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理解和比较词语。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对学生反复强调,碰到生字词,要先阅读课文,自己领会,再查字典,然后联系全文,进一步理解。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熟练”两词让学生推敲、比较,学生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而且反映了熟练的程度。通过比较,培养学生感知了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通过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这样,敏锐的语感就容易培养出来了。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发展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文章的内容常常不是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在朗读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通过想象,获得表象。必要时,还可通过创造性思维,扩充、丰富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同时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了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呼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呼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从而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抒发读完文本后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充分证明上面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理解和比较词语。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对学生反复强调,碰到生字词,要先阅读课文,自己领会,再查字典,然后联系全文,进一步理解。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熟练”两词让学生推敲、比较,学生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而且反映了熟练的程度。通过比较,培养学生感知了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通过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这样,敏锐的语感就容易培养出来了。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发展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文章的内容常常不是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在朗读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通过想象,获得表象。必要时,还可通过创造性思维,扩充、丰富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同时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了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呼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呼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从而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抒发读完文本后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充分证明上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