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一举渡过黄河天险,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7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始了艰苦卓绝地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
大别山地区是较早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区,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都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但是,由于我们党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后紧接着进行了战略转移,因此每次撤走后,国民党反动派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疯狂的“围剿”、血腥的镇压,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大别山里常常是“十里无人烟,到处无鸡鸣”。长期的“拉据战”和国民党的反攻,使得这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到他们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地往山里跑。老百姓都不敢接近刘邓大军,更别说是请他们来支援前方抬担架了,就连找个向导都很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在写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形象,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为了落实这一条措施,刘伯承、邓小平亲自给挺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含泪枪毙赵连长
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邓小平直接下令枪毙一个违纪的老八路。
这个老八路名叫赵桂良,是野战军总部警卫团三连的副连长,是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功臣。有一天,他到一个名叫总路嘴的镇上买东西,见店里没人,就拿了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了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回了连队。据直接调查此事的总部保卫科科长张立轩向邓小平报告,赵桂良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为了给连里最小的战士牛原平做棉衣,牛原平身材瘦小,经不住冻;拿纸和笔是要给连里出板报用;拿的粉条是准备给一位喜欢吃炖粉条的首长改善一下伙食……邓小平听后,长叹一声:“我们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者,枪毙!……问题既然已经发生了,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张立轩同志,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
刘伯承也知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副连长,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了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特别勇敢。刘伯承用痛苦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嘱咐保卫科科长:“你对他讲,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痛心,希望他能理解。”
这天下午,审判大会在总路嘴镇樊家榨村前的平场上举行。会场的一侧是部队,整齐肃穆,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宣布公审大会开始。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处决的命令。跑到山里躲避大军闻讯赶回来参加大会的店铺老板跑到会场台前,拍着台板大哭:“早知道大军的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如果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啊!请刀下留情、刀下留人啊!”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手被颤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妈妈拉住:“首长啊!我也闹过红,当过交通员,我知道红军的纪律。可……可拿了几把子粉条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枪毙他呀!……我、我求你啦,首长!求你啦……”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在台上。
面对群众赤诚而悲烈的情绪,面对眼前慈母般的老妈妈的一再哀求,被人们称为“政委妈妈”的张际春再也按捺不住,再次去请示刘伯承和邓小平。邓小平说:“那位妈妈的话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军的纪律更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够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他望向刘伯承,征求这个老搭档的意见,只见刘伯承点点头,泪水潸然落下。
公判场上的枪声响了!邓小平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说:“如果赵桂良同志的死能够激发全军斗志,有利于我们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会安息的……还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士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赵桂良同志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盼望他的老妈妈……”警卫三连的官兵们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口厚棺材,安葬了他们的副连长。总路嘴镇里上了年纪的居民至今还记得70年前的那次公判大会,记得那被鲜血染红了的刘邓大军铁的纪律!
派人送回两块银元
刘伯承、邓小平在亲自抓纪律搞整顿的同时,还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自己制定的群众纪律。
1947年10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来到湖北浠县三角山的半山腰,部队休息时,警卫员康理找了个向阳背风的旮旯儿,铺上干草,扶刘伯承坐下。刘伯承突然听见自己的衣襟里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仔细一摸,发现有两块银元缝在了他前襟的补丁里。刘伯承撕开补丁:“我刘伯承真是老眼昏花喽!这一定是房东大娘给补进去的。糟糕糟糕!”
