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来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47312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期动态监测国际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动态,有助于缩小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差距,并在借鉴国际同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破解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难题。针对国际教育技术学领域5本最具影响力的SSCI期刊近20年(2000-2019年)所刊载的7807篇论文进行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目前已形成了以John Cowan、Gwo-Jen Hwang以及 Nick Rushby等107人为核心作者,以英国开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133个机构为核心研究机构,以美国、英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等32个国家或地区为核心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主题包括教育游戏与学习环境、质性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总的来看,教育技术研究主题受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研究方法和范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移动学习、计算机游戏研发、翻转课堂等主题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前沿话题。我国教育技术应注重方法多元化,鼓励跨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促进研究主题、方法和范式的创新。
   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热点主题;研究前沿;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4-0074-12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4.009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司专项项目“全球教育科学研究趋势分析”;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研究”(19ZDA364)子课题“人工智能支撑大规模教育的个性化实现研究”。
   作者简介:孙丹,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李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陈娟娟,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21世纪初,全球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各行各业加速转型与升级,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揭示国际教育技术领域近20年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以及前沿趋势,本研究尝试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 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国际教育技术领域5本最具影响力的SSCI收录期刊近20年(2000-2019年)所刊载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法,从国际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三方面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工具主要为科学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研发)以及可视化文献计量网络工具VOSviewer(由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研发)。首先,研究从合作网络出发,探究该领域的高产学者及学术群体特征、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国家/地区群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其次,研究从共现网络分析角度,进行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以探测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最后,研究从共被引分析角度出发,对突现文献(Burst Article)、突现词(Burst Terms)、施引文献(Citing Articles)进行分析,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权威学者、前沿文献及研究变迁等。
  2.样本数据
  研究选取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5本SSCI收录期刊:《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IF①=6.566)、《Computers & Education》(IF=5.29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IF=4.028)、《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F=2.951)以及《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IF=2.126)2000-2019年刊發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发展脉络及前沿趋势。数据源来自Web of Science(简称 WoS)数据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选择“全纪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以纯文本的形式下载2000-2019 年间的文献题录数据,共收集到文献题录数据 7807条,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传记以及书评等。
  二、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
  1.核心作者群
  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软件,以“Author”为节点类型,将时间选定为2000-2019年,时间切片为1,Top N=50(筛选对象为每一年内频次排名前50的数据),对文献资料中的作者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结果“Nodes=841;Links=449”,网络密度为0.0013。这表明2000-2019年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关键作者841位,他们之间共合作了449次。
