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和对我国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指南》不难发现:6岁儿童能够对感兴趣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求答案,并乐在其中,对于自己的猜测能尝试运用某种方法进行验证并能用小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就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的诸多环节中,要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契机,利用契机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并大胆操作、实验,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 抓住契机 科学经验 建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探究领域中的标准之一提到了“主动探索与发现”,提倡我们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如:经常有意识地带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生活,保护儿童好奇的天性,对其好奇好问的行为表示赞赏,鼓励儿童大胆提问。当儿童自发提出问题时,成人要及时肯定、认真倾听,并就这些问题和儿童一起讨论。当儿童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时,成人应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儿童提问,如:关于小鱼、小蜗牛、蚯蚓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年龄稍大些的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周围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猜测,引导稍大些的儿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鼓励5岁以上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进行预测,然后尝试进行验证。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结合《指南》和《纲要》看看幼儿的探索行为是怎样发生、发展、持续的。吃完午饭, 带领孩子们到楼下的操场上散步,我和孩子们享受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悠闲自得地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虫子!老师,这里有一只大虫子!”钟栎阳的大嗓门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一群孩子尖叫起来,几个胆大的男孩子围了过去,大家七嘴巴舌地说开了。我注意到孩子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叫什么名字”、“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弯腰一看,一只天牛正躺在地上。我小心地捉住它,装在一个透气的塑料瓶里。
带着孩子们关注的“虫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催促着: 老师, 快告诉我们!我拿出一本百科全书,找到关于这只大“虫子”的页面,认真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有意在孩子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处稍作停顿,原来这只大“虫子”是天牛。我先问孩子:关于天牛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说的最多的是天牛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请孩子们观看了一段关于天牛的录像短片,鼓励孩子们从中找到答案。看完录像后,我又将捉住的天牛拿过来给孩子们仔细观察,利用下午的游戏时间我们一起做了个小实验。放学时,调查表里已经张贴出了孩子们的实验结果: 天牛是天牛科昆虫的总称,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有一些种类属于害虫,可能对树或建筑物造成危害。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又因它能发出“咔嚓、咔嚓”之声,其声很像是锯树之声,故又被称作“锯树郎”。自古以来,儿童就喜欢将其捉来玩耍,可见它是一种玩赏价值较高的昆虫。我还将孩子们做实验的照片放在了博客中,家长们也被孩子们那份认真的热情所感染, 禁不住都说:“我家的小宝贝,胆子可真大,真能干,回家我们再找找, 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这个活动迎合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劲头。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在想象和真实之间,有些问题听起来很幼稚简单,但这些都是孩子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的结果,老师很容易体会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愿望。如讲解天牛时运用了信息资源《百科全书》,从中让幼儿理解了科学图书的意义,丰富了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在案例中,教师更多地是倾听、筛选出孩子们的问题,教给了孩子们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如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留心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查询和收集信息的途径等。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交流组织者。认识天牛之后,我给孩子们发了一张调查表:“关于天牛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调查表上显示最多的就是:天牛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除星天牛和桑天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天牛?天牛都是害虫吗?面对孩子们的疑惑,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建议孩子们在以后的时间去找寻谜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其实,让孩子们爱好科学,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多昂贵的设备,只要结合他们的一日生活和游戏,利用各种机会,抓住契机,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所以要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建构科学经验,在探索和操作的活动中孩子们就会不断地有所发现,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
关键词:生活 抓住契机 科学经验 建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探究领域中的标准之一提到了“主动探索与发现”,提倡我们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如:经常有意识地带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生活,保护儿童好奇的天性,对其好奇好问的行为表示赞赏,鼓励儿童大胆提问。当儿童自发提出问题时,成人要及时肯定、认真倾听,并就这些问题和儿童一起讨论。当儿童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时,成人应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儿童提问,如:关于小鱼、小蜗牛、蚯蚓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年龄稍大些的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周围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猜测,引导稍大些的儿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鼓励5岁以上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进行预测,然后尝试进行验证。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结合《指南》和《纲要》看看幼儿的探索行为是怎样发生、发展、持续的。吃完午饭, 带领孩子们到楼下的操场上散步,我和孩子们享受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悠闲自得地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虫子!老师,这里有一只大虫子!”钟栎阳的大嗓门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一群孩子尖叫起来,几个胆大的男孩子围了过去,大家七嘴巴舌地说开了。我注意到孩子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叫什么名字”、“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弯腰一看,一只天牛正躺在地上。我小心地捉住它,装在一个透气的塑料瓶里。
带着孩子们关注的“虫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催促着: 老师, 快告诉我们!我拿出一本百科全书,找到关于这只大“虫子”的页面,认真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有意在孩子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处稍作停顿,原来这只大“虫子”是天牛。我先问孩子:关于天牛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说的最多的是天牛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请孩子们观看了一段关于天牛的录像短片,鼓励孩子们从中找到答案。看完录像后,我又将捉住的天牛拿过来给孩子们仔细观察,利用下午的游戏时间我们一起做了个小实验。放学时,调查表里已经张贴出了孩子们的实验结果: 天牛是天牛科昆虫的总称,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有一些种类属于害虫,可能对树或建筑物造成危害。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又因它能发出“咔嚓、咔嚓”之声,其声很像是锯树之声,故又被称作“锯树郎”。自古以来,儿童就喜欢将其捉来玩耍,可见它是一种玩赏价值较高的昆虫。我还将孩子们做实验的照片放在了博客中,家长们也被孩子们那份认真的热情所感染, 禁不住都说:“我家的小宝贝,胆子可真大,真能干,回家我们再找找, 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这个活动迎合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劲头。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在想象和真实之间,有些问题听起来很幼稚简单,但这些都是孩子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的结果,老师很容易体会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愿望。如讲解天牛时运用了信息资源《百科全书》,从中让幼儿理解了科学图书的意义,丰富了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在案例中,教师更多地是倾听、筛选出孩子们的问题,教给了孩子们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如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留心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查询和收集信息的途径等。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交流组织者。认识天牛之后,我给孩子们发了一张调查表:“关于天牛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调查表上显示最多的就是:天牛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除星天牛和桑天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天牛?天牛都是害虫吗?面对孩子们的疑惑,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建议孩子们在以后的时间去找寻谜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其实,让孩子们爱好科学,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多昂贵的设备,只要结合他们的一日生活和游戏,利用各种机会,抓住契机,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所以要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建构科学经验,在探索和操作的活动中孩子们就会不断地有所发现,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