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师生样态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符合一定条件的专业教师、行政职员在本科生中进行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全员育人理念的有效探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益尝试。几年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越来越多,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对这些素材加以整理、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发扬优点,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一、师生样态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基本上都是从大一新生开始,由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导师的热情很高,可以说,每个参与导师制的同学都是怀有能够在某些方面得到老师帮助的愿望或目的的,但是,在双向选择结对后,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表现。
  
  (一)学生样态类型
  1.依赖型。这种类型多见于女生,主要表现为遇到困难,不论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班级事务上的,不分大小、事无巨细,均向导师寻求意见,并且特别期盼回复。
  2.兴趣型。这类学生通常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比较独立,他们选择导师,首先是由于导师的某一方面,比如专业、出国经历等,和他们目前的主要兴趣点一致。由于有较强的目的,他们能够主动联系导师,希望能得到具体的帮助。但在兴趣点之外,很少和导师主动交流。
  3.被动型。这类学生可能是处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可能是出于导师的不积极,表现是从不主动联系导师,但如果导师主动联系,他们还是会有一定回应。但总体趋势是联系会越来越少,甚至是根本不与导师再联络。
  4.成长型。这类学生通常没有特别具体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师的指导,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成功,个性更好。
  
  (二)导师样态类型
  1.保姆型。这个类型的导师通常都是很敬业的,责任心很强,愿意关心学生,对学生的每个疑问一般都亲历亲为的去寻找答案,提供直接帮助。
  2.放羊型。这个类型的导师基本上不太过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有疑问请教时多数也多能回复,但回复的质量不一。
  3.成长型。这个类型的导师对学生成长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大都有一个指导计划,会提学生在每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注意的事项,但他们一般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协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二、本科生导师制师生样态分析
  
  导师制最早源于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制度下,确实培育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本科生中推行,所以还处在起步和探索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表现了明显的优势。最明显的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强化了教书和育人的血脉联系。教书育人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近些年高校教师自身的科研压力、安居压力,兼之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把该上的课上好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鲜明地指出教书和育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激发了教师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能,并提供了现实平台。其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降低学生成才的成本,提高学习成长过程的质量。比如专业型的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案。再比如成长型的导师,他们利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帮助学生梳理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枝桠,在人际交往中、感情处理上、职业选择中,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从而节约出时间精力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再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可以有效分解班主任、辅导员的教育压力,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和学生的数量相比,这个师生比还是极低的。一个班级少则有一二十名学生,多则四五十名,一个班主任是无法完成这么多学生包括思想、学业、生活、心理上在内的诸多事务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得上百名专业教师、行政干部参与进来,大大提高了师生比。
  当然,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也体现出如下不足:首先,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标准很高,理念常新,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常受制于社会的文化风气、导师个人能力等现实因素。比如,导师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指导者、专业上的辅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这个标准对于刚刚毕业几年,自己尚未能安居乐业的中青年教职工来讲,落实起来确实不易,所以有些导师采取了“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的方式,等着学生自己主动退场。再比如,保姆型的导师,他们很爱自己的职业,很爱自己的学生,但是,他们的爱是比较传统的爱,为学生分忧解惑,而没有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侧面助长了依赖型学生的依赖程度,这样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成长速度;其次,本科生导师制缺乏成熟的体系,没有考评体系。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是1:17,导师资源的缺乏导致只要满足校方条件限定的教职工都可以担当导师的角色,“导”好“导”坏全凭导师自由发挥,导师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不同的指导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也不尽公平。最后,缺乏资金支持,长期的无偿付出会损耗导师的指导意愿。
  
  三、逐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一个新生事物,总要又有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针对本科生导师制逐步显现出的问题和对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着手:
  
  1.结合学校特点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结合学校特点(如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院校等)提出培养目标,既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号,又能体现本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明确的目标意味着明确的工作方向,这样才能让导师们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
  
  2.以培养目标为航标,结合大学生活的特点,设计基本成熟的指导体系,以增强操作性:比如说导师和学生之间要有最低的交流次数,交流内容要有基本的大学生活要素:如人际交往、专业学习、情感问题、就业求学规划等基本要素。
  
  3.对导师进行不定期的指导、培训、交流,让导师也有机会成长。导师并不天生会指导学生,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导师进行不定期的指导、交流,分享经验、分担问题,不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项经费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经济保证,许多导师和同学联络时如果出现一些花费都是自掏腰包,并且,由于学生课时安排较密,因此很多联络都是在晚上或是休息日进行。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那么导师的指导意愿必然降低,也不利于导师制的长期落实。因此,学校可以尽量在工作时间为导师和学生的联系创造物质条件,比如提供校车、会议室、用餐券等;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发导师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与中国经济飞速进步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中国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人力资源正在经受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处于市场最前线的销售业务人员的管理以及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直接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承担着培养造就高层次的忠于党的事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1.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一、教师知识分享的含义    教师知识分享的研究始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保存、分享、应用与创新的处理过程。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与关键。P·亨得里克斯(P·Hendriks)曾经这样定义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的接受者通过沟通,以共享事实、观念和态度的过程。参照这一定义,本文对教师的知识分享进行如下定义:教师的知识分享是指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与知识重建者
近年来,师生交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工作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在于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从大量的教育事实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上的互动关系既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也存在分歧、对抗、冲突的一面。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课堂问题行为的增多,师生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来,而对于师生之冲突的后果许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倾向“唯负向功能论”,把冲突看做是一种反常的病态,是消极
金地集团初创于1988年,1993年开始正式经营房地产。2001年4月,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金地集团秉承“用心做事,诚信为人”、“以人为本、创新为魂
一、知识可视化    (一)知识可视化概念  知识可视化是在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2004年7月MatinJ,Eppler和RemoA.Burkhard给出了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知识可视化超越了基本的事实传递,通过提供
当今时代高等院校已经从单学科向多学科、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与高校之间竞争的优势已不再体现在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教学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点,而这一竞争优势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因此对师资队伍的有效管理进而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成为高校管理者研究的主题。    一、情感管理的本质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