  普赖斯定律中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 M≈0.749×     Nmax,其中M指论文数量,Nmax指对应年限中论文发表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量。即当某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大于M时,该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而当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量达到全部论文的50%时,说明该领域已经形成核心作者群(D·普赖斯等,1984)。 根据表1可知,Nmax为87,将其带入公式中得出M为6.98,即发表6篇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2019年间,在5本教育技术SSCI期刊上发文6篇及以上的学者有107人,共发文1504篇,占样本文献(3123篇)的48.16%,未达到该样本文献的50%,可见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如表1所示,发文量达到50篇以上的学者共有7位,学者John Cowan发文量高达87篇,位居第一。   利用VOSviewer对作者合作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到392个节点(392位作者),其中最大的作者群体由170个节点组成(见图1)。整个图谱中有335条连接线,表示该作者群体之间初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范围广泛,如Hwang与Tsai等19位作者,Nussbaum与Van等12位作者,Stahl与Cress等7位作者分别开展过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发文量排名第一的John Cowan来自英国开放大学,主要以发表书评内容为主,且大多独立完成。
  2.主要研究机构
  为进一步掌握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机构及机构间合作关系,本研究在CiteSpace中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设置“Top N=50”,运行软件并进行可视化,得到节点个数为580、连线数为791、网络密度为 0.0047的研究机构分布及合作图谱。这表明2000-2019年国际进行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机构共有580个,机构之间合作了791次。
  根据研究机构出现的频次统计,2000-2019年发文量5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7个,主要分布在英国、中国台湾和荷兰等国家或地区的高校中(表2)。具体而言,近20年教育技术研究发文量达到100篇以上的学术机构分别为: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台湾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台湾科技大学(中国台湾)、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以及台湾“中央大学”(中国台湾)。绝大多数高校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如发文量第一的英国开放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43个研究机构开展过合作。此外,根据普赖斯定律,主要研究机构的最大发文量(Nmax)为216,由此计算出M为11.008,即发表11篇以上的学术机构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发表11篇以上论文的研究机构有133个,133家核心研究机构发文总计3913篇,占样本文献(5411篇)的72.32%,可见,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群已经日渐成熟。
  3.主要研究国家/地区
  对国际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国家/地区进行分析可以为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情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在CiteSpace中选择节点类型为“Country”,设置“Top N=50”,运行软件得到节点个数为98、连线数为504、网络密度为 0.106的主要研究国家/地区分布及合作图谱。
  根据研究国家/地区出现的频次统计(表3),2000-2019年发文量 100篇以上的研究国家/地区有19个,发文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英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说明以美国、英国领衔的发达国家/地区的科研成果影响力较广泛。从中介中心性来看,英国为0.44,美国为0.28,荷兰为0.16,澳大利亚为0.14,均大于 0.10,表明这些国家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对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强。此外,由于主要研究国家的发文量Nmax为1517,根据普赖斯定律,M为29.173,即发表29篇以上的国家/地区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国家/地区。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后發现,发表论文29篇以上的国家/地区有32个, 32个核心发文国家/地区发文量总计3970篇,占样本文献的94.57%,说明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地域(国家/地区)群已经成型。
  从图2可见,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以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主的合作群。其中,美国的合作网络最大,已经与英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以及芬兰等41个国家/地区形成了合作关系网络。合作网络密度为0.106,表明网络中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和互动性较强。
  其中,中国大陆的学者已经与27个国家/地区的学者展开了合作,总连接强度(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总次数)达到了259;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已经与25个国家/地区的学者合作发文,总连接强度达到了193。这说明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学者不断与国际接轨,逐渐扩大了与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
  三、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有助于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内容间的知识网络关系,挖掘研究领域的核心知识节点,展示当前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
  表4呈现了频次为250以上的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高频关键词,共计22个。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学生、技术、教育、教学策略、交互式学习环境、学习表现、设计、教学问题、知识以及模式。由此可以发现,近20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即教学要素(如教学策略、学习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等)与技术的使用(如交互式教学环境、系统、教育媒体等)。
