诈,挪用公款等黑社会犯罪。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犯罪的反侦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事发前将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事发后犯罪现场将被破坏以破坏证据,使得整个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智能化。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分析
(一)对于社会的错误认知
意识是人类感官器官将信息处理和处理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个人将根据对现实情况的最佳判断和决策来建立自己的行动意愿。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国文化的持续影响,金钱崇拜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已利用这种观念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观念。在这些扭曲的社会认知思维中,许多未成年人开始迷恋金钱,这些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扭曲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的概念,并使他们对社会产生病理,错误和扭曲的看法。在这些错误的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薄弱的法律观念为繁殖少年犯罪提供了沃土,影响了他们的正确判断少年的判断,进而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二)对于社会人的错误认知
未成年人通常仅从社交互动活动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他们的个人看法占主导地位,难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并且缺乏合理的认知能力。这种不完善的识别方法会影响未成年人对他人的理性判断,导致认知偏差。在生理发育方面,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等相对特殊的时期,因此容易犯错误并绕道而行,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表现出反叛和反叛的态度。“社会人”的判断通常来自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未成年人误以为他们是非常有力量的社会人,从而贴上了崇拜的标签。
(三)对个人的错误认知
未成年人处于持续的身心发展阶段,在这些人格发展阶段,如果未正确指导,未成年人极有可能是认知错误。由于身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未成年人逐渐改变其外表和身体形态,影响对自我的认知。由于现实和自我要求之间的差异,未成年人常常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错误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认为对自己非常优秀和完美,另一种则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当现实使未成年人感到沮丧时,未成年人会选择酒精、香烟或毒品、暴力等来改善他们心情,以解决由于认知错误而导致的情绪,这也极大引发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1.设立未成年人基金
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福利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立未成年人基金组织也是探索社会工作项目发展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资源。因此,为了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参与,有必要建立一个保障并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平台。
2.重视未成年儿童救助中心的建立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总有很多理由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一些缺乏父母的孤儿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救济,服刑人员的子女也需要得到关爱和救济。但实际上,由于地区和系统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民政当局无法完全关注该地区的未成年人,很多服刑人员的子女得不到基础的保障。因此,为解决信息不全和无助的问题,有必要整合有关部门的职能,并建立一个未成年人儿童救助中心。
(二)大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现状及五社区未成年人网格防控现状;
通过对大庆市五区的人民法院近年来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梳理并进行分析后,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与我国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偏低。近几年,大庆市人民法院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案的未成年人平均年龄从16.7周岁到16.2周岁15.4周岁。在2014年以前,涉案的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仅为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同时,这个情况愈演愈烈,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形成组织。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此时的犯罪偏向于小组活动,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加剧了其犯罪程度。三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由于大庆城市背景,大庆是石油资源发现以来,由一个小镇发展成拥有300万人口的新二线市。因此,大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涉及石油的案件很多,外来人员中的未成年人与大庆当地未成年人涉及的案件大多数都涉及石油资源问题。
为了更好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愈演愈烈,大庆市自全市集中审理案件以来,通过从各区开始,逐步采取应对措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首先,发挥法院的审判的职能,减轻未成年人在庭审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思想压力,同时向未成年人解释审理案件的过程,使未成年人都能清楚明确的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社区加强有关成年人犯罪的危害后果的合理宣传引导,相关机构及部门定期进校园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宣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最后,社区和相关部门组织积极协调配合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形成未成年人帮助网,各部门相互协调,落实了就学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控制了未成年人由于环境因素进行犯罪的行为。
总结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已经逐渐呈现出非常严重的特点,并且由于心理发展的性质,未成年人犯罪相对较特殊。因此,相关机构和组织单位应积极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对外界环境的良好指导,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舆论,调整未成年人的生理需求以及进行心理咨询来避免意外造成的情感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能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佳.未成年人弑亲案件犯罪学分析——以2015年至2019年全国11例弑亲案件为样本[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3):17-24.
[2] 张婧.2018年犯罪学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9(03):13-23.
[3] 廖文举,袁小迪.四川省未成年人犯罪研究[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8,28(06):48-52.
[4] 任海涛,齐延鹏,李康熙.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现状与特点分析[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04):3-15.
[5] 赵运锋,周静.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原因探析与治理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04):15-22.
基金项目:大庆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政策研究--以基层社区网络化建设为视角 项目编号:DSGB20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