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融会贯通教成语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苏教版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几乎在每个单元的读读背背板块里,均安排了“熟记成语”的练习。但低年级学生平常的课堂交流或是写话时很少主动恰当运用成语,更有好些学生还常常在检测运用时出错,不知道该使用哪个。
  原因究竟在哪儿呢?我一方面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深入课堂,发现很多老师常常只是就成语教成语。有的仅仅是照本宣科,简单教读练背,学生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有的则让学生读读词典意思,然后背诵默写。看来,成语教学远离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学生不能理解短小精悍的成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才导致没有真正内化啊。
  怎样让成语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不再让低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不再让他们在检测时不知“何去何从”呢?我觉得老师在教学时要有“融会贯通”的思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效起来。
  一、一组求“通”解
  古语云:通,达也。“通解”,即通晓,透彻地理解。能达到通解的程度是学生能够内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因而,我们在进行成语教学时,不能仅止于让学生模糊感知,熟读成诵,而是要达到通解。这里的“通”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每个成语要理解通透,二是一组成语要融会贯通起来理解。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多成语言简意赅,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把握每组成语编排的内在联系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自身的丰富体验来建构新的经验,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苏教版教材编排的低年级要积累的成语,总是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有一组描写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我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整体感知,联想画面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这四个成语,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顺。然后,引导学生边读成语,边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经过多名学生的描述、补充,一幅秋天的美景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金秋十月,天空湛蓝湛蓝的,那么晴朗。风姑娘抚摸着大地,让人觉得那么凉爽,那么清新。雁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方飞去,边飞边向大家告别。庄稼和果实都成熟了,红的、黄的、紫的……都在向秋姑娘点头微笑……多美的景象呀!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成语,背诵成语。此时,学生对于成语的意思还只能说是有了初步的感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步:自读自悟,自主建构
  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个小活动:给句子“减肥”——请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1) 秋天的景色好美呀!让人看了很高兴。(秋色宜人)
  (2) 秋天天气晴朗,空气清爽。(天朗气清)
  (3)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过,边飞边鸣。(雁过留声)
  (4)丰收时节,秋风送来了凉意。(金风送爽)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记忆方式,大都能给句子成功“减肥”。我再引导学生发现,你觉得句子“减肥”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发言后,我小结:看,多么神奇呀,短短几个字就能概括出一句或几句话所表达的意思,难怪人们那么喜欢它们,千百年来一直使用它们。以此让学生体会用成语表达的简洁明快,并激发他们的使用热情。
  第三步:活学活用,选择填空
  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就来小试牛刀,强化巩固。于是,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练习。
  一个小朋友写了一段话,他想把今天学的几个成语用进去,你能帮帮他吗?
  ( ),我发现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于是,我走出家门,来到了田野。哇,( )( ),好一派( )的景象啊!
  学生阅读以上文字,稍加思考就有了丰富的答案。在辨析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除了景象前面只能填“秋色宜人”以外,其他几个词可以随便更换,而且更换后会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一方面更进一步明晰了意思,理解了用法,另一方面又感觉很奇妙,更加喜欢这些成语了。
  第四步:适当补充,拓展积累
  学习完这组成语后,我又补充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等成语,让孩子了解到描写秋天的其他成语,使学生的积累高效扩容,又增强了学习成语的趣味。
  经过多种方法的训练,学生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摄取,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
  二、单元讲“通”联
  所谓“通联”,就是接连而又相通。教材中每个练习的四个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这些成语与本单元的一些课文是接连而又相通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成语。
  例如,第三册练习4中的成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这四个成语的教学,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时才讲解,而是安排在本单元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中教学的。
  《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叙述了小鹰在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学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1:老鹰对小鹰的要求真严格,让小鹰一次比一次飞得高。
  生2:小鹰也很努力,在妈妈的要求下,一次比一次进步。
  师:是呀,老鹰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鹰提出新的要求,是希望小鹰虚心学习,永不止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有两个成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请看——(出示:学无止境、一往无前)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成语,完成填空:我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后,明白了 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把“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填了进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3:我们要学习小鹰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生4:小鹰已经飞到了白云的下面,但是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它们飞得真高啊!
  师:说的一点不错,这就是古人说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出示这两个成语)。你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5:小鹰已经飞得很高了,但还有比小鹰飞得更高的。
  师:对。你能联系生活来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6:比如这次单元考试,我考了98分,已经很好了,但班长考了99分,比我厉害,这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生7:我一分钟跳绳205个,但2班的体育委员一分钟能跳220个,这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学生七嘴八舌,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样,课文、成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了成语,成语精练了学生的语文。
  三、序列善“通”观
  “通观”就是全面观察,总的来看。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前后练习中的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我们教者在教学时应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时,我就让学生回忆第二册中的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同样,在教学练习5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时,我就让学生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梳理和积累。
  在教学第四册练习2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时,我又让学生和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描写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联系起来学习。
  这样前后通观,学生将成语前后联系起来学习,就能很好地巩固和积累。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让他们尽可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  一、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我们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识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投入其中,学得更认真,学得更有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激发兴趣的方法。比如,苏教版的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插图,
期刊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其实,对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可以这样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叶圣陶先生主张把作文修改的优先权归还给学生自己。然而现实中,不少老师还是“学生写,教师
期刊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汉语文所负载的文化和作为一种文化的汉语文本身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教育逐步向现代化演进,这就使传统语文教育的革新一直具有十分关键而迫切的意义。进入新世纪,面对各种挑战,语文教育改革依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纵观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纷争,可以说无不与对语文教育的根本认识即语文教育观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就会导致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上和实
期刊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这也是高中诗歌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
期刊
阅读力即“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国际上权威的学生评价项目也将“阅读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小学生阅读力的研究: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  近年来,小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体现了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导向的转变。  而以阅读力“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的评价“标尺”强化提高阅读力,则体现了对核心要素的深入思考
期刊
青春是生命的自然,不朽是精神的永存。如果说青春是生命的朝霞,那么不朽则是生命的丰碑。人皆有青春,无论灿烂或暗淡,共同的生机蓬勃都是自然的恩赐。然而,它又必然地走向年迈老朽这自然生命的归宿。青春易逝,韶华难留,岁月匆匆是自然的脚步。青春如何常在,生命何以不朽。执着以求是人生永恒的渴望与梦想。生命因青春而瑰丽,精神因不朽而庄严。人按美的规律建造——从言语行动到人格心灵,这是从青春走向不朽的生命历程。 
期刊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指导点拨语言具有示范性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给学生的示范,语文老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施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中走进了文字,徜徉于灵动的汉字间,正在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随着实验的逐渐深入,也带来了实践过程中的些许思考。根据年段的特点,我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杂志,每天浏览“语文主题学习”网站,积极获取相关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我认真拜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更感受到了“语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为主、学次之”的模式,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因而语文教学往往毫无生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落实“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深
期刊
接下来爷爷专门说我的错字。记得那时候爷爷看我的信,每次都会从他桌子的台历上撕下已经翻过去的那张,在背面把我信中写的错字挑出来写在上面,还要写明这个字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怎么写,在回信的时候把这张台历纸寄给我。我常常写错别字,被爷爷捉到是常有的事,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认真地想过一定要改正。爷爷可不然,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认为是有没有“群众观点”的大问题。还说,你是当教师的,教师教学生总不该教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