  突现强度代表文献的引用频次在短期内的变化(陈超美等,2009)。表5呈现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截至2019年排名前10的突现关键词。可以看出,参与度、慕课、学习分析、学习干预、社交媒体、荟萃分析、高等教育、游戏化、情绪与工作记忆等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近年来关注的前沿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清晰地剖析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对数似然率”(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之一)计算得到文献关键词网络图谱。结果发现,2000-2019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高被引文献有1412篇,存在5945组共被引关系,形成了19个聚类(对数似然率越大的关键词越能够代表这个聚类)。研究选取内部文献节点数量位列前5位的聚类,并标示出每个聚类内部的高频术语(见表6),发现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教育游戏与学习环境、质性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
  1.教育游戏与学习环境
  该聚类包含130个节点,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711(S>0.7意味着聚类可信),发表平均年份为2009年。该聚类的高频术语包括虚拟现实、模拟、多媒体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学科应用等。通过核心文献梳理(前5篇)发现,该聚类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主题。   第一,游戏化学习的研究。该聚类中引用量最高(被引76次)的文献是Connolly等(2012)有关计算机游戏和数字严肃游戏的研究。该文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发现游戏对14岁及以上用户存在积极影响,有助于知识获取、内容理解以及情感和动机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在增强学习技能和提高参与度方面。Papastergiou(2009)探究了在高中计算机学科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游戏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游戏能够增进学生对计算机概念的理解,并且更具激励性;不论性别,教师都可以将具有教育性的计算机游戏开发成有效的学习资源(被引65次)。Gee(2003)评估了“突出重围”等新游戏,研究了其中主要的认知活动,包括个人如何发展自我意识、如何评估和感知世界等,指出电子游戏中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让人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学得更好(被引55次)。
  第二,多媒体学习理论的研究。著名学者Mayer(2001)在《多媒体学习》中为多媒体内容设计提供了7条原则,即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以及个体差异原则。该文被引频次较高,达到了54次。
  第三,认知负荷的研究。Sweller等人(2011)在《认知负荷理论》(被引44次)中指出,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的认知架构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基于进化的视角,它关注与学习和教学相关的认知结构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关于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功能),从而对教学设计提供更清晰的理解,并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质性研究
  该聚类包含124个节点,S值为0.796,发表平均年份为2000年。该聚类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协作、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同步等。通过核心文献梳理发现,尽管这类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涵盖范围较广,但这类文章主要是基于质性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系列理论框架和实践范式。
  第一,理论层面的概述与研究。Garrison和Anderson(2003)在《21世纪数字化学习》(被引24次)中提出要为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一个连贯的、全面的框架,以帮助教育者激发学习者数字化学习的潜力。该框架建立在“探究社区理论”的基础上,包含“社交、认知和教学存在”三个方面内容。Wenger(1998)在著作《实践社区:学习、意义和身份》中介绍了一个开创性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实践社区”的概念,包含学习、意义和身份三部分内容。作者希望以此为解决技术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被引24次)。此外,Bereiter(2002)在《知识时代的教育与思想》中,基于信息处理、认知心理学、情境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他认为,在当今的知识时代,教育的概念工具(Conceptual Tools)不足以应对紧迫的教育挑战,而认知科学中的联通主义以及后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可以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方法与途径(被引24次)。
  第二,实证研究层面的探讨,以Kreijns等人(2003)和Lipponen等人(2003)的研究为代表。Kreijns等人有关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研究被引次数最多,达到25次。该研究发现,在CSCL学习环境中,参与者在社交互动时容易忽略社会(心理)维度,因此作者提出建立以群体凝聚力、信任、尊重和归属感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学习,以及对促进学生在线协作学习有积极作用的社交互动。Lipponen等人的研究探讨了以虚拟网络学校(VWS)为载体的参与和话语模式,指出在虚拟网络学校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密度很高,但参与者的活动及其在互动网络中的位置却存在很大差异(被引23次)。
