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有所减少,仍有25%的中学生试图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乐趣和刺激,获得身心的满足,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并未因此而形成。图书馆、书店除了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类书籍外,还有许多有益的精神营养——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来保证。由于可支配的时间较少,或者即使有,也很少有人把课外阅读的习惯一以贯之,形成持之以恒、受益终身的习惯。在学生的心目中,阅读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多拿分,为了迎接考试中的各类阅读题目。这种急功近利的认识无异于一种短见,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标准》中列出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现代文,由6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由5—6年级的60篇增加到80篇,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教师反映能够达到。新课标还倡导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阅读习惯形成的“路线图”。
一、树立现代阅读理念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献之中。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因此,在制定《语文标准》阅读目标的时候,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二、摆正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位置
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刘国正语)。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教师要根据精读和略读的不同,做出相应的指导。“精读的时候要纤屑不遗,略读的时候要提纲挈领”(叶圣陶语),但“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教师要切记的是: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俘虏。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面对作品和学生同作者平等对话,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李镇西语),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三、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求,并且将成为陪伴自己终身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切忌消磨时间、漫无目的。青少年是阅读的黄金时代,要口读心惟、适量记诵。除了记诵课本中选录的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诗词名篇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来选择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章、片段或者名言警句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结果,而是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和良性沟通成就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代阅读观念,这种习惯的形成就不会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语文标准》中列出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现代文,由6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由5—6年级的60篇增加到80篇,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教师反映能够达到。新课标还倡导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阅读习惯形成的“路线图”。
一、树立现代阅读理念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献之中。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因此,在制定《语文标准》阅读目标的时候,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二、摆正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位置
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刘国正语)。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教师要根据精读和略读的不同,做出相应的指导。“精读的时候要纤屑不遗,略读的时候要提纲挈领”(叶圣陶语),但“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教师要切记的是: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俘虏。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面对作品和学生同作者平等对话,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李镇西语),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三、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求,并且将成为陪伴自己终身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切忌消磨时间、漫无目的。青少年是阅读的黄金时代,要口读心惟、适量记诵。除了记诵课本中选录的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诗词名篇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来选择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章、片段或者名言警句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结果,而是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和良性沟通成就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代阅读观念,这种习惯的形成就不会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