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桃花源记》中的文言词语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陶渊明,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赋税日多,民不聊生。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这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直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就选了这篇文章。学习《桃花源记》这样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借此机会和大家说说这篇文章的文言词语。
  1.通假字: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3.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7)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①渔人甚异之,原意为:诧异,在文中的意思为:对……感到诧异 。②欲穷其林,原意为:贫困,在文中的意思为: 走到……的尽头。③林尽水源,原意为:尽头,在文中的意思为:动词,完,没有了,消失。(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意为:前面,在文中的意思为:向前。(3)名词用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记,符号,在文中的意思为:做标记。②未果,寻病终,原意为:果实,结果,在文中的意思为:实现。③此中人语云,原意为:言论,说话,在文中的意思为:告诉。
  5.重点实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2)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初极狭,才通人。极:很,非常。才:仅仅、只。(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8)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10)咸来问讯,咸:都。(11)乃不知有汉,乃:竟然(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說出。(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4)停数日,辞去。去:离开。(15)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1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18)诣太守,诣:拜访。(19)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0)未果,果:实现。(2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6.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①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②具答之 代词,代他们的问题;③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代上文所述桃花林的美景; ④处处志之 音节助词,不译。(2)其 ①欲穷其林 代词,代桃花林;②既出,得其船 代词, 自己的。(3)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4)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5)不复出焉 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综上所述,文言词语主要包括文言虚词和实词,文言实词又可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其他文献
《雪》这篇文章向来难懂,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执拗地不喜欢很多教参书上的见解:对江南雪的贬抑,对朔方雪的赞美。那是怎样的一幅“江南冬花雪野图”啊!如此的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占了本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此,只是为了贬抑?我想,绝非仅仅如此。于是,带着对这篇文章的很多不懂,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按照下面的思路作了一次尝试。那个下午,面对着全校的教师,我居然没有一点紧张,只是看着窗外的雨,我即兴就改了早就设计好的导
期刊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然被形成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唯书是上、唯师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一定要即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
期刊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现代作家黄飞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的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一篇文章可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节课我只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还有就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对比写法的运用。所以在教学案的设计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
期刊
情境教学在中国的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学语文运用情境教学开始,到目前在学段上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文体上囊括了说明文、记叙文、散文、文言文、诗歌,内容上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与体验相结合以及教师情境创设能力提升等。但是,唯独缺少对初中学段小说阅读实施情境教学的理论论述、具体实施过程、情境创设方法以及实施效果的探索。其实,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情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成为了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成为了我们语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初中语文拓展性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给学生讲授“答题技巧”,而忽略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得不到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诗歌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身
期刊
时下的语文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往往都是课堂气氛极度活跃,学生参与性极强的课。老师绞尽脑汁地设置很多问题,学生积极回答,一问一答,好不热闹。这种“热闹”的课堂,往往使上课成了表演,进入一种误区。其实,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对答如流”,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有时,冥神静思,细致品味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参与。  图画中留白的艺术,让人回味无穷;音乐中动静结合,自然而和谐;
期刊
作战后幸存的飞机要加强防护,是加强弹痕多的部位,还是弹痕少的部位?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前者。而统计学家沃德的答案不同:弹痕少的部位遭受重创的飞机无法幸存飞回,这些部位更加脆弱。  的确如此,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势,越是顺随这种定势越是可能导致事与愿违。沃德的力排众议让人深思:反其道而行之,有何不可呢?  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来避免或减小损失。就像被拥往城市的人潮抛弃的农田和村舍,总有人能
期刊
一、“部编本”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部编版的名著閱读与人教版原有的课标教材相比,将名著阅读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它的变化在于名著阅读在课本的位置上变动;阅读方法的变化;探究的变化;阅读篇目数量的变化。以上种种都是在暗示,要求教师要重视名著阅读。在教学中,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教学由旧的方式灌输知识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编教材对名著阅读的
期刊
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现在学校又提倡集体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