  3.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该聚类包含120个节点,S值为0.719,发表平均发文年份为2007年。该聚类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同伴反馈、内容分析、改善课堂教学、社交网络分析以及协作脚本等。从该聚类中的高被引文献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第一,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探讨CSCL中的知识构建。Stahl(2006)探索了CSCL中的群体认知,对群体互动、群体意义、群体认知、群体话语和思维进行比较研究,并围绕CSCL中工具及其应用介绍了8个研究,以及支持CSCL和群体认知的最新理论研究(被引59次)。Weinberger和Fischer(2006)提出了一种多维的方法来分析CSCL中的论证知识构建(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该方法包含话语语料库的抽样和细分,以及四个过程维度(参与、认知、论证、社会模式)的分析(被引54次)。Suthers(2006)提出了CSCL中的一项核心议题,即技术如何调节或支持主体间的学习,并提议将教育实验法、民族方法学和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此外,作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旨在研究“有代表性的技术”是如何指导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被引47次)。
  第二,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剖析CSCL。Wever等(2006)以CSCL中常用的模型为样本,对15项研究进行讨论,指出需要改進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基础,以提高CSCL研究的整体质量(被引57次)。Kirschner等(2006)通过研究发现,最低限度指导的教学方法(Minimally Guided Instruction)不如“注重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方法”来得有效。只有当学习者有足够多的先验知识来提供“内部”指导时,指导的优势才开始消退。此外,作者还简要介绍了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模型的最新发展(被引44次)。
  4.移动学习
  该聚类包含112节点,S值为0.71,平均发文年份为2009年。该聚类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系统、基于移动的评估、无处不在的学习、增强现实以及移动技术等。从该聚类中的前5篇高被引文献来看,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第一,移动学习技术与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Liu等(2010)探讨了手持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HELLO)中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各种教学策略,包括无处不在的基于游戏的学习、协作学习和情境感知学习。研究表明,将游戏融入英语教学比非游戏方法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以及更好的学习结果(被引35次)。Sung等(2016)对1993-2013年期间发表的110篇有关移动设备在教学中运用的实证文章进行元分析,发现将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平均效应规模中等(被引31次)。Evans(2008)以播客(Podcasting)为例探讨了移动学习对本科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认为播客学习比课本更好,其自带的修订功能比自己做笔记更有效,因此,为高等教育成人学习者提供创新学习工具具有巨大的教学潜力(被引27次)。
  第二,移动学习的理论与现状研究。Hwang(2014)从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的角度介绍了智能学习环境的定义和标准,提出了一个解决智能学习环境设计和开发问题的框架。此外,研究还介绍了一些可能有助于智能学习环境以及智能学习发展的新兴技术,以及与智能学习有关的研究问题(被引29次)。OECD(2015)在《学生、计算机与学 习—— 促进彼此联系》报告中,讨论了“数字鸿沟”及其与学生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地理位置和学校的关系。报告还强调了增强学生浏览数字文本能力的重要性,提出所有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被引26次)。
  5.翻转课堂
  该聚类包含99个节点,S值为0.8,平均发文年份为2014年。该聚类的研究高频术语主要包括慕课、参与度、学习表现、专业学习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等。从该聚类的前五篇高被引文献来看,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聚焦慕课的实证与研究综述。Breslow等(2013)对edX上的“电路和电子产品”课程进行了研究。该课程由视频讲座、互动问题、在线实验室和论坛组成。研究调查了影响学生表现和学习毅力的因素,以及学生与教学策略的相互作用(被引33次)。Liyanagunawardena等(2013)将2008-2012年内刊发的关于慕课的文献归类为8个不同的兴趣领域,包括入门、概念、案例研究、教育理论、技术、参与者、提供者以及其他等。文章指出,目前已有的文献还未对慕课的创建者或技术进行足够广泛的研究,慕课平台产生的数据获取率较低,限制了研究人员的深入分析。此外,慕课课程的文化张力以及数据使用的道德规范等方面尚待探讨(被引23次)。
  第二,翻转课堂的实证与理论研究。Bergmann等(2012)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学生们观看录制的讲座,并在与老师互动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实验和测试。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内容更深刻的理解(被引31次)。Galindo(2014)对Bergmann和Sams的研究进行了评述,阐释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其优点,包括对师生以及教学内容转变的影响,认为翻转课堂可以实现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完美结合。此外,作者还描述了翻转课堂的变体,如混合学习、掌握学习、逆向教学等(被引25次)。Kim等(2014)研究了跨不同学科的三个翻转课堂实例,提炼相关设计原则开发了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包含4个方面(教学存在、学习者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9项设计原则的翻转课堂设计框架(被引22次)。
  四、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演进及趋向
  研究前沿概念最早由耶鲁大学Price于1965年提出,指的是科学家积极引用文章的主要部分。一个研究前沿大概由40~50篇最近发表的文章组成(Price,1965)。研究前沿通常在分析突现文献和突现词的基础上,结合对施引文献的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和探测,从而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陈悦等,2015)。
  根据近年来共被引频次突变的文献(取前10位,见表7)突现的时间和趋势,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渐强型研究前沿、渐弱型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前沿。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研究前沿的筛选标准是发表于2015年以来的突现强度较高的文献,本文将单独对其进行分析。
  1. 渐强型研究前沿