警卫员康理也想起来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住在山脚下张家榜的一户老乡家里。早上,刘伯承正在俯案研究地图,房东老大爷泡了一壶茶端上来,谁知水装得太满,不小心洒在了地图上。房东见闯了祸,慌忙用袖子擦地图,结果又把紫砂茶壶碰到地上摔碎了。“不要紧,不要紧。这叫碎碎(岁岁)平安嘛!”刘伯承一边弯腰收拾茶壶碎片,一边说着当地的吉利话,又掏出两块银元:“你是为照顾我们摔碎了自家的东西,应该由我们赔偿。”房东说什么也不肯收。刘伯承就把钱塞进他的衣袋里:“损坏东西要賠偿,这是我们的纪律。你要是不收下,我心里会不安的。”房东老大爷没了主意,赶忙回屋去找老伴。康理在院子里听见房东大娘骂她老头:“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东西是你自己摔坏的,能让人家赔吗?再说,还收人家两块银元,你那把破壶能值那么多钱吗?”过了一会儿,房东大娘又端上两碗茶水,递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她发现刘伯承的衣襟上破了一个大口子,叹道:“你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人呐,就像薛平贵,衣裳破了都没人缝补。快脱下来,我帮你补补。”刘伯承难却大娘的好意,就把军装交给了大娘,没想到老大娘把银元缝在了衣襟里。 有一天,被刘伯承、邓小平派到地方担任区长的肖明到各村去布置工作,被敌人盯上了。一时无法脱身,他就跑到殷鹏庙湾,一个叫肖本银的汉子把他藏在家里。刚藏好,尾随而来的敌人就进了村。肖本银的妻子为把敌人引开,不顾自己已有五个月的身孕,扭头就往山上跑,她在山上跟敌人兜了一天的圈子。最后,肖明脱险了,她却流产了……
受刘邓大军派遣任麻城东木区副书记兼武装工作队队长的赵金良,有一天正在乡下布置土改工作,敌人突然进了村。一时间弄得鸡飞狗跳,村子大乱。为了掩护同志们转移,他拔腿就朝村外跑。上百名敌人追出村,赵金良一口气跑到李家,敌人跟着进了村。赵金良越墙、跳房,跑了半个村子也没找到合适的藏身之处。敌人堵住了所有出村的路口。他忽然看到一家门口贴着大红喜字,就抬腿闯了进去。正房中间坐着一圈人,正举杯为新郎官祝酒。满屋子人大眼瞪小眼,惊呆了。赵金良说:“打扰了!”然后三两步跨进了洞房。洞房里新娘子一个人坐在床上,见慌慌张张地进来一个陌生人,又羞又怕,浑身哆嗦。赵金良亮明自己的身份,说实在无奈才来此暂避,叫她不要怕,敌人如进房搜查,就说新郎不胜酒力,在床休息。
赵金良脱了棉衣藏好。刚钻进新人的被窝,敌人就闯进了外屋,问:“刚才有个人跑到你们家里来了吗?”老百姓七嘴八舌:“没有哇!老总辛苦了,快来喝杯喜酒暖暖身子。”“老总,赶上了,让弟兄们来喝一盅吧。”“喜酒,大吉大利……”洞房的门帘被挑开,敌人凶狠地问:“床上睡的是什么人?”新娘从容答道:“我男人,酒喝多了,睡着了。”
看着新娘神态自若,敌人信以为真,退去了。天黑后,这家大爺到村子周围看看确实没有敌人了,才送赵金良出了村。赵金良记得那家男主人姓詹,新娘姓胡。他说:“大别山的乡亲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生命,我没齿难忘!”
