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金融的国际视角
从国际视角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就设立了全球第一家环保银行。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出台的“超级基金法案”使得信贷银行高度关注与环境污染相关的信贷风险。随后,其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开始探索与环境相关的金融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先后发布《银行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和《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2003年,7个国家和10家银行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赤道原则”,成为项目融资中评估环境风险的国际惯例与行业标准。2005年,联合国公布了《负责任的投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项目的环境与社会影响。2017年,为了落实巴黎协定,世界银行推出气候融资平台, 旨在汇集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私营部门投资者、慈善机构和多边银行的资金,来支持节能减排行动。
从国际视角来看,绿色金融包含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在信贷投放、期限和利率等方面,金融业要优先向绿色产业倾斜; 其次,金融业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最后,要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政策的运作手段。总体而言,绿色金融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绿色金融不仅仅指某一类金融产品,更是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措施, 汇聚各渠道的资金,以支持环境友好项目,同时引导金融体系做出改变,使得所有的金融项目和金融决策都考虑环境影响。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筹措资金,通过发展新的金融产品支持可持续发展,撬动私有资金去建设和维护绿色基础设施,加强企业绿色管理实践,拓展金融支持。
国际上主流的绿色金融产品涵盖绿色零售金融产品、绿色资产管理产品、绿色企业和机构金融产品以及绿色保险四大类。绿色零售金融产品包括绿色按揭、绿色家庭借贷、绿色商业建筑贷款和绿色信用卡等针对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例如,美国富国银行推出了针对绿色商业建筑的贷款优惠,为通过《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认证的商业建筑提供初次抵押贷款和再次融资。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人类呼吸信用卡,向客户购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优惠的借款利率,将卡的一半利润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国内光大银行等都推出了绿色低碳信用卡,鼓励用户购买碳排量,降低碳足迹。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包括碳基金、生态基金、绿色基金和生态风险基金等产品。很多国家都设有碳基金用以支持碳市场和节能减排项目,如荷兰、法国等。荷兰银行推出绿色基金来为有机农场等环保项目融资。太平洋岸边银行推出了“生态存款”项目来给节能公司提供贷款服务。企业和机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绿色项目融资、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技术租赁等,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优惠的环保技术产品服务、世界银行为北京光伏新能源产业提供的绿色贷款。此外,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手段,如美国联邦政府曾经出台能源节约和保护固定财政补贴项目,用于资助地方和州政府实施提升能源利用率和减少能源使用和排放的项目。绿色保险同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汽车保险、碳保险、绿色家庭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商业保险等,如美国航空集团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可再生能源信贷保险、美国德克萨斯州保险公司推出的绿色建筑保险、瑞士银行推出的汽车零部件回收保险、德国运输协会推出的碳中和保险等。
当前绿色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公共资金和私有资金两大类。公共资金包括国内和国外公共资金两部分。国内公共资金以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为主;国际公共资金包括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资金,还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和亚投行等的资金。私有资金则包括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
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内外的绿色金融体系可以总结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自下而上的绿色金融模式指的是市场化私有资本和私人部门主导的绿色金融模式,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在自下而上的模式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私人金融部门是绿色金融的主要推手。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私人金融部门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虽然一些强调环境保护效益的项目短期回报慢,但从长期来看效益更高。实际上,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等私人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绿色金融协议如《赤道原则》都是在商业银行的推动下形成的。在这种模式下,市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能,政府直接干预比较少。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将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各级政府成为绿色金融的主导者和推动者,通过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場、启动绿色金融项目。公共资金因而成为绿色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公共财政和国家发展银行,一部分来自于国际公共资金如多边开发银行,剩下的小部分来自于以商业为主的私人金融资源。
中国绿色金融较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相较于大经济体绿色金融的运作实践,中国当下绿色金融发展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绿色金融局限于生态环境领域。虽然国内绿色金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其关注的重点是生态环境领域,因此国内的大部分绿色金融产品都是与碳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污染治理和减排金融相关的产品。但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及其指标来看,消除贫穷、平等包容、健康、教育等社会目标同样值得重视,这些社会目标在目前的绿色金融中却少有涉及。
绿色金融产品以被动应对式产品为主。中国之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给中国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更多是被动式的治理与管控,反映在绿色金融上,也是以被动式应对型的金融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水环境治理、排污权抵押等金融产品以及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贷款等。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一方面,绿色金融总量较少,缺口大。虽然国家有大量的绿色金融政策,但绿色金融的资金总量较少。另一方面,跟国外相比,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比较少。中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就是绿色信贷,而绿色保险、绿色技术租赁等方面的产品较少。此外,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大多针对企业,个人和家庭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比较少。目前银行是推进绿色金融的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其他的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绿色金融市场的成长。
企业开展绿色金融实践的社会责任有待加强。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发达国家私人部门绿色金融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中国,私人部门不管是企业还是金融部门,其环保意识都相对薄弱,用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市场和社会资本较少,绿色金融的发展仍以政府公共行为为主,这一点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国际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16年,兴业银行仍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家参与赤道原则的银行。
提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诸多制约因素,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绿色金融的内涵。未来,绿色金融应该进一步扩充“绿色”的内涵,不仅要考虑金融体系的环境效益,也要考虑金融体系的社会效益,支持有利于环境改善和社会提升的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真正统筹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实施能力。通过多种形式, 加强绿色金融的人才培养,借鉴国外的经验,培育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技术、环境风险管理和评估、产品开发、绿色融资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能力,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三是要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公共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PPP等多种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涌入绿色金融市场,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绿色金融市场。一方面,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除了现有的被动式绿色金融产品外,还应开发更多新能源、绿色建筑、有机农业、文化保育、公平就业等绿色发展导向的产品。另一方面,应拓展绿色金融产品的对象,开发更多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个人和家庭的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开拓绿色金融的“蓝海”市场。
四是要完善绿色金融的机制设计。一方面,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的支持和配套机制,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良好环境,降低不必要的风险,提升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与法律规范体系,明确各方的权责范围和奖惩机制,制定完善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监管的规范和指标,保障绿色金融的规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