  渐强型节点文献主要是在突现节点文献(见表7)中被引频次从整体上看处于上升趋势的节点文献。国际教育技术领域被引频次处于上升趋势的文献是Sung于2016年发表在《计算机与教育》上的文章《将移动设备与教學结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荟萃分析和综合研究》。
  该文对1993-2013年间发表的110篇移动设备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证论文进行了综述和研究。研究发现,将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平均效应大小为0.523,不同移动设备硬件和软件组合已应用于不同年龄段;手持设备的使用效果比笔记本更好;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要比在讲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游戏的学习中更为有效;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中的应用比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更为有效;中短期干预措施优于长期干预措施(Sung et al.,2016)。从节点的被引来看,该论文在2017年达到被引频次的高峰(被引14次)。结合前文研究分析发现,移动设备作为支持移动学习开展的必备条件,其在教育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一直都是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
  2.渐弱型研究前沿
  渐弱型研究前沿主要是指被引频次从整体上看处于下降趋势的节点文献所反映的研究主题(见图3)。需要说明的是,渐弱型研究前沿文献并不代表相关研究不重要了,其所反映的研究主题仍是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总体而言,可以将国际教育技术渐弱型研究前沿文献分为6大类,包括教育游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多媒体学习理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实践社区的研究。
  (1)教育游戏
  在渐弱型节点文献中,突现强度处于第一位的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学者Gee于2003年出版的《关于知识和素养,电子游戏能够教给我们什么》。该文认为,电子游戏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学习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在学校学科教学中运用。好的游戏所包含的学习原理已得到了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在工作场所或家庭中也可以使用游戏来增强学习(Gee,2003)。该文章自出版以来就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11年到达了被引顶峰(21次),而此后则呈现了被引减弱的趋势。   (2)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突现强度排名第二的是Dillenbourg(2002)的研究论文《在CSCL中过度使用协作脚本:将协作学习与教学设计融合在一起的风险》。该论文认为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使用协作脚本来开展互动,脚本的定义构成了教育学与社会文化方法之间的融合。然而协作脚本虽然具有優势,但它还会带来一些风险,如干扰“自然”的互动和问题解决过程,增加认知负荷,甚至导致无目标的互动。该文在2008年达到被引顶峰(11次),之后几年呈现慢慢减弱趋势。
  另一个关注CSCL的渐弱型节点文献是位列突现强度第九位的由慕尼黑大学学者Fischer于2013年发表的文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脚本指导理论》。该文介绍了用于CSCL脚本的指导理论,这个理论包含四种类型的内部和外部脚本(戏剧、场景、角色和脚本)和7个原则,解释了如何通过参与CSCL实践来开发内部协作脚本。它还强调在CSCL实践中应用“主题知识”的重要性(Fischer et al.,2013)。从被引频次来看,该文在2016年达到被引顶峰(12次),之后整体上呈现渐弱型被引趋势。
  (3)多媒体学习理论
  突现强度位于第三位的是著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创建者Mayer的著作《多媒体学习》。在该书中,作者探索了将单词和图片结合起来以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通过10年的研究,作者为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提供了7条原则,并总结了将文字和图片一起使用以促进人类理解的潜力。该书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部经典文献,自2001年印发第一版以来,目前已经连续出版了3版(第三版于2020年6月在线发布)。从被引频次来看,该文在2009年达到被引顶峰(13次),此后整体上呈现渐弱型被引趋势。
  (4)教师教学
  突现强度排名第四、五、八位的文献均是跟“教师教学”有关的研究。第四位是Laurillard于2001年刊发的有关“新技术与大学教学”的研究《大学教学的反思》。本书的第一版旨在帮助教师做好技术应用教学的准备和接受质量审核和评估,为大学教学中设计和使用学习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版增加了学习技术的重大变革,包括大学环境中使用技术的新含义(Laurillard,2001)。该书在2009年达到被引的高峰(9次)。排名第五位的文献是由Mishra等于2006年发表的论文《技术教学内容知识:教师知识框架》。文章提出教学环境中的“内容、教学和技术”三个部分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并在舒尔曼提出的“教学内容知识”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模型。该文描述了框架背后的理论,提供了基于该框架的案例,并列举了这项工作所产生的方法论贡献(Mishra et al.,2006)。从被引频次来看,该文在2014年达到被引顶峰(13次)。排名第八位的文献则关注“教师教学信念”,是Ertmer于2005年刊发的文章《教师教学信念:我们寻求技术整合的最终目标?》。该文概述了教师的教学信念,并描述了教师信念的性质,包括它可能如何影响教师的课堂实践,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Ertmer,2005)。从被引频次来看,该文在2013年达到引用高峰(被引15次)。
  以上三篇文献均是关注教师的研究,虽然自引用高峰年后被引频次有下降,但这些文献在研究主题上高度一致,折射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渐弱型研究前沿,即教师教学与新技术的研究。
  (5)学生学习
  突现强度第六位的文献是关于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Bennett等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数字原住民”这一话题,对已有的“数字原住民”主要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能从经验和理论上来评价“数字原住民”,建议用一种更加慎重和公正的方法来探究“数字原住民”以及他们对教育的影响(Bennett et al.,2008)。从被引频次来看,该文在2010年达到被引顶峰(15次),此后整体上看呈现渐弱的被引趋势。
  (6)实践社区
