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的歌手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学中艺术简历
  韩学中,1961年9月出生,河南西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院教学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品有《净地》《原野如歌》《瑞鹤图》《和谐家园》等系列。其中《净地》系列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
  韩学中,身材乖巧和开了花似的笑脸,在双眼的导向下好似其余的五官也都成了条条细线而给他的稚气更平添了几分的靓丽。
  这些年他也可谓历经世态,在他稚气的脸上又多了些许的人生记痕,盛开的笑脸有时会戛然收敛。此时,细线似的双眼下出现了两个小黑点在迟缓地移动、探询。这里既有深沉的思索和警觉,又有成就的自持,可爱之外又多了些可佩。
  学生时期的韩学中勤奋努力,总是无声地埋头作画,并偏重工笔画。他学的是传统的勾勒、渲染、填彩法。那是基本功。这“活儿”看似辛苦,实质过程中自有它特有的那种隐约的顺畅之乐和意趣在其间,而且它是随着技能的成熟而递增的。我想《春韵》大概是他第一幅获奖的成名作。这幅画从立意、造型、色彩都体现了他所学的基本功,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为突出主题而只画人的上半身(还少些),且为背影而突出了头上的花环这一主题表达。造型、虚实、乃至衣服的渲染等都从传统的平面化转向体积与装饰。其间多少吸取了日本绘画之长但仍不失为中国绘画特色和非常到位的好作品。这是一个少女青春、生命和欢乐的主题,也是韩学中艺术内涵的第一次亮相。此后,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没离开过这一主题。这符合作为艺术往往总是一个艺术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倾吐与表述着的他的灵魂深处的那个主题,没有特异的外因一般总不易其旨。恰如那个无休止地喷发着的活火山,那出自山口的炽烈与鲜红抑或那个永恒的涓涓细流。这便是大艺术家或真艺术家。韩学中的画中便是总以讴歌少女(女性)的美来表达他那永远倾诉不完的生命与欢乐。
  此后,他的《净地》等画又更多地吸收了东方艺术的那种装饰风但又较之更为自然,这完全源出于他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传统绘画之长,而只是融进了东方姊妹艺术,因而,也就使他的作品更具真实感人的魅力。
  他调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中国语言”几乎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描绘着传统而经典的那个大红大绿花饰。甚至还多少保留着些许的村姑气息。那组《北方少女》则表现尤甚。也使他的作品能兼得民族、传统与现代(东、西方)之长而最终获得亲切、可信的效果。
  自学中2007年初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河南美术界同仁众口一词的是他的画风有了明显的突变,造型较前更为简练,画面更加单纯而静穆。那种淡淡的诗意跃然纸上且有别于当前的工笔人物画的极尽繁密——不以细节见长而以简洁、精准取胜。以及他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和体现传统工笔画线描的特色与功能和对于用色上的中西间较为自然和完美的结合,充分显示了学中艺术上的更趋成熟。
  学中作品的另一特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画的这些少女看似真实却又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因为她们总是学中内心始终保留着和深藏着的那个美丽的憧憬,因而他的画是给今天这个纷杂的时代的一种净润,是现实生活美好的升华。这里没有争斗、欺诈和暗算。有的却是真情、坦诚和洁净。使人摆脱烦恼、忘却痛苦。至此,我常会想到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何以总是充满着如此美好的事物一一阳光、空气、圣洁多彩的花草、可爱的动物和我们人类初具的本性——世界原本是多么的俊美!让我们来共同维护和保持她的永恒存在,也让学中能永远地在那里纵情歌唱,永不停息。
其他文献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一副珍贵的楹联,联文为:“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图一)行书,纸质。上、下联文字均呈双排不对称排列,上联结尾处署“石如老长兄属”,下文落款为:“桐城姚鼐书”,联首钤有椭圆形朱文“梦谷”印,落款处钤有一枚“姬传”朱文方印和一枚“臣鼐私印”白文方印。整副楹联布局精当,疏朗有致,用墨浓润饱满,给人以厚重感,线条流畅,
期刊
东京中央拍卖元月三日至六日于台湾预展,喜得各界驾临,幽室中品茗茶芬芳,且于展卷抚瓷赏玉中,获种种交流经验,增长阅历不少,实乐不胜收。  观书,当澄心定虑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  董其昌,曾经因字之拙,而令参考功名被降下一格,正是因此事,他发奋每日练书无数,最终成为一代书家。正如我们眼前此作,正是
期刊
核桃亦称“胡桃”,原产于西亚、南欧一带,它传入我国中原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的成果之一。现已遍植我国新疆、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核桃除了有益寿食补的作用外,还有保健强身活血之功效。如果人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不少老年人在悠闲散步时,手中搓揉着两个核桃,通过掌肚问摩擦达到手部运动,从而又通过手部穴位,反应点接受一定量的刺激,对内脏器官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手部运动可以使脑部功能发挥到很高水平。有人曾经测试
期刊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与饮茶一样久远。最早的饮茶文献,当为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称:“神农尝百草,日进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陆羽著《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因此人们公认,至迟至战国,茶之作用已被了解。而茶具,应与饮茶相伴而生。最早的水器中,酒具与茶具似乎没有明确的分工。西汉末年,一个叫王褒的高官,也是有名的辞赋作家,写了一篇叫《僮约》的文章,其中就有“烹茶尽具
期刊
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文房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如内廷设有“墨作”和“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一般是按皇帝谕旨由内廷画师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每年均按内廷要求制作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宫廷御用制
期刊
有收藏爱好者对央视《一锤定音》清代陶瓷熨斗提出质疑,认为其应该是虎子,之所以产生这种误断,主要是对陶瓷工艺学造型设计和民俗学的常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先说虎子,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后者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时虎子均摆放于死者头部位置而推断的。《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李贤注引《汉官仪》:“(侍中)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
期刊
李毅艺术简历  李毅,国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族画院理事,文化部对外艺术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华慈善美术家。生于江苏,长于兰州,现居北京。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冯远、李宝峰、杜滋龄先生。进修于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杜滋龄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他先后数十次深入新疆甘南写生和采风,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作品多次在《美术》《收藏》等多种书刊发表,人民美术
期刊
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发展的鼎盛阶段。造作机构依托巨大的财力、严密的组织,形成了与地方工艺的互动,在技术上总其大成,在美学品格上形成某种典范性,留下了数量可观、美轮美奂的精品。不仅是陶瓷、玉石、金银等为人熟知的工艺类别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诸如竹刻、木雕、象牙及犀角雕刻等规模较小的门类也同样令人瞩目。  技艺相通品类相融  竹刻、木雕、象牙及犀角雕刻,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工艺,有时还将匏器工艺等也
期刊
国家文物局4月1日发布通知,为加强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管理,将于近期开展2013年度文物拍卖企业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审批工作。企业申报条件:  (一)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3年以上(即2010年4月30目前取得);  (二)依法成立、连续正常经营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三)拥有与其申请增加的经营范围(含陶瓷器类、玉石器类、金属器类)相适应的已考取《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资格证书》人员(以下
期刊
中国皇室收藏肇始于王权产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商代。(《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史记》,卷3,《殷本纪》)宋以前的皇窒收藏大都因天灾人祸,尤其足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散失毁损,只有少部分得以流传。元明两代始,中国皇室收藏开始流传有绪。明朝在洪武元年(1368)攻下大都后悉数接收元朝皇室的收藏品,明朝灭亡,明宫廷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