具有拥军光荣传统的大别山人民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尽最大力量支援部队,有的群众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下锅的米拿出来送给部队。部队行军作战需要穿鞋,许多老百姓就把自己的衣服剪掉做鞋。战时,群众还热情地为部队运粮食、抬担架、送伤员。当年,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向霍山展开时,当地政府立即筹粮300多石、担架几百副,安置伤员300多人。张家店战斗时,参战民工和地方武装达2000多人,仅晓天一个地方就筹措大米100多石。
部队流动性大,许多群众就冒着生命危险将伤病员接到家里养伤。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负伤后就隐蔽在群众家里。老百姓虽然生活很苦,却四处寻求鸡蛋和大米为他增加营养。在乡亲们的严密保护和精心调养下,郑国仲很快痊愈并重返前线。有这样几句话,是对大别山军民鱼水情的最好写照: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
在大别山人民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邓大军愈战愈勇,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打响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写下了光辉篇章。
大别山地区是较早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区,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都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但是,由于我们党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后紧接着进行了战略转移,因此每次撤走后,国民党反动派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疯狂的“围剿”、血腥的镇压,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大别山里常常是“十里无人烟,到处无鸡鸣”。长期的“拉据战”和国民党的反攻,使得这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到他们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地往山里跑。老百姓都不敢接近刘邓大军,更别说是请他们来支援前方抬担架了,就连找个向导都很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在写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形象,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为了落实这一条措施,刘伯承、邓小平亲自给挺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含泪枪毙赵连长
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邓小平直接下令枪毙一个违纪的老八路。
这个老八路名叫赵桂良,是野战军总部警卫团三连的副连长,是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功臣。有一天,他到一个名叫总路嘴的镇上买东西,见店里没人,就拿了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了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回了连队。据直接调查此事的总部保卫科科长张立轩向邓小平报告,赵桂良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为了给连里最小的战士牛原平做棉衣,牛原平身材瘦小,经不住冻;拿纸和笔是要给连里出板报用;拿的粉条是准备给一位喜欢吃炖粉条的首长改善一下伙食……邓小平听后,长叹一声:“我们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者,枪毙!……问题既然已经发生了,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张立轩同志,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
刘伯承也知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副连长,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了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特别勇敢。刘伯承用痛苦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嘱咐保卫科科长:“你对他讲,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痛心,希望他能理解。”
这天下午,审判大会在总路嘴镇樊家榨村前的平场上举行。会场的一侧是部队,整齐肃穆,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宣布公审大会开始。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处决的命令。跑到山里躲避大军闻讯赶回来参加大会的店铺老板跑到会场台前,拍着台板大哭:“早知道大军的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如果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啊!请刀下留情、刀下留人啊!”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手被颤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妈妈拉住:“首长啊!我也闹过红,当过交通员,我知道红军的纪律。可……可拿了几把子粉条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枪毙他呀!……我、我求你啦,首长!求你啦……”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在台上。
面对群众赤诚而悲烈的情绪,面对眼前慈母般的老妈妈的一再哀求,被人们称为“政委妈妈”的张际春再也按捺不住,再次去请示刘伯承和邓小平。邓小平说:“那位妈妈的话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军的纪律更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够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他望向刘伯承,征求这个老搭档的意见,只见刘伯承点点头,泪水潸然落下。
公判场上的枪声响了!邓小平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说:“如果赵桂良同志的死能够激发全军斗志,有利于我们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会安息的……还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士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赵桂良同志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盼望他的老妈妈……”警卫三连的官兵们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口厚棺材,安葬了他们的副连长。总路嘴镇里上了年纪的居民至今还记得70年前的那次公判大会,记得那被鲜血染红了的刘邓大军铁的纪律!
派人送回两块银元
刘伯承、邓小平在亲自抓纪律搞整顿的同时,还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自己制定的群众纪律。
1947年10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来到湖北浠县三角山的半山腰,部队休息时,警卫员康理找了个向阳背风的旮旯儿,铺上干草,扶刘伯承坐下。刘伯承突然听见自己的衣襟里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仔细一摸,发现有两块银元缝在了他前襟的补丁里。刘伯承撕开补丁:“我刘伯承真是老眼昏花喽!这一定是房东大娘给补进去的。糟糕糟糕!”