  突现强度排名第七的是有关“实践社区”的研究,是瑞士学者Wenger于1998年出版的著作《实践社区:学习、意义和身份》。该书提出学习已成为当务之急,但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并非易事,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意义、实践、社区和身份来促进学习的目标框架(被引41次)(Wenger,1998)。从被引频次来看,该书在2006年达到被引顶峰(10次),此后总体上呈现渐弱的被引趋势。
  3.最新研究前沿
  本文的最新研究前沿是指2015年以来发表的,被引频次突增并且持续到2019年的节点文献。总共筛选出三篇(见图4),其中第三篇文献的引用频次位列所有突现文献第一(被引76次)。此外,三篇文献均在2017/2018年出现被引频次的高峰,属于本文界定的最新研究前沿。从文献研究的主题来看,这三篇文献探究了移动设备教学应用、翻转课堂、计算机游戏等主题,说明这些领域正在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最新前沿。
  (1)移动学习
  Sung等在2016年发表的文章《将移动设备与教学结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荟萃分析和综合研究》是筛选出的首篇最新前沿文献,同时也是本次分析得出的唯一一篇渐强型节点文献(Sung et al.,2016)。由此可见,移动设备与教学结合的研究领域将是一个持续性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该文自刊发以来被引频次逐年增加,并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14次),整体呈上升趋势。
  (2)翻转课堂
  Bergmann和Sams(2012)编写的著作《翻转课堂:每天吸引每个班的每个学生》,从2016年出现被引频次突增,2018年达到最高峰(被引15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发现,翻转课堂中的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该书介绍了什么是翻转课堂以及它为什么起作用,并提供了翻转课堂的相关信息以及学习翻转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学生可以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   (3)計算机游戏研发
  西苏格兰大学学者Connolly等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基于电脑游戏和严肃游戏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系统分析了有关计算机游戏和严肃游戏的129篇论文,探讨了游戏对14岁及以上用户的潜在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学习、技能增强和参与方面;同时报告了计算机游戏和严肃游戏在影响学习和促进参与方面的经验证据,提出了对游戏进行分类的多维方法(Connolly et al.,2012)。该文自2012年刊发以来,被引频次一路攀升,于2017年达到最高峰(被引16次),整体被引频次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5本国际教育技术SSCI期刊在2000-2019年间所刊载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核心研究群体正在初步形成。虽然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但John Cowan、Gwo-Jen Hwang以及 Nick Rushby等学者在领域内影响颇深。核心研究机构群已经日渐成熟,主要包含英国开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台湾“中央大学”。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国家/地区群已经形成,位列前五的分别是美国、英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其科研成果影响力较广泛。
  第二,近20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主要关注教学的要素(如教学策略、学习表现、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等)以及技术的使用(如交互式教学环境、系统及教育媒体等)。通过对2000-2019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文献关键词网络的聚类分析,发现近20年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主题包括教育游戏与学习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质性研究、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其中,“教育游戏与学习环境”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模拟、多媒体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学科应用等(平均发表年份为2009年)。“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同伴反馈、内容分析、改善课堂教学、社交网络分析以及协作脚本等(平均发表年份为2007年)。此类研究主要阐述了协作学习的理论,对小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多维度分析,并介绍各类CSCL环境下的工具、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协作学习。“质性研究”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协作、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同步等(平均发表年份为2000年)。该类研究探索了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社交互动参与和话语模式,特别是计算机支持的交流互动,并对社交互动进行质性分析。“移动学习”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系统、基于移动的评估、无处不在的学习、增强现实以及移动技术等(平均发表年份为2009年)。此类研究大多关注移动学习技术的应用对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通过开发学习环境或使用新的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翻转课堂”的高频术语主要包括慕课、参与度、学习表现、专业学习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等(平均发表年份为2014年)。该类研究主要探索了翻转课堂的方法和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从研究热点变迁可知,有关参与度、慕课、学习分析、学习干预、社交媒体、荟萃分析以及游戏化等研究关键词已经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突现文献被引的时间和趋势,研究前沿可被划分为渐强型研究前沿、渐弱型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前沿。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中,移动设备应用研究属于渐强型研究前沿,教育游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多媒体学习、教师教学、实践社区等属于渐弱型研究前沿;移动学习、翻转课堂以及计算机游戏研发等属于最新研究前沿。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主题变迁受技术发展影响比较大,研究方法和范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强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移动学习、强调趣味性的计算机游戏研发,以及强调学习者参与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分析等主题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前沿话题,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使用和研究范式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和独特研究范式构建”的趋势。实证研究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普遍。国内教育技术研究主题变迁基本能与国际上保持同步,后续要加强方法多元化和范式构建,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促进研究在主题、方法和范式上的创新。国内学者还应定期动态监测国际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分化以及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动态,面向实践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研究重点方向与领域,以缩小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差距,通过借鉴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破解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难题。
  注释:
  ①  2020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美]D·普赖斯等(1984).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 张季娅.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17-22.
  [2]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2009).CiteSpace 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 28(3):401-421.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33(2): 242-253.
  [4]Bennett, S., Maton, K., & Kervin, L.(2008). The ‘Digital Natives’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5): 775-786.
  [5]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J].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gazine, 4 (3): 333-339.   [6]Bergmann, J., & Sams, 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7]Breslow, L., Pritchard, D., & DeBoer, J. et al. (2013). Studying Learning in the Worldwide Classroom Research into edX’s First MOOC[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 (8):13-25.
  [8]Connolly, T. M., Boyle, E. A., & Macarthur, E. et al. (2012).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Computer Games and Serious Gam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59(2):661-686.
  [9]Dillenbourg, P. (2002). Over-Scripting CSCL: The Risks of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 [EB/OL].[2020-01-31]. https://telearn.archives-ouvertes.fr/hal-00190230.
  [10]Ertmer, P. A.(2005). Teacher Pedagogical Beliefs: The Final Frontier in Our Quest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4):25-39.
  [11]Evans, C. (2008). The Effectiveness of M-Learning in the Form of Podcast Revision Lectures in Higher Education[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0(2):491-498.
  [12]Fischer, F., Kollar, I., & Stegmann, K. et al. (2013). Toward a Script Theory of Guidance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8(1):56-66.
  [13]Galindo, I. (2014).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J].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17(1): 82-83.
  [14]Garrison, D. R., & Anderson, T. (2003).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M]. New York: Routledge.
  [15]Gee, J. P. (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J].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1(1):20.
  [16]Hwang, G. J. (2014). Definition, Framework and Research Issue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Perspective[J].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1(1): 1-4.
  [17]Kim, M., Kim, S., & Khera, O. et al. (2014).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Flipped Classrooms in an Urban University: An Exploration of Design Principle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4): 37-50.
  [18]Kirschner, P. A., Sweller, J., & Clark, R. E. (2006). 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75-86.
  [19]Kreijns, K., Kirschner, P., & Jochems, W. (2003). 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3): 335-353.