警卫员康理也想起来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住在山脚下张家榜的一户老乡家里。早上,刘伯承正在俯案研究地图,房东老大爷泡了一壶茶端上来,谁知水装得太满,不小心洒在了地图上。房东见闯了祸,慌忙用袖子擦地图,结果又把紫砂茶壶碰到地上摔碎了。“不要紧,不要紧。这叫碎碎(岁岁)平安嘛!”刘伯承一边弯腰收拾茶壶碎片,一边说着当地的吉利话,又掏出两块银元:“你是为照顾我们摔碎了自家的东西,应该由我们赔偿。”房东说什么也不肯收。刘伯承就把钱塞进他的衣袋里:“损坏东西要賠偿,这是我们的纪律。你要是不收下,我心里会不安的。”房东老大爷没了主意,赶忙回屋去找老伴。康理在院子里听见房东大娘骂她老头:“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东西是你自己摔坏的,能让人家赔吗?再说,还收人家两块银元,你那把破壶能值那么多钱吗?”过了一会儿,房东大娘又端上两碗茶水,递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她发现刘伯承的衣襟上破了一个大口子,叹道:“你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人呐,就像薛平贵,衣裳破了都没人缝补。快脱下来,我帮你补补。”刘伯承难却大娘的好意,就把军装交给了大娘,没想到老大娘把银元缝在了衣襟里。 有一天,被刘伯承、邓小平派到地方担任区长的肖明到各村去布置工作,被敌人盯上了。一时无法脱身,他就跑到殷鹏庙湾,一个叫肖本银的汉子把他藏在家里。刚藏好,尾随而来的敌人就进了村。肖本银的妻子为把敌人引开,不顾自己已有五个月的身孕,扭头就往山上跑,她在山上跟敌人兜了一天的圈子。最后,肖明脱险了,她却流产了……
受刘邓大军派遣任麻城东木区副书记兼武装工作队队长的赵金良,有一天正在乡下布置土改工作,敌人突然进了村。一时间弄得鸡飞狗跳,村子大乱。为了掩护同志们转移,他拔腿就朝村外跑。上百名敌人追出村,赵金良一口气跑到李家,敌人跟着进了村。赵金良越墙、跳房,跑了半个村子也没找到合适的藏身之处。敌人堵住了所有出村的路口。他忽然看到一家门口贴着大红喜字,就抬腿闯了进去。正房中间坐着一圈人,正举杯为新郎官祝酒。满屋子人大眼瞪小眼,惊呆了。赵金良说:“打扰了!”然后三两步跨进了洞房。洞房里新娘子一个人坐在床上,见慌慌张张地进来一个陌生人,又羞又怕,浑身哆嗦。赵金良亮明自己的身份,说实在无奈才来此暂避,叫她不要怕,敌人如进房搜查,就说新郎不胜酒力,在床休息。
赵金良脱了棉衣藏好。刚钻进新人的被窝,敌人就闯进了外屋,问:“刚才有个人跑到你们家里来了吗?”老百姓七嘴八舌:“没有哇!老总辛苦了,快来喝杯喜酒暖暖身子。”“老总,赶上了,让弟兄们来喝一盅吧。”“喜酒,大吉大利……”洞房的门帘被挑开,敌人凶狠地问:“床上睡的是什么人?”新娘从容答道:“我男人,酒喝多了,睡着了。”
看着新娘神态自若,敌人信以为真,退去了。天黑后,这家大爺到村子周围看看确实没有敌人了,才送赵金良出了村。赵金良记得那家男主人姓詹,新娘姓胡。他说:“大别山的乡亲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生命,我没齿难忘!”
具有拥军光荣传统的大别山人民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尽最大力量支援部队,有的群众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下锅的米拿出来送给部队。部队行军作战需要穿鞋,许多老百姓就把自己的衣服剪掉做鞋。战时,群众还热情地为部队运粮食、抬担架、送伤员。当年,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向霍山展开时,当地政府立即筹粮300多石、担架几百副,安置伤员300多人。张家店战斗时,参战民工和地方武装达2000多人,仅晓天一个地方就筹措大米100多石。
部队流动性大,许多群众就冒着生命危险将伤病员接到家里养伤。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负伤后就隐蔽在群众家里。老百姓虽然生活很苦,却四处寻求鸡蛋和大米为他增加营养。在乡亲们的严密保护和精心调养下,郑国仲很快痊愈并重返前线。有这样几句话,是对大别山军民鱼水情的最好写照: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
在大别山人民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邓大军愈战愈勇,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打响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写下了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