其他文献
今天是这个学期第一次玩水,下水前和孩子一起做了准备运动,告知了孩子玩水的要求,下水后孩子在水里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了。这是听到了一声 “不要泼我,不要泼我”,芷晴跑过来,和我说佑佑把水我泼她臉上。  于是我请佑佑来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请他马上改正,回到课室以后我把这一件事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这种行为对吗?讨论过程中有的孩子说不应该特意对准同伴的脸泼水,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也有的孩子觉
期刊
为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幼儿了解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与社会接轨。我园在本学期开展了社会体验游戏活动,这是我园开展的全园联动式主题角色游戏活动,涵盖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职业体验活动。体验游戏强调以“真实、自然”的生活经验作为活动内容,孩子们可以自主的选择活动场所,自主的选择真实的、可操作的材料,自主的进行真实体验,自主地实现交往,真正的做到“我的游戏我做主”。通过开展社会体验游戏活动
期刊
摘要:全球教育发展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病、战争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紧急时期的教育治理是确保危机期间教育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项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国际上紧急时期教育治理的机制涉及基础层、方法层和干预层三个层面,包含支持系统、系统弹性、规划与设计、评估与诊断四个机制集合,通过驱动、支持、指导和反馈等多种方式形成互动,其目标指向紧急时期教
期刊
幼儿成长不仅需要机体发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幼儿体育游戏根据特定需要创设环境,设置情景,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同时,通过体育游戏,使幼儿具备积极愉快情绪,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在情景中初浅体验爱心品质  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  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初浅的爱心品德教育。同时,教师不断
期刊
纲要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英语交流环境。这个月,在我们班全体教师努力下,大量给孩子一些英语的输入。我们班幼儿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部分孩子也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英语交流。在走廊上散步时,Frank指着教师介绍栏上我的照片,笑眯眯地说:“you”。Emily小朋友穿着裙
期刊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早在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就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安全教育是幼儿期家长和幼儿园的重要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意外伤害是儿童致伤、致残、致死最主要的原因。如美国儿童的意外伤害以交通事故为首位,其次为溺水、火灾等。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
期刊
一、案例  幼儿园一名年纪较小且入园不久的Y老师,每天都是8:02到园,老师问她为何总迟到?她不以为然地说,超过2分钟不算迟到。有一次8:04到园也不主动进行迟到登记,级长问她:迟到了为何不自觉登记?她不紧不慢地说,我只是过了一两分钟啊!管考勤的副园长找她,“你明明迟到了,怎么说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我说的是过了一两分钟之后的一两分钟啊。”  幼儿园规定上班时间为8:00,考勤制度中规定,每月迟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带了2013届的学生已经是第三年了,他们也升上了大班,成为了我们幼儿园里最大的哥哥姐姐,意味着他们会学到更加多的知识,更加懂事,更加会照顾自己。  睿轩是这个学期新来的一名插班生,个性不算开朗,比较胆小,可能是新来的原因吧,每天回园都带有一点小情绪,不爱说话,也不太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我把他安排到一些比较活泼开朗爱说话的孩子一起做,班上的孩子很喜欢问我为什么睿轩总是哭,不跟他们玩
期刊
观察对象:桐桐、玥玥  观察地点:室内  记录老师: 雷泽梅  今天户外活动后,回到课室,孩子们都忙开了,喝水的喝水、换衣服的换上干凈的衣服,有一组镜头闯入我的眼球,情不自禁的我拿出了手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桐桐宝贝,开学初给我第一印象是你有着一头软软卷卷的毛发,白白净净的脸盘上有一对清清亮亮的眉眼,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最优秀的地方是你爱帮助别人,并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期刊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爸爸教育角色的淡化  爸爸和妈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相互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孩子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但据调查显示有55.5%的家庭是母亲与幼儿一起阅读,而且大部分幼儿也比较喜欢与母亲一起阅读。问卷调查中近7成是由母亲填写完成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母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远远超过父亲,母亲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起主导的作